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较强的道德和法治观念,才能端正学生的行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农村的教学实际和农村学生的特点,寻求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努力缩小城乡教学间的差距。文章分析了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3-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21
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提升初中生的行为习惯,还能教给初中生基本的法律常识,让初中生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标准提出:要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做负责任的公民。但是,纵观我国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发现,农村教学和城市教学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信息资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为了缩小教育差距,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整合利用农村的各种教育资源,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为农村初中生搭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舞台。
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很多农村道德与法治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上,并没有真正地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课堂气氛单调枯燥,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也停留在文字表面,认识不到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不能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有些案例脱离了农村生活,使得农村学生学起来感觉陌生,不能透彻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知识,增加了教学难度,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初中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初中生的道德养成和法制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对初中生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对初中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对初中生的学习起不到激励作用,也使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三)农村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薄弱
在农村初中学校里,有很多学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责任感,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生活习惯,在行为上缺乏法制观念的约束,在思想上缺乏道德意识的引导,没有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崇高信念,认识不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农村中还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得很多学生对待学习消极怠慢,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在课堂上混日子,甚至出现迟到、旷课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具体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一本课本、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与我们渐行漸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农村中小学校也已经得到普及,利用现代化技术辅助完成教学任务是现在和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因此,农村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件内容和课件形式,实现声、像、图、文的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唤起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将课本上单调、枯燥、抽象的道德法治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初中生通过观看直观的视频、图片、动画等,思考问题,直接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强化了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初中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拓展农村初中生的眼界,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带给农村初中生更多有价值的道德与法治资源,实现课堂高效教学。
(二)借助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在以往的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交流和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无趣,致使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失去兴趣,课堂教学陷入僵局。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沉闷,案例教学具有开放性,教师将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案例中,为初中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促使初中生积极投入案例的课堂讨论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互动。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首先要注重案例的选取,案例选取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紧贴教材内容,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还要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情节性,最主要的是要有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案例的研讨中受到道德、法治的熏陶。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案例情境,将复杂的案例具体化、生动化,促使初中生能够快速融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对于案例的分析总结,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探讨,在小组内达成共识,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做出本小组的案例总结,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班内进行集体讨论,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实现知识的优化和互补,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三)渗透情感教育,引发情感共鸣
农村初中有很多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情感上的缺失很容易让他们没有安全感,甚至产生自卑心理,还有很多学生的叛逆心理比较强,不服管教,随心所欲,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诱导而走上歪路。因此,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更多地关注对农村初中生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培养。通过情感教育启迪初中生智慧和心灵,引起初中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强化初中生的求知欲,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本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故事等内容,其中蕴含着许多情感因素,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讲授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感情色彩。教师可以通过灵活、有趣的语言将单调的教材内容表述出来,也可以用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把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展示出来,还可通過声音、语调等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拓宽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农村初中生深受启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加入一些趣味故事、名人趣事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从中可以接受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本身而言,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放下姿态,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农村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的了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四)开展综合实践,强化学生认知
在传统的课堂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很少组织实践活动,教师把初中生的思想禁锢在课堂,以教师和教材为学习的中心,学生不能及时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即便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也并不代表着学生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的法治观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行统一,积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认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对道德与法治的感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式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相应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自主编排话剧表演,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农村的教学水平不及城市,但农村也有城市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农村的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参与登山、远足、下农田等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使学生提升道德水平。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学生挨家挨户进行普法宣传,在向村民传授法治知识的同时,强化自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
三、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贯串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结合农村教学的现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还要以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缩小城乡间的学习差距,推动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金兰.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J].成功,2018(11).
[2]司新伟.浅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J].电脑乐园,2019(1).
[3]谢燕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9(6).
[4]刘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19(5).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3-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21
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提升初中生的行为习惯,还能教给初中生基本的法律常识,让初中生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标准提出:要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做负责任的公民。但是,纵观我国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发现,农村教学和城市教学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信息资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为了缩小教育差距,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整合利用农村的各种教育资源,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为农村初中生搭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舞台。
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很多农村道德与法治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上,并没有真正地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课堂气氛单调枯燥,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也停留在文字表面,认识不到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不能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有些案例脱离了农村生活,使得农村学生学起来感觉陌生,不能透彻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知识,增加了教学难度,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初中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初中生的道德养成和法制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对初中生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对初中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对初中生的学习起不到激励作用,也使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三)农村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薄弱
在农村初中学校里,有很多学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责任感,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生活习惯,在行为上缺乏法制观念的约束,在思想上缺乏道德意识的引导,没有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崇高信念,认识不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农村中还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得很多学生对待学习消极怠慢,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在课堂上混日子,甚至出现迟到、旷课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具体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一本课本、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与我们渐行漸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农村中小学校也已经得到普及,利用现代化技术辅助完成教学任务是现在和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因此,农村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件内容和课件形式,实现声、像、图、文的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唤起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将课本上单调、枯燥、抽象的道德法治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初中生通过观看直观的视频、图片、动画等,思考问题,直接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强化了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初中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拓展农村初中生的眼界,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带给农村初中生更多有价值的道德与法治资源,实现课堂高效教学。
(二)借助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在以往的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交流和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无趣,致使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失去兴趣,课堂教学陷入僵局。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沉闷,案例教学具有开放性,教师将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案例中,为初中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促使初中生积极投入案例的课堂讨论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互动。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首先要注重案例的选取,案例选取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紧贴教材内容,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还要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情节性,最主要的是要有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案例的研讨中受到道德、法治的熏陶。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案例情境,将复杂的案例具体化、生动化,促使初中生能够快速融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对于案例的分析总结,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探讨,在小组内达成共识,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做出本小组的案例总结,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班内进行集体讨论,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实现知识的优化和互补,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三)渗透情感教育,引发情感共鸣
农村初中有很多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情感上的缺失很容易让他们没有安全感,甚至产生自卑心理,还有很多学生的叛逆心理比较强,不服管教,随心所欲,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诱导而走上歪路。因此,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更多地关注对农村初中生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培养。通过情感教育启迪初中生智慧和心灵,引起初中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强化初中生的求知欲,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本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故事等内容,其中蕴含着许多情感因素,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讲授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感情色彩。教师可以通过灵活、有趣的语言将单调的教材内容表述出来,也可以用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把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展示出来,还可通過声音、语调等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拓宽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农村初中生深受启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加入一些趣味故事、名人趣事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从中可以接受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本身而言,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放下姿态,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农村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的了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四)开展综合实践,强化学生认知
在传统的课堂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很少组织实践活动,教师把初中生的思想禁锢在课堂,以教师和教材为学习的中心,学生不能及时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即便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也并不代表着学生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的法治观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行统一,积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认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对道德与法治的感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式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相应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自主编排话剧表演,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农村的教学水平不及城市,但农村也有城市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农村的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参与登山、远足、下农田等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使学生提升道德水平。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学生挨家挨户进行普法宣传,在向村民传授法治知识的同时,强化自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
三、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贯串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结合农村教学的现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还要以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缩小城乡间的学习差距,推动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金兰.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J].成功,2018(11).
[2]司新伟.浅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J].电脑乐园,2019(1).
[3]谢燕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9(6).
[4]刘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19(5).
[责任编辑 张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