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慧的启蒙过程,可以说是影响学生个人长远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因此也就突显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价值。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展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所学的理论知识也逐渐与实际生活发生偏离。也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提升,所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掌握知识,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养,从而提升品德与社会的整体教学效果,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生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生活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也开始更加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在教学内容中活经验,丰富知识视野,逐渐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基本的明辨是非能力,进而让学生能更早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环境。通过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拉近学生与品德与社会教材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1.对学生生活经验不够重视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并且与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联系紧密。因此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进行生活化探索,可以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至更高的层次。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依旧使用的是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学生品德的养成。
2.实践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常采用模拟采访或小品表演等方式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然而,这种没有经过深入挖掘的只停留在生活表象上的场景表演,不能让学生理解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深层含义,导致课堂教学未能获得理想的成果。
例如,在学习《我生活的社区》一文时,教师根据“你是否给邻居添过麻烦?”“你的哪些行为影响到了邻居?”等问题来进行教学,这些未经过加工的生活缩影不能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目的。导致整个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降低了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充分结合实际生活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育就是按照教科书照本宣科,不需要形式创新以及了解学生的思想观点。然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亮点就是课程具有延伸性与生活性,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可以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从学生的思想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进行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课堂安排。
例如,在《学会和谐相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小故事作为课程的开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与同学、家人的相处,感悟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找到與人与人之间正确的相处模式。
2.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
例如,在讲《从烽火台到互联网》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品德与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那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乐趣。
再如,可以利用疑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学习《安全的生活》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对火灾场景进行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首先创设着火情景,并由一名学生扮演家中的小主人,第一名学生则扮演大火。然后让学生们讨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课本内容场景的还原再现,还应从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整个课堂表演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视情境细节问题的捕捉,触动学生心灵,进而有助于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顺利开展。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对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则在课堂中记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呆板和枯燥,难以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更难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达到生活化教学目的,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效率,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能动力和主动性充分激发,敢想敢说,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新知识有所理解。
4.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考试制度一直是受到普遍认可的评价制度,但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很难根据单一的试卷问答就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评价的,对此,学校可以设立多种考核制度综合运用。
例如,在进行《勤俭节约》一课的考查时,教师可以采取试卷测试、课堂辩论、自我认知三种方式结合的评测方式。然后根据课程内容设立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勤俭节约以及关于勤俭节约你的看法等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解辩论,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进行勤俭节约,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需要教师以合理的方式将其生活化,以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理解程度,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并且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准确的应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使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守全.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J].生活教育,2016,16:16-17.
[2]孙英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方式分析[J].好家长,2016,12:124.
【关键词】小学生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生活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也开始更加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在教学内容中活经验,丰富知识视野,逐渐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基本的明辨是非能力,进而让学生能更早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环境。通过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拉近学生与品德与社会教材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1.对学生生活经验不够重视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并且与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联系紧密。因此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进行生活化探索,可以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至更高的层次。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依旧使用的是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学生品德的养成。
2.实践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常采用模拟采访或小品表演等方式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然而,这种没有经过深入挖掘的只停留在生活表象上的场景表演,不能让学生理解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深层含义,导致课堂教学未能获得理想的成果。
例如,在学习《我生活的社区》一文时,教师根据“你是否给邻居添过麻烦?”“你的哪些行为影响到了邻居?”等问题来进行教学,这些未经过加工的生活缩影不能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目的。导致整个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降低了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充分结合实际生活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育就是按照教科书照本宣科,不需要形式创新以及了解学生的思想观点。然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亮点就是课程具有延伸性与生活性,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可以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从学生的思想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进行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课堂安排。
例如,在《学会和谐相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小故事作为课程的开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与同学、家人的相处,感悟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找到與人与人之间正确的相处模式。
2.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
例如,在讲《从烽火台到互联网》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品德与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那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乐趣。
再如,可以利用疑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学习《安全的生活》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对火灾场景进行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首先创设着火情景,并由一名学生扮演家中的小主人,第一名学生则扮演大火。然后让学生们讨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课本内容场景的还原再现,还应从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整个课堂表演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视情境细节问题的捕捉,触动学生心灵,进而有助于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顺利开展。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对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则在课堂中记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呆板和枯燥,难以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更难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达到生活化教学目的,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效率,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能动力和主动性充分激发,敢想敢说,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新知识有所理解。
4.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考试制度一直是受到普遍认可的评价制度,但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很难根据单一的试卷问答就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评价的,对此,学校可以设立多种考核制度综合运用。
例如,在进行《勤俭节约》一课的考查时,教师可以采取试卷测试、课堂辩论、自我认知三种方式结合的评测方式。然后根据课程内容设立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勤俭节约以及关于勤俭节约你的看法等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解辩论,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进行勤俭节约,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需要教师以合理的方式将其生活化,以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理解程度,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并且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准确的应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使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守全.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J].生活教育,2016,16:16-17.
[2]孙英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方式分析[J].好家长,2016,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