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这是《礼记·学记》里的一段话,分析的是那个时代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大意如下:现在的教师,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灌输知识,急于追求进度,不管学生是否适应。而且教人时不用诚心,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达不到教育的要求。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苦,而不明白它的好处。虽然勉强读完课业,也很快就忘掉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当笔者读到这段话时,很自然地联想起新课程实施以前中国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这段话所描述的颇有相似之处。看来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两千年前存在,现在也依然存在——正如圣经上所说,目光之下,并无新事。
十多年前,我们从美国、从西欧的教育思想中仔细搜寻这种主义、那种学说,试图找到解决中国教育困境的良方。那时各种流派蜂拥而入,大家嘴里说的、心里想的尽是各种新鲜的、欧化的教育名词。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研究教育的本质问题,研究本国教育问题的特殊性,研究本民族已有的那些教育文献。
儒家经典《礼记》中有一篇《学记》,它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现在笔者就以《学记》为例,让我们看看古代的教育家们在面临相同的教育困境时有哪些认识,提出了哪些解决办法。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大意是说,虽然有美食,如果不品尝,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贫乏、困惑。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知道困惑,然后才能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这一段讲的是教与学的关系。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意是说,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不良行为萌发之前就加以预防;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作“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超出其能力来施行教导,就叫作“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察学习而提高,就叫作“观摩”。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这一段讲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原则。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是启发诱导的意思,这一段讲的也就是启发诱导的办法。“道而弗牵”,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强而弗抑”,即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开而弗达”,即启发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一段讲的还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文字指出了学习者四种常见的心理和缺点,即或贪多而不求甚解,或有所得就自我满足,或心生懈怠,或不求进取。作为教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优点,挽救过失。——这一段是对学习者所做的心理分析。
其他观点,不一一列举。
我们对这些观念做一番梳理,再对比十多年来所倡导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会发现二者的主张是如此接近。“道而弗牵”,不正是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自主思考、探究吗?“开而弗达”,不正暗合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吗?“相观而善之谓摩”,不正与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应吗?
寻找解决教育困境的办法不必舍近而求远!《学记》和其他一些中国的教育思想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理应更切合本民族的教育实际。身为语文教育人,不研究本民族、本地区实际,盲目热捧生长于异国土壤上的关于教育的主义、学说,将其生搬硬套到教学实际中,造成新的形式主义教学,不是舍本逐末吗?
再往形而上的层面讲,《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之所以与语文新课程理念有相契合之处,是因为它们的思考都真正触及了教育的本质问题。当前,社会对于语文教育有太多的不满,教育者欲自辩而不能。但身担育人的重责,每一个清醒的语文人,这时候最需要做的是抛开外界的纷扰,沉下心来,不管是从研究《学记》出发,还是从研究夸美纽斯、杜威出发,都要结合自身和前人的实践,仔仔细细地把教育存在的问题梳理一番,再去思考与教育本质有关的问题,从中探索出适合自己、适应学生实际的教育办法与途径。
《学记语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视界》一书的作者向爱平就是一个清醒的语文教育人。这本书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出发,将《学记》的进步教育思想和新世纪以来的语文新课程改革联系起来,对语文教育中一些本质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教育实际的方法体系,他将其命名为“学记语文”。可赞赏的是,该书并不偏重理论,讨论的都是教学中最实际的问题。这从该书大量的案例分析就可以见出。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看到他的方法至少对他的学生是行之有效的。
因此,笔者郑重将这本书推荐给语文界同人,希望形成一种风气,让大家一起对语文教育的诸多问题认认真真地做一番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摒弃形式主义的课改与教学,切实地研究出一套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这是《礼记·学记》里的一段话,分析的是那个时代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大意如下:现在的教师,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灌输知识,急于追求进度,不管学生是否适应。而且教人时不用诚心,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达不到教育的要求。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苦,而不明白它的好处。虽然勉强读完课业,也很快就忘掉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当笔者读到这段话时,很自然地联想起新课程实施以前中国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这段话所描述的颇有相似之处。看来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两千年前存在,现在也依然存在——正如圣经上所说,目光之下,并无新事。
十多年前,我们从美国、从西欧的教育思想中仔细搜寻这种主义、那种学说,试图找到解决中国教育困境的良方。那时各种流派蜂拥而入,大家嘴里说的、心里想的尽是各种新鲜的、欧化的教育名词。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研究教育的本质问题,研究本国教育问题的特殊性,研究本民族已有的那些教育文献。
儒家经典《礼记》中有一篇《学记》,它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现在笔者就以《学记》为例,让我们看看古代的教育家们在面临相同的教育困境时有哪些认识,提出了哪些解决办法。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大意是说,虽然有美食,如果不品尝,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贫乏、困惑。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知道困惑,然后才能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这一段讲的是教与学的关系。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意是说,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不良行为萌发之前就加以预防;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作“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超出其能力来施行教导,就叫作“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察学习而提高,就叫作“观摩”。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这一段讲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原则。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是启发诱导的意思,这一段讲的也就是启发诱导的办法。“道而弗牵”,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强而弗抑”,即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开而弗达”,即启发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一段讲的还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文字指出了学习者四种常见的心理和缺点,即或贪多而不求甚解,或有所得就自我满足,或心生懈怠,或不求进取。作为教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优点,挽救过失。——这一段是对学习者所做的心理分析。
其他观点,不一一列举。
我们对这些观念做一番梳理,再对比十多年来所倡导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会发现二者的主张是如此接近。“道而弗牵”,不正是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自主思考、探究吗?“开而弗达”,不正暗合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吗?“相观而善之谓摩”,不正与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应吗?
寻找解决教育困境的办法不必舍近而求远!《学记》和其他一些中国的教育思想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理应更切合本民族的教育实际。身为语文教育人,不研究本民族、本地区实际,盲目热捧生长于异国土壤上的关于教育的主义、学说,将其生搬硬套到教学实际中,造成新的形式主义教学,不是舍本逐末吗?
再往形而上的层面讲,《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之所以与语文新课程理念有相契合之处,是因为它们的思考都真正触及了教育的本质问题。当前,社会对于语文教育有太多的不满,教育者欲自辩而不能。但身担育人的重责,每一个清醒的语文人,这时候最需要做的是抛开外界的纷扰,沉下心来,不管是从研究《学记》出发,还是从研究夸美纽斯、杜威出发,都要结合自身和前人的实践,仔仔细细地把教育存在的问题梳理一番,再去思考与教育本质有关的问题,从中探索出适合自己、适应学生实际的教育办法与途径。
《学记语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视界》一书的作者向爱平就是一个清醒的语文教育人。这本书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出发,将《学记》的进步教育思想和新世纪以来的语文新课程改革联系起来,对语文教育中一些本质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教育实际的方法体系,他将其命名为“学记语文”。可赞赏的是,该书并不偏重理论,讨论的都是教学中最实际的问题。这从该书大量的案例分析就可以见出。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看到他的方法至少对他的学生是行之有效的。
因此,笔者郑重将这本书推荐给语文界同人,希望形成一种风气,让大家一起对语文教育的诸多问题认认真真地做一番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摒弃形式主义的课改与教学,切实地研究出一套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