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或生活感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模式”,着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课堂教学值得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8-083-01
0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作为一名教生物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创建有生活气息有生活体验的实例
新课标要求生物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要求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如:讲生物的生殖方式时,引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在讲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引用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青蛙声一片”,这诗句中有什么生物学道理?在讲光合作用时,引出生活化的问题:“早晨锻炼好还是晚上锻炼好?”“为什么卧室里不应该养很多花?”在讲到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时,引用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说法科学不科学。“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由于生物课中这些知识与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已有的经验非常贴近,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于是一节枯燥的知识性强的课就在学生急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很快度过,学生找到了答案,也得到了知识,教师也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用优化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讲课开始使用媒体可以引人入胜;中间穿插媒体能波澜起伏;结尾运用媒体可达到余音不绝的效果。如果在课堂中巧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資料,提出质疑问题,可以使课堂讨论更有效更高效。
如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的、且肉眼难以观察,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能够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有效地突破难点、加深理解、达到化繁为简的教学目的。可以说,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多媒体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也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展示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
三、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升华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从故事或谚语中引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再如学习心脏的结构的环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物模型或挂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也能更加有效率。学习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8-083-01
0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作为一名教生物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创建有生活气息有生活体验的实例
新课标要求生物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要求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如:讲生物的生殖方式时,引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在讲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引用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青蛙声一片”,这诗句中有什么生物学道理?在讲光合作用时,引出生活化的问题:“早晨锻炼好还是晚上锻炼好?”“为什么卧室里不应该养很多花?”在讲到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时,引用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说法科学不科学。“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由于生物课中这些知识与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已有的经验非常贴近,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于是一节枯燥的知识性强的课就在学生急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很快度过,学生找到了答案,也得到了知识,教师也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用优化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讲课开始使用媒体可以引人入胜;中间穿插媒体能波澜起伏;结尾运用媒体可达到余音不绝的效果。如果在课堂中巧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資料,提出质疑问题,可以使课堂讨论更有效更高效。
如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的、且肉眼难以观察,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能够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有效地突破难点、加深理解、达到化繁为简的教学目的。可以说,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多媒体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也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展示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
三、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升华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从故事或谚语中引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再如学习心脏的结构的环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物模型或挂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也能更加有效率。学习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