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将家乡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特色节日等元素整合到学生美术综合探究实践活动之中。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多样性的美术表现手法并尝试创作表现家乡美的作品,感受家乡文化在美术色彩和造型等方面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使优秀的家乡艺术文化基因植入到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气质当中。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感受家乡文化
2019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老城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说出了含义深刻的一句话:“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是人们对故土山水人文的眷恋和思念,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如何把记忆留住、乡愁留下,是做为向小学生传递丰富情感和高尚思想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将美术学科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探究发现能力,进而引发小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使他们从小具有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责任感。家乡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是小学生身边的现实社会,是一个人童年深处的记忆,也是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资源[1]。教师要科学地利用好乡土自然、人文资源,让小学生通过体验优秀的家乡文化从而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一、开展与家乡自然生态相融合的研学实践,尝试学习多样性的美术表现手法提高对家乡风物的审美认知
(一)以“家乡的植物”为主题进行的研学实践活动
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沈阳东北部,北依长白山麓,丘陵山地起伏,丛林茂密,草木繁盛,生态活跃。比如在学习《植物写生》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走进国家森林公园,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观察家乡的植物,看一看大树有多高,闻一闻野花的香味,摸一摸树叶的表面是不是光滑,听一听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引领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发现探究。如让学生说一说植物美术媒材的形、色、纹理与肌理特性,唤起学生美术技法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不只是利用线描绘画,还可以利用剪贴、拓印等造型方法表现家乡的植物美。学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家乡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激发热爱家乡风物的美好情愫。
(二)以“家乡的秋季”为主题进行的研学实践活动
东北地区秋季是色彩最为丰富的季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为小学生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适合视觉感受和心理特点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红色的画》《黄色和蓝色的画》色彩单元时,教师引领学生融入大自然,在锡伯族文创园、稻梦空间的色彩世界中漫游,指导学生由远及近的观察群山、天空、湖水是什么颜色,鲜花、稻田、菜园又是什么颜色,欣赏这些自然色彩所组成的一幅幅生动和谐画面,在大自然中感受色彩的变化,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知,积累色彩经验。“寻找大自然中的红黄蓝”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三原色传递出的情感与意境而设计的小探究,学生找到红枫红花、丰收的玉米和稻穗、静谧的湖水和蓝蓝的天空等自然景物,争相表达三种颜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表现兴趣,“创作一幅以红色、黄色或蓝色为主的画”,学生就会自然而发,以夸张的动植物造型,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技法,展开自由想象、大胆尝试,把大自然中印象最深的场景画下来。在观察、思考、尝试的过程中,表达了内心的温暖与激情,激发了观察家乡生活、表现家乡生活、热爱家乡生活的情感。
二、通过与家乡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探究,在历史文化情境中认知造型艺术的特征感受家乡的文化艺术魅力
1.探究廣场雕塑艺术。沈阳沈北新区是我国锡伯族聚集地,锡伯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但创造了缤纷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万里屯垦、戍边西迁的伟大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佳话。蒲水之滨的锡伯族文化广场有《图伯特》《锡伯之魂》《城北送别》《梦回故乡》《到达伊犁》五组雕塑,全面直观地再现了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在教学《雕塑之美》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走进锡伯族文化广场实地参观探究学习,每个小组都拿到一张学习卡,要求小组合作对号入座找出“浮雕图案艺术手法、形象剪影提炼出的线条、外围环绕曲线的球体艺术造型、铁板凸雕和自然锈蚀”等5种不同的雕塑手法对应的作品,再把多组不同的雕塑作品集中对比,分析造型、色彩、材质、内容等不同雕塑形式的特点和空间美感,学生尽情表达多个视角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和感受。教师要准确地总结给学生以清晰的知识烙印,再因势利导唤起学生自主设计创作的热情,“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用收集的各种废旧材料和不同手法进行设计制作纸造型雕塑作品”[2]88。学生在卷、折、剪、贴中体会创作的乐趣,不但完成造型新颖有主题的作品,还领悟了设计为生活服务的道理。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学生了解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核,引发了家乡自豪感、民族自豪感。
2.探究家乡的民间艺术。锡伯族人多才多艺,工艺美术有自己的风格,表达了锡伯族人的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性。在学习《家乡的艺术》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一个“我为家乡艺术传承动动手”的展示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对锡伯族博物馆里“吉他库”头饰的形状、色彩、花纹等基本元素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再鼓励学生体验探究,用锡伯族特有的贝壳、羽毛、宝石等元素,以彩纸、剪子和画笔等工具材料,剪、卷、折、贴的技法,制作自己的民族头饰作品。其次,从锡伯族的器物和文化内涵入手,教师从“古瓶怎么制作的”“用来做什么”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创设情境呈现瓶子背后的故事,再来欣赏瓶子的古朴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猜一猜、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引导学生能够亲手设计漂亮的瓶子来学会美化生活。此外,教师带领学生在熟悉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开展走访、调查,咨询长辈、访问民间艺人等,挖掘和寻找隐藏的家乡艺术美,学生对收集到的锡伯族奶奶的刺绣、挑花、贴花、针织品等等,逐一进行收录拍照,感受到民间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动脑动手、体验设计、寻找探究家乡艺术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受家乡人美化生活、装饰自己、热爱生活的情趣,增强了传承锡伯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3]221 三、尝试与家乡特色节日相结合的实践体验,体会色彩和造型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对家乡的美好祝愿
(一)表现节日的家乡人
每年农历4月18日的西迁节,锡伯族同胞都会举行西迁伊犁为国戍守边防的各种形式纪念活动。西迁节的由来、风俗、环境、气氛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古老的萨满文化其人物化装、服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结合《节日的装饰》一课,教师设计《我为西迁节宣传招贴插画》实践活动,教师首先对西迁节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并制成文字卡片(卡片设有留白处供后面学生作画),再带领学生参与到节日庆典之中,学生被锡伯贝伦舞的姿态、喜悦的表情所感染,对装饰纹样的色彩、造型以及吉祥的寓意感到新奇,对服饰、造型、色彩搭配体现出的活泼、夸张、艳丽等特點印象深刻,从环境布置、表演服装等角度抒发自己的感受,主动探究节日里的绘画语言。教师进一步将欣赏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鼓励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等造型元素,抓住节日人们的服装、活动、表情和环境特征,在文字卡片的留白处记录和描绘节日快乐的场面。体会西迁节带给家乡人的快乐与神秘、色彩与激情。
(二)表现节日的家乡美食
在学习《家乡的小吃》一课时,教师设计“我为家乡美食做代言”实践探究活动,制作调查问卷,学生通过走访和参加西迁节活动,调查小吃的种类,品尝小吃的美味,了解到发面饼、鞑子粥、六碗汤、全羊席等锡伯族特色饮食,教师引导学生从独特的造型、色彩、食材和制作工艺观察探究,采用摄影、访谈等方法记录走访的收获,深入研究小吃背后蕴藏的文化故事,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实践的欲望,鼓励大胆构思,选择擅长的美术表现形式,有所见解地表达,设计制作宣传家乡的小吃,提升对家乡饮食文化的认知,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找到属于自己家乡小主人的定位。
家乡的自然风物、人文精神是小学美术不竭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探寻、挖掘,科学利用、有机融合于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中的美育元素才能传承、弘扬,才能让学生记住那份美丽的“乡愁”。
[参 考 文 献]
[1]张久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5(29):42.
[2]李雪梅.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学参考用书六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
[3]李雪梅.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学参考用书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
(责任编辑:杨红波)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感受家乡文化
2019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老城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说出了含义深刻的一句话:“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是人们对故土山水人文的眷恋和思念,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如何把记忆留住、乡愁留下,是做为向小学生传递丰富情感和高尚思想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将美术学科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探究发现能力,进而引发小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使他们从小具有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责任感。家乡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是小学生身边的现实社会,是一个人童年深处的记忆,也是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资源[1]。教师要科学地利用好乡土自然、人文资源,让小学生通过体验优秀的家乡文化从而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一、开展与家乡自然生态相融合的研学实践,尝试学习多样性的美术表现手法提高对家乡风物的审美认知
(一)以“家乡的植物”为主题进行的研学实践活动
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沈阳东北部,北依长白山麓,丘陵山地起伏,丛林茂密,草木繁盛,生态活跃。比如在学习《植物写生》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走进国家森林公园,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观察家乡的植物,看一看大树有多高,闻一闻野花的香味,摸一摸树叶的表面是不是光滑,听一听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引领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发现探究。如让学生说一说植物美术媒材的形、色、纹理与肌理特性,唤起学生美术技法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不只是利用线描绘画,还可以利用剪贴、拓印等造型方法表现家乡的植物美。学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家乡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激发热爱家乡风物的美好情愫。
(二)以“家乡的秋季”为主题进行的研学实践活动
东北地区秋季是色彩最为丰富的季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为小学生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适合视觉感受和心理特点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红色的画》《黄色和蓝色的画》色彩单元时,教师引领学生融入大自然,在锡伯族文创园、稻梦空间的色彩世界中漫游,指导学生由远及近的观察群山、天空、湖水是什么颜色,鲜花、稻田、菜园又是什么颜色,欣赏这些自然色彩所组成的一幅幅生动和谐画面,在大自然中感受色彩的变化,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知,积累色彩经验。“寻找大自然中的红黄蓝”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三原色传递出的情感与意境而设计的小探究,学生找到红枫红花、丰收的玉米和稻穗、静谧的湖水和蓝蓝的天空等自然景物,争相表达三种颜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表现兴趣,“创作一幅以红色、黄色或蓝色为主的画”,学生就会自然而发,以夸张的动植物造型,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技法,展开自由想象、大胆尝试,把大自然中印象最深的场景画下来。在观察、思考、尝试的过程中,表达了内心的温暖与激情,激发了观察家乡生活、表现家乡生活、热爱家乡生活的情感。
二、通过与家乡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探究,在历史文化情境中认知造型艺术的特征感受家乡的文化艺术魅力
1.探究廣场雕塑艺术。沈阳沈北新区是我国锡伯族聚集地,锡伯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但创造了缤纷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万里屯垦、戍边西迁的伟大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佳话。蒲水之滨的锡伯族文化广场有《图伯特》《锡伯之魂》《城北送别》《梦回故乡》《到达伊犁》五组雕塑,全面直观地再现了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在教学《雕塑之美》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走进锡伯族文化广场实地参观探究学习,每个小组都拿到一张学习卡,要求小组合作对号入座找出“浮雕图案艺术手法、形象剪影提炼出的线条、外围环绕曲线的球体艺术造型、铁板凸雕和自然锈蚀”等5种不同的雕塑手法对应的作品,再把多组不同的雕塑作品集中对比,分析造型、色彩、材质、内容等不同雕塑形式的特点和空间美感,学生尽情表达多个视角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和感受。教师要准确地总结给学生以清晰的知识烙印,再因势利导唤起学生自主设计创作的热情,“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用收集的各种废旧材料和不同手法进行设计制作纸造型雕塑作品”[2]88。学生在卷、折、剪、贴中体会创作的乐趣,不但完成造型新颖有主题的作品,还领悟了设计为生活服务的道理。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学生了解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核,引发了家乡自豪感、民族自豪感。
2.探究家乡的民间艺术。锡伯族人多才多艺,工艺美术有自己的风格,表达了锡伯族人的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性。在学习《家乡的艺术》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一个“我为家乡艺术传承动动手”的展示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对锡伯族博物馆里“吉他库”头饰的形状、色彩、花纹等基本元素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再鼓励学生体验探究,用锡伯族特有的贝壳、羽毛、宝石等元素,以彩纸、剪子和画笔等工具材料,剪、卷、折、贴的技法,制作自己的民族头饰作品。其次,从锡伯族的器物和文化内涵入手,教师从“古瓶怎么制作的”“用来做什么”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创设情境呈现瓶子背后的故事,再来欣赏瓶子的古朴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猜一猜、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引导学生能够亲手设计漂亮的瓶子来学会美化生活。此外,教师带领学生在熟悉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开展走访、调查,咨询长辈、访问民间艺人等,挖掘和寻找隐藏的家乡艺术美,学生对收集到的锡伯族奶奶的刺绣、挑花、贴花、针织品等等,逐一进行收录拍照,感受到民间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动脑动手、体验设计、寻找探究家乡艺术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受家乡人美化生活、装饰自己、热爱生活的情趣,增强了传承锡伯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3]221 三、尝试与家乡特色节日相结合的实践体验,体会色彩和造型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对家乡的美好祝愿
(一)表现节日的家乡人
每年农历4月18日的西迁节,锡伯族同胞都会举行西迁伊犁为国戍守边防的各种形式纪念活动。西迁节的由来、风俗、环境、气氛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古老的萨满文化其人物化装、服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结合《节日的装饰》一课,教师设计《我为西迁节宣传招贴插画》实践活动,教师首先对西迁节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并制成文字卡片(卡片设有留白处供后面学生作画),再带领学生参与到节日庆典之中,学生被锡伯贝伦舞的姿态、喜悦的表情所感染,对装饰纹样的色彩、造型以及吉祥的寓意感到新奇,对服饰、造型、色彩搭配体现出的活泼、夸张、艳丽等特點印象深刻,从环境布置、表演服装等角度抒发自己的感受,主动探究节日里的绘画语言。教师进一步将欣赏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鼓励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等造型元素,抓住节日人们的服装、活动、表情和环境特征,在文字卡片的留白处记录和描绘节日快乐的场面。体会西迁节带给家乡人的快乐与神秘、色彩与激情。
(二)表现节日的家乡美食
在学习《家乡的小吃》一课时,教师设计“我为家乡美食做代言”实践探究活动,制作调查问卷,学生通过走访和参加西迁节活动,调查小吃的种类,品尝小吃的美味,了解到发面饼、鞑子粥、六碗汤、全羊席等锡伯族特色饮食,教师引导学生从独特的造型、色彩、食材和制作工艺观察探究,采用摄影、访谈等方法记录走访的收获,深入研究小吃背后蕴藏的文化故事,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实践的欲望,鼓励大胆构思,选择擅长的美术表现形式,有所见解地表达,设计制作宣传家乡的小吃,提升对家乡饮食文化的认知,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找到属于自己家乡小主人的定位。
家乡的自然风物、人文精神是小学美术不竭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探寻、挖掘,科学利用、有机融合于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中的美育元素才能传承、弘扬,才能让学生记住那份美丽的“乡愁”。
[参 考 文 献]
[1]张久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5(29):42.
[2]李雪梅.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学参考用书六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
[3]李雪梅.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学参考用书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
(责任编辑:杨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