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设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假设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一些问题,按照一般的分析方法,综合方法去想,很难找到解题的线索,如果作一番假设,问题就会得到较容易地解决。因此,恰当地运用好假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优化解题方法。
一、运用假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
运用假设解某些四则运算题,可以调控、支配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出新的简便运算方法。如:463 298,其思维过程中假设环节是把加上的298看作加上300,这样很快算出463 300的和,然后把多加的2再减去,求出原式结果。受此启发,有些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我们通过适当的假设处理,其计算方法是很方便的。例如,13511 ÷4,可启发学生先假设从整数部分拿出1化成1111 ,再与分数部分合并,这就出现了新的情景:13511 ÷4=121611 ÷4=(12÷4) ( 1611 ÷4)=3411 。
再如:3.6×3125 43.9×625 ,算式中的3.6可以与6.4(625 )凑成10,但是只有当与它们相乘的另一个因数相同时,公因数提取之后它们才能直接相加。我们把43.9拆成含有31.4 (3125 )的两部分。
3.6×3125 43.9×625
= 3.6×31.4 (31.4 12.5)×6.4
= 31.4×(3.6 6.4) 12.5×6.4
- 314 12.5×8×0.8
= 314 80
= 394
以上兩题的解法,运用了假设思维,思路灵活、解法新颖。
二、运用假设,可以优化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运用假设法解某些应用题,能够改变应用题的情节,产生解题思路。如:“甲、乙两个油桶共存油260千克,倒出甲桶油的13 和乙桶油的14 :恰好倒出75克。求甲、乙两桶原来各存油多少千克?”此题的数量关系隐蔽复杂,采用一般的分析方法难以解答。如果引导学生运用假设、变换情节,再用图示直观显示出来,就容易让学生发现新的数量关系。
甲桶
共260千克 倒出的75千克
乙桶
假设每次“倒出甲桶油的13 和乙桶油的14 ”,这样共倒三次,由共倒出
75×3=225(千克),这时,甲桶油正好倒尽,乙桶油倒出34 。乙桶油还剩下14 (1-1×14 ×3)正好是35(260-225)千克。则乙桶原来存油为35÷14 =140千克。那么,甲桶原来存油重:260-140 =120千克。
运用假设解答某些应用题,还可以虚构应用题的数量,简捷解题思路,使学生体验出假设法的特殊作用。
例如:“一辆汽车沿山路行驶,上山时平均每小时10千米,下山时,沿原路返回,每小时15千米。求这辆汽车上、下山往返一趟的平均速度”。
假设山下到山上的路程为单位“1”,则“沿原路返回”的路程也是“1”。要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必须知道总时间。现在已经知道这辆汽车上山所用的时间为110 和这辆汽车下山所用的时间为115 :所以这辆汽车往返一趟的平均速度为2÷(110 115 )=12千米。
这种假设可使学生从纷繁杂乱的“情境”中迅速解脱出来,顺藤摸瓜,很快发现思路。由于各人假设的数量有异,所以,也就呈现出殊途同归的动人局面。
三、运用假设,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空间观念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运用假设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几何的空间位置及其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已知图中大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求大正方形的面积比小正方形面积大多少平方厘米?”此题用一般解法是能求出大正方形比小正方形面积大多少,但显得太繁了。假若我们将小正方形绕圆心旋转45度,那么小正方形四个角的顶点正好落在大正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上(如图2),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小正方形的面积恰好是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因此它们的面积是8×8÷2=32(平方厘米)。
解平面几何的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图形能动起来,即对折、平移、旋转等,解几何体也可这样假设物体动起来。例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由题目条件,我们联想到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将一个圆柱切开拼成—个近似的长方体(见图1).假设这个长方体平放(如图2)。从图中不难看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而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侧面积除以2乘以半径。利用这一公式,题中的圆柱体积很快就能求出。
125.6÷2×4=251.2(立方厘米)。
通过这样的假设,优化了学生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一、运用假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
运用假设解某些四则运算题,可以调控、支配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出新的简便运算方法。如:463 298,其思维过程中假设环节是把加上的298看作加上300,这样很快算出463 300的和,然后把多加的2再减去,求出原式结果。受此启发,有些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我们通过适当的假设处理,其计算方法是很方便的。例如,13511 ÷4,可启发学生先假设从整数部分拿出1化成1111 ,再与分数部分合并,这就出现了新的情景:13511 ÷4=121611 ÷4=(12÷4) ( 1611 ÷4)=3411 。
再如:3.6×3125 43.9×625 ,算式中的3.6可以与6.4(625 )凑成10,但是只有当与它们相乘的另一个因数相同时,公因数提取之后它们才能直接相加。我们把43.9拆成含有31.4 (3125 )的两部分。
3.6×3125 43.9×625
= 3.6×31.4 (31.4 12.5)×6.4
= 31.4×(3.6 6.4) 12.5×6.4
- 314 12.5×8×0.8
= 314 80
= 394
以上兩题的解法,运用了假设思维,思路灵活、解法新颖。
二、运用假设,可以优化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运用假设法解某些应用题,能够改变应用题的情节,产生解题思路。如:“甲、乙两个油桶共存油260千克,倒出甲桶油的13 和乙桶油的14 :恰好倒出75克。求甲、乙两桶原来各存油多少千克?”此题的数量关系隐蔽复杂,采用一般的分析方法难以解答。如果引导学生运用假设、变换情节,再用图示直观显示出来,就容易让学生发现新的数量关系。
甲桶
共260千克 倒出的75千克
乙桶
假设每次“倒出甲桶油的13 和乙桶油的14 ”,这样共倒三次,由共倒出
75×3=225(千克),这时,甲桶油正好倒尽,乙桶油倒出34 。乙桶油还剩下14 (1-1×14 ×3)正好是35(260-225)千克。则乙桶原来存油为35÷14 =140千克。那么,甲桶原来存油重:260-140 =120千克。
运用假设解答某些应用题,还可以虚构应用题的数量,简捷解题思路,使学生体验出假设法的特殊作用。
例如:“一辆汽车沿山路行驶,上山时平均每小时10千米,下山时,沿原路返回,每小时15千米。求这辆汽车上、下山往返一趟的平均速度”。
假设山下到山上的路程为单位“1”,则“沿原路返回”的路程也是“1”。要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必须知道总时间。现在已经知道这辆汽车上山所用的时间为110 和这辆汽车下山所用的时间为115 :所以这辆汽车往返一趟的平均速度为2÷(110 115 )=12千米。
这种假设可使学生从纷繁杂乱的“情境”中迅速解脱出来,顺藤摸瓜,很快发现思路。由于各人假设的数量有异,所以,也就呈现出殊途同归的动人局面。
三、运用假设,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空间观念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运用假设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几何的空间位置及其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已知图中大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求大正方形的面积比小正方形面积大多少平方厘米?”此题用一般解法是能求出大正方形比小正方形面积大多少,但显得太繁了。假若我们将小正方形绕圆心旋转45度,那么小正方形四个角的顶点正好落在大正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上(如图2),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小正方形的面积恰好是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因此它们的面积是8×8÷2=32(平方厘米)。
解平面几何的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图形能动起来,即对折、平移、旋转等,解几何体也可这样假设物体动起来。例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由题目条件,我们联想到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将一个圆柱切开拼成—个近似的长方体(见图1).假设这个长方体平放(如图2)。从图中不难看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而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侧面积除以2乘以半径。利用这一公式,题中的圆柱体积很快就能求出。
125.6÷2×4=251.2(立方厘米)。
通过这样的假设,优化了学生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