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人们独立意识和自由观念的增强,使得离婚率攀升,导致单亲家庭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来讲,离婚后的家庭结构关系不完整,成员关系缺乏,都致使儿童社会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本文力图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对单亲家庭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视角 单亲家庭儿童 社会化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单亲家庭。从字面意思来看,单亲家庭是指只有父母两者之一的家庭,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是指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有夫妻离异或夫妻一方去世而构成”。刘鸿雁在《单亲家庭研究综述》一文中指出,单亲家庭的概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父亲或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单一关系;二是儿童应该有与年龄方面有关的界定,以成年人年龄为标准,我国凡是年满18周岁的人在法律上会被赋予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依据法律单亲家庭儿童的年龄界定应该在18周岁以下;三是子女的婚姻状况应该是未婚,且不具备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技能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儿童期是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触社会,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内化,最终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二、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
1.心理发展问题。家庭正常关系的破裂无形之中对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社会及儿童对于自身的定位和标签化,使其认为自己异于其他儿童,常常变得自卑、沉默寡言等;同时,由于一些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当父母办理离婚手续后,往往选择对孩子守口如瓶,例如社会上存在的“周末夫妻”,虽然这些措施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等到孩子真正了解真相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从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对责任感的重视,进一步使儿童对生活环境信任感丢失。
2.行为偏差问题。由于单亲儿童心理的不健康发展,导致自己的自控力差,道德辨识力不强,加之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极易形成讲“哥们儿义气”的冲动性行为,盲目模仿甚至亲身实践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对处于学龄期的儿童而言,表现出其行为偏差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儿童的学习方面,大部分单亲儿童由于其过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厌学、逃学的现象,还有的儿童在学校热衷于与老师对抗、与同学制造矛盾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单亲家庭的儿童出现了学习上的大幅退步,而如此的现状又加深了其厌学的心理,并且循环反复。
3.人际交往问题。互动是人际交往的关键,与他人良好的互动既能让自己愉悦起来,体验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价值,能让周围的人接纳你,形成良好的社交网络。但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单亲家庭儿童的人际交往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由于其自卑的心理和自我封闭的心态,使其往往不自觉的远离集体活动,失去了该阶段本该拥有的集体生活;其次,由于其自卑心理的驱使,使得其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变得不自信,这样下来,不仅自己交往不到正常关系的好朋友,同时也令对方变得拘谨,不自然。
三、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分析
1.单亲儿童家庭方面的原因。单亲儿童家庭破裂后,被判定具有抚养权的一方长期沉浸在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其自身情绪特别容易误导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使其子女不再相信责任感的存在。还有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需要完整的家庭结构存在的,是需要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来完成其家庭教育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期的不良刺激会一直潜伏在其心理深处,并且随着其成长,负面影响也愈加增大,对以后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2.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同辈群体对于儿童来讲极为重要,在其中儿童能找到应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单亲家庭的儿童来讲,其要融入由完整家庭儿童组成的群体中往往要付出比常人更难的精力,无形之中被标签化,使得单亲家庭儿童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产生自卑和孤独感,而一旦被同辈群体接纳,这些遭遇过这种歧视的儿童就特别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情感,变得过于看重“哥们儿”义气,在这样不正常心理的驱使下,使得单亲家庭儿童极易做出为了所谓义气而不顾法律道德的事情。
3.社会方面的原因。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的教育过于量化,而忽视了儿童在特定时期与其相对应的健康心理教育的辅导。即使有些学校注意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主要聚焦于共性问题,而对单亲家庭儿童这一群体往往是避而不谈,但规避并不代表解决,所以单亲儿童家庭方面的缺失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弥补。
其次,对于有些单亲家庭的儿童来讲,由于其长期自我封闭,往往把主要精力寄托于网络和电视,而且由于其本身所处的年龄段,社会辨别能力没有形成,无法对不良信息作出判断,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四、社会工作视角下,单亲家庭儿童问题的对策探究
1.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对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增能。针对单亲家庭的儿童,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有需要的单亲儿童制定个案服务计划,进行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其目的是疏导其受家庭环境影响产生的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发掘个人的潜能,并且利用优势视角理论对其进行增能和赋权,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增强应对外界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其早日回歸到健康心理的轨道上来。
2.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对单亲家庭儿童同辈群体的介入。同辈群体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儿童来讲,在其得不到完整家庭的关爱后,同辈群体甚至就成为了其唯一。所以针对遭遇困境的单亲家庭儿童,利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对其进行介入变得极为重要。
社工可以利用组建支持性小组的方法进行介入,对单亲家庭儿童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在小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游戏和专业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其倾诉自己所遭遇的家庭困境,舒缓其心理压力;社工对其进行引导,使他们通过小组活动实现增能,学会正确链接社会资源帮助自己应对生活中遭遇的困境,最终实现单亲家庭儿童的顺利回归。
3.社会方面的对策建议。首先,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应引起关注。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要做的不是刻意隐藏单亲家庭儿童的身份,不应该错误的认为隐藏就是保护,就是帮助。而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的作用,对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进行疏导。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设立学校社会工作者专职岗位,利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对单亲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介入。
其次值得重视的是单亲儿童所在的社区,单亲儿童家庭破裂后,因为经济问题面临辍学的为数不少,社区和当地政府部门应该依据相关政策因地制宜,保障单亲儿童物质生活的稳定,避免发生过早辍学的情况;还有在社区内,可以组织爱心人士,例如退休的老人,形成“帮带”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亲家庭儿童面临的家庭关爱的缺失。
五、结语
单亲家庭儿童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群体,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对单亲家庭儿童群体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对单亲儿童社会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帮助单亲家庭儿童早日摆脱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早日回归到健康的生活轨道中来。
参考文献:
[1]袁江波, 易申君. 浅谈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6):303-304.
[2]张君豪.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单亲家庭子女社交能力中的实务研究[D]. 苏州大学, 2014.
[3]刘鸿雁. 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 人口研究, 1998, 22(2):63-67.
作者简介:刘泽坤(1993—)女。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社会工作视角 单亲家庭儿童 社会化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单亲家庭。从字面意思来看,单亲家庭是指只有父母两者之一的家庭,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是指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有夫妻离异或夫妻一方去世而构成”。刘鸿雁在《单亲家庭研究综述》一文中指出,单亲家庭的概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父亲或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单一关系;二是儿童应该有与年龄方面有关的界定,以成年人年龄为标准,我国凡是年满18周岁的人在法律上会被赋予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依据法律单亲家庭儿童的年龄界定应该在18周岁以下;三是子女的婚姻状况应该是未婚,且不具备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技能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儿童期是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触社会,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内化,最终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二、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
1.心理发展问题。家庭正常关系的破裂无形之中对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社会及儿童对于自身的定位和标签化,使其认为自己异于其他儿童,常常变得自卑、沉默寡言等;同时,由于一些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当父母办理离婚手续后,往往选择对孩子守口如瓶,例如社会上存在的“周末夫妻”,虽然这些措施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等到孩子真正了解真相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从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对责任感的重视,进一步使儿童对生活环境信任感丢失。
2.行为偏差问题。由于单亲儿童心理的不健康发展,导致自己的自控力差,道德辨识力不强,加之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极易形成讲“哥们儿义气”的冲动性行为,盲目模仿甚至亲身实践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对处于学龄期的儿童而言,表现出其行为偏差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儿童的学习方面,大部分单亲儿童由于其过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厌学、逃学的现象,还有的儿童在学校热衷于与老师对抗、与同学制造矛盾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单亲家庭的儿童出现了学习上的大幅退步,而如此的现状又加深了其厌学的心理,并且循环反复。
3.人际交往问题。互动是人际交往的关键,与他人良好的互动既能让自己愉悦起来,体验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价值,能让周围的人接纳你,形成良好的社交网络。但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单亲家庭儿童的人际交往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由于其自卑的心理和自我封闭的心态,使其往往不自觉的远离集体活动,失去了该阶段本该拥有的集体生活;其次,由于其自卑心理的驱使,使得其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变得不自信,这样下来,不仅自己交往不到正常关系的好朋友,同时也令对方变得拘谨,不自然。
三、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分析
1.单亲儿童家庭方面的原因。单亲儿童家庭破裂后,被判定具有抚养权的一方长期沉浸在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其自身情绪特别容易误导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使其子女不再相信责任感的存在。还有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需要完整的家庭结构存在的,是需要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来完成其家庭教育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期的不良刺激会一直潜伏在其心理深处,并且随着其成长,负面影响也愈加增大,对以后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2.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同辈群体对于儿童来讲极为重要,在其中儿童能找到应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单亲家庭的儿童来讲,其要融入由完整家庭儿童组成的群体中往往要付出比常人更难的精力,无形之中被标签化,使得单亲家庭儿童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产生自卑和孤独感,而一旦被同辈群体接纳,这些遭遇过这种歧视的儿童就特别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情感,变得过于看重“哥们儿”义气,在这样不正常心理的驱使下,使得单亲家庭儿童极易做出为了所谓义气而不顾法律道德的事情。
3.社会方面的原因。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的教育过于量化,而忽视了儿童在特定时期与其相对应的健康心理教育的辅导。即使有些学校注意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主要聚焦于共性问题,而对单亲家庭儿童这一群体往往是避而不谈,但规避并不代表解决,所以单亲儿童家庭方面的缺失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弥补。
其次,对于有些单亲家庭的儿童来讲,由于其长期自我封闭,往往把主要精力寄托于网络和电视,而且由于其本身所处的年龄段,社会辨别能力没有形成,无法对不良信息作出判断,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四、社会工作视角下,单亲家庭儿童问题的对策探究
1.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对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增能。针对单亲家庭的儿童,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有需要的单亲儿童制定个案服务计划,进行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其目的是疏导其受家庭环境影响产生的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发掘个人的潜能,并且利用优势视角理论对其进行增能和赋权,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增强应对外界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其早日回歸到健康心理的轨道上来。
2.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对单亲家庭儿童同辈群体的介入。同辈群体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儿童来讲,在其得不到完整家庭的关爱后,同辈群体甚至就成为了其唯一。所以针对遭遇困境的单亲家庭儿童,利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对其进行介入变得极为重要。
社工可以利用组建支持性小组的方法进行介入,对单亲家庭儿童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在小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游戏和专业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其倾诉自己所遭遇的家庭困境,舒缓其心理压力;社工对其进行引导,使他们通过小组活动实现增能,学会正确链接社会资源帮助自己应对生活中遭遇的困境,最终实现单亲家庭儿童的顺利回归。
3.社会方面的对策建议。首先,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应引起关注。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要做的不是刻意隐藏单亲家庭儿童的身份,不应该错误的认为隐藏就是保护,就是帮助。而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的作用,对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进行疏导。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设立学校社会工作者专职岗位,利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对单亲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介入。
其次值得重视的是单亲儿童所在的社区,单亲儿童家庭破裂后,因为经济问题面临辍学的为数不少,社区和当地政府部门应该依据相关政策因地制宜,保障单亲儿童物质生活的稳定,避免发生过早辍学的情况;还有在社区内,可以组织爱心人士,例如退休的老人,形成“帮带”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亲家庭儿童面临的家庭关爱的缺失。
五、结语
单亲家庭儿童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群体,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对单亲家庭儿童群体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对单亲儿童社会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帮助单亲家庭儿童早日摆脱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早日回归到健康的生活轨道中来。
参考文献:
[1]袁江波, 易申君. 浅谈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6):303-304.
[2]张君豪.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单亲家庭子女社交能力中的实务研究[D]. 苏州大学, 2014.
[3]刘鸿雁. 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 人口研究, 1998, 22(2):63-67.
作者简介:刘泽坤(1993—)女。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