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补充诗歌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在康桥时的生活及创作诗歌时的思想等背景;
2.通过示范朗读、音乐渲染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3.品味诗歌的意象,读出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濡染学生的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歌曲:《车站》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课前的这位歌手给我们描绘了车站一幅怎样的画面?(离别)同学们有过挥手作别的经历吗?当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师:是呀,心境不同,离别时的情绪也不相同。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感受诗人在挥手离别剑桥之时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全体读诗题,请一位同学说诗题的意思,明确此诗属于离别诗)
二、整体感知基调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欣赏剑桥的图片,边欣赏老师的朗诵。
2.问题引导:同学们,听完老师的朗诵后你有什么感受?(生说)同学们,老师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吗?(第五诗节重复了一遍,结尾处也重复了两遍)。是的,在歌曲演唱中,总是在歌曲情感高潮处反复演唱,在歌曲结尾处一唱三叹,这样才会有音乐美。接下来我们朗读整首诗,注意第5诗节朗读两次要有渐强的变化。结尾的三遍要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
三、赏意象的美
问题引导:诗中给我们展现的康桥是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诗中表现康桥美的意象,同时揣摩意象所在诗节需读出什么情感,并试着读一读。(告诉学生何为意象。)
(学生说到哪个意象,就带领学生去体会情感,同时指导朗读。)
1.“云彩”
师:夕阳西下,云朵染上了色彩,十分美丽,还略带一种什么感受?(略带感伤),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2.“金柳”
师:剑桥大学里有美丽的建筑,名贵的花木,作者为什么选择了把柳放进诗歌里?作者为什么不把金柳比喻成母親、少女或妹妹呢?
(个别读,女生齐读)
3.“青荇”
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觉来读这个诗节?(水草自由自在)能否把“招摇”换成“摇晃”,你怎么看?
你还能找出全是押韵的的地方吗?(来—彩,娘—漾,虹—梦,箫—桥)诗歌这样处理,就朗朗上口,押韵回环,错落有致,很好地表现了音乐美。
4.“一潭”(拜伦潭)
指导读出美好、哀愁。
师:这一节写诗人对在拜伦潭读书生活的怀念,写得很美。诗人在剑桥大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学,拜伦是位诗人,为什么他对拜伦潭读书生活如此怀念呢?
课件出示徐志摩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的背景。
师:大家再思考一下诗人为什么要用“虹”来比喻这段生活呢?
5.“星辉”
指导读出希望、激情。
师:我们知道了作者诗人追求的是“爱、美、自由”。诗人乘舟寻梦,满天的星辰璀璨辉映,他激情澎湃地想放声歌唱,所以我们要读出什么样的感觉?(激情澎湃,对母校的深情)(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他最终放歌了吗?采用了一种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会这样?
课件展示徐志摩三次到康桥的情况。
师:《再别康桥》中有美好的回忆、热切依恋,从幻想一下子回到残酷现实的他,更多的是孤独寂寞的情绪,此时此刻,只有无尽的沉默才能包含这所有的复杂的情感,沉默是金,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四、品情感的敛
师:“康桥”不仅有美丽的如画的景色,更有让诗人割舍不下的情感世界,如此魂牵梦绕的地方,诗人选择了什么样的的来去方式呢?(轻轻、悄悄)
师:老师觉得结尾不好,于是就改了改,你觉得好不好,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将原作与改作进行比较,领略建筑美(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音乐美(音节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节内押韵。首节尾节,节奏相同,回环复沓。押韵。)
师:作者为什么是轻轻、悄悄地来去呢?大家能读出作者的这份带有凄美哀愁的惆怅吗?(集体读)
五、赠诗收尾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同感受了徐志摩别样的离别情愫。他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金柳的艳影,柔波里的青荇,在拜伦潭里如虹似梦的浮藻间,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没有放歌,只是悄悄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完成板书)
朗读整首诗,教者送小诗。
六、课后作业
写一首现代诗,借助景物抒发内心的真情。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一个遗憾就是感觉自己在表述学生学习任务的时候不够准确,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心里想的是让学生读“首节尾节”,可我再表述的时候没有表达清楚,学生以为读整首诗了。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我将以这堂课为鉴,不断使自己的课堂趋于完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实验学校)
1.补充诗歌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在康桥时的生活及创作诗歌时的思想等背景;
2.通过示范朗读、音乐渲染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3.品味诗歌的意象,读出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濡染学生的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歌曲:《车站》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课前的这位歌手给我们描绘了车站一幅怎样的画面?(离别)同学们有过挥手作别的经历吗?当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师:是呀,心境不同,离别时的情绪也不相同。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感受诗人在挥手离别剑桥之时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全体读诗题,请一位同学说诗题的意思,明确此诗属于离别诗)
二、整体感知基调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欣赏剑桥的图片,边欣赏老师的朗诵。
2.问题引导:同学们,听完老师的朗诵后你有什么感受?(生说)同学们,老师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吗?(第五诗节重复了一遍,结尾处也重复了两遍)。是的,在歌曲演唱中,总是在歌曲情感高潮处反复演唱,在歌曲结尾处一唱三叹,这样才会有音乐美。接下来我们朗读整首诗,注意第5诗节朗读两次要有渐强的变化。结尾的三遍要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
三、赏意象的美
问题引导:诗中给我们展现的康桥是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诗中表现康桥美的意象,同时揣摩意象所在诗节需读出什么情感,并试着读一读。(告诉学生何为意象。)
(学生说到哪个意象,就带领学生去体会情感,同时指导朗读。)
1.“云彩”
师:夕阳西下,云朵染上了色彩,十分美丽,还略带一种什么感受?(略带感伤),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2.“金柳”
师:剑桥大学里有美丽的建筑,名贵的花木,作者为什么选择了把柳放进诗歌里?作者为什么不把金柳比喻成母親、少女或妹妹呢?
(个别读,女生齐读)
3.“青荇”
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觉来读这个诗节?(水草自由自在)能否把“招摇”换成“摇晃”,你怎么看?
你还能找出全是押韵的的地方吗?(来—彩,娘—漾,虹—梦,箫—桥)诗歌这样处理,就朗朗上口,押韵回环,错落有致,很好地表现了音乐美。
4.“一潭”(拜伦潭)
指导读出美好、哀愁。
师:这一节写诗人对在拜伦潭读书生活的怀念,写得很美。诗人在剑桥大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学,拜伦是位诗人,为什么他对拜伦潭读书生活如此怀念呢?
课件出示徐志摩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的背景。
师:大家再思考一下诗人为什么要用“虹”来比喻这段生活呢?
5.“星辉”
指导读出希望、激情。
师:我们知道了作者诗人追求的是“爱、美、自由”。诗人乘舟寻梦,满天的星辰璀璨辉映,他激情澎湃地想放声歌唱,所以我们要读出什么样的感觉?(激情澎湃,对母校的深情)(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他最终放歌了吗?采用了一种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会这样?
课件展示徐志摩三次到康桥的情况。
师:《再别康桥》中有美好的回忆、热切依恋,从幻想一下子回到残酷现实的他,更多的是孤独寂寞的情绪,此时此刻,只有无尽的沉默才能包含这所有的复杂的情感,沉默是金,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四、品情感的敛
师:“康桥”不仅有美丽的如画的景色,更有让诗人割舍不下的情感世界,如此魂牵梦绕的地方,诗人选择了什么样的的来去方式呢?(轻轻、悄悄)
师:老师觉得结尾不好,于是就改了改,你觉得好不好,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将原作与改作进行比较,领略建筑美(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音乐美(音节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节内押韵。首节尾节,节奏相同,回环复沓。押韵。)
师:作者为什么是轻轻、悄悄地来去呢?大家能读出作者的这份带有凄美哀愁的惆怅吗?(集体读)
五、赠诗收尾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同感受了徐志摩别样的离别情愫。他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金柳的艳影,柔波里的青荇,在拜伦潭里如虹似梦的浮藻间,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没有放歌,只是悄悄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完成板书)
朗读整首诗,教者送小诗。
六、课后作业
写一首现代诗,借助景物抒发内心的真情。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一个遗憾就是感觉自己在表述学生学习任务的时候不够准确,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心里想的是让学生读“首节尾节”,可我再表述的时候没有表达清楚,学生以为读整首诗了。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我将以这堂课为鉴,不断使自己的课堂趋于完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