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怀念别样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d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着重抒发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之情。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点化、朗读、理解、体味、感悟、引发联想想象等手法,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心灵和作者对语,并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养成一种在经典文本中寻求情感的诉求与共鸣的精神和情怀,不失为散文教学的另一种成功。
  【关键词】《项脊轩志》 女性形象 教学构想
  
  一、深度观照别样“情”
  (一)母亲:悲凉和悲悯
  归有光八岁丧母,是人生之大不幸。在他的另一篇散文《先妣事略》中我们可知这位年轻的母亲周孺人勤劳之极。她辛苦抚养几个孩子,“治木棉”、“缉 (纟卢)”、“劳苦若不谋夕”,虽孩子多,居室却井然有序。又极温厚,“遇童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这位年仅25岁的母亲去世时,归有光他们还不明白,这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可见,归有光对母亲生前轶事的记忆并不是很多很清晰的。写作《项脊轩志》时,他大约十九岁。文中所叙关于母亲的轶事是老妪口中反复念叨的一件细小的事件:“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疏淡的几笔勾勒,一个温婉、慈爱、可爱的年轻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朴素的文字,平凡的细节,表现的是一个母亲最平常的情感,却也因此而最感人至深,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小就失去母爱的归有光,每当听到老妪对母亲的回忆叙述,自然会“泣”不止。此时读书轩中的归有光,老妪回忆母亲的话语,也会勾起他幼年时对母亲的记忆。《先妣事略》中曾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情:“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颂《孝敬》,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可见,当年母亲也曾殷殷期待自己的儿子饱读诗书。所以这一“泣”字,满含作者对失去母亲的呵护和关爱的无限悲凉心境。
  《女二二圹志》是归有光为不满周岁即夭折的女儿写的,在百余字的篇幅中形象地描绘了女儿的活泼神态,家人失去幼女的哀痛,以及作者对美好生命突遭夭折的深沉感慨。《亡儿(曾羽0孙圹志》、《女如兰圹志》分别是归有光为爱子和如兰女儿写的墓志。失去母亲时,因年幼而记忆模糊,悲凉随岁月成长;痛失幼女、爱子,感极生命的悲戚。由此可见,归有光对母亲早逝的悲凉情感中,更蕴含了对美好生命不幸消亡的悲悯。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先妣事略》中悲呼:“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二)祖母:愧疚和迷惘
  归有光出生于儒学世家,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一生仕途坎坷。面对这样的人生简历,如果我们就此认为归有光一生执著于科举,深受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未免有失偏颇。
  少年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但是,未来和仕途是不可预料的。何况归氏在此时已是“读书久不效”。据作者的其他文章记载,他的曾祖中过举人,当过知县。祖父和父亲都只是县学生员,没当过官。而祖母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般的,它的肩上背负的是整个归氏家族的厚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象笏”,象牙手板。据《明史·舆服志》记载,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才用象牙做的手板。所以归有光回忆祖母的细节,是金榜题名不知在何时的深切愧疚和迷茫,怎么不“长号不自禁”。
  “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一方面困扰着读书人,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人才选拔,也使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有机会建功立业。从归有光以后的人生历程来看,他确实是一位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他考察三江古迹,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愧疚、迷茫,未能阻止他对未来人生有为的执著,既为归氏,更为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三)妻子:哀恸和坚毅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亡妻的回忆叙述是极其简略而充满温情的,是以叙寄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年轻妻子的美丽、可人、娇嗔之态,一低首一回眸的见爱犹怜,夫妻恩爱缠绵的情状皆历历可见。爱,没有惊天动地的海誓山盟,有的只是心灵相契的点点滴滴,然而这样的美好和美满却倏忽而逝,曾经的欢愉顷刻变成永远的惨恻,这是心灵折翼的哀恸。作者却只淡淡一语:“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读来令人悲从中来,作者没有“泣”,更没有“长号”,而我们读者却禁不住悲泣泪流。作者是哀恸在心,哀恸在骨。这种哀恸是潘安“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的哀恸,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哀恸。它在归有光的心里弥漫成一棵苍凉的大树,也成就了一个大丈夫的坚毅和坚持。
  偶然的归家,总会触动灵魂深处的柔软,尤其是“妻死之年所手植”的枇杷树,亭亭如盖的枝枝叶叶,拂动心灵的痛楚,但这是一种哀而不伤、心存眷恋的痛,以坚毅作底色。在经历了“久病”和“无聊”之后,他修葺项脊轩,把这份刻骨的思念、怀想收藏于心灵深处,在外讲学的同时,继续准备科举。
  二、基于“别样情”的教学构想
  (一)比较鉴赏为主、生活体验为辅
  生活体验确乎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但是,从一般意义而言,学生十几年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是不够深刻厚重的,没有时间的淘洗,没有经历的磨砺,无论哪一种情感都是缺乏重量和体积的,因此与其用生活体验来印证文本的情感深挚,不如使学生沉入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一番深入的审美体验,以达情感的砥砺、心灵的洗礼。
  1.获得痛楚而温暖的情感体验。归有光一生历尽人生的坎坷与悲欢,痛定思痛之余写作《项脊轩志》,触怀往事,痛楚无比。母亲、祖母、妻子是他生命中至亲至近的女性,是给予他生命中所有爱的女性,可是自己还未而立,功名未成,母亲的慈爱、祖母的关爱、妻子的情爱却都已逝。然而,斯人虽逝,音容犹在,记忆犹深,每次对往事的翻检就是一次次心灵的温暖抚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细读中、语言的体味中充分感受这种深刻的痛楚和深切的温暖之情。
  2.感知沧桑而温婉女性形象。《项脊轩志》这篇回忆散文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独具特色。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鉴赏的手法,从引导学生理解三位女性对作者的不同的情感入手,让学生感知三位女性都是旧时代兰质蕙心的温婉女子,在封建的大家庭中扮演他们各自的角色,他们的所思所为也因此带上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印记,这是作者笔下三位女性形象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二)文本体悟为主、写作迁移为辅
  用写作迁移的手法学习领会作者细节描写的写人手法,必然降低了学生体悟文本的深入度,导致经典文本阅读的浮浅化。“让我们还是不要轻易去写散文,这不是一种可以经常写、源源不断写的东西。因为散文是直接书写与我们生命有关的感情。……在这些好散文里,感情一律流露出思索的表情。它们的体积,是以深究的思索建筑的。”(王安忆《情感的世界──我看散文》)与其让学生自然主义地照录现实,去描写一些所谓的生活细节,不如让学生沉潜文本,细细体味文本语言的精妙及其谋篇叙事的真味。
  1.感悟简约语言的力度和厚度。《项脊轩志》的文本语言简约、明朗、疏淡。它的精妙,就在于简约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力度和厚度,教师的课堂引导讲授也在这一关键点。譬如写母亲仅是一句嘘寒问暖的话,“儿寒乎?欲食乎?”一共六个字,读之却令人潸然泪下。因为散文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文体,它用独具作者个性特点的文字倾诉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是作者生命体验的高度浓缩、情感贮蓄的满溢喷涌,因此每一个文字都具有极高的情感浓度。当然,不同年龄、不同生活体验的读者对《项脊轩志》的文本语言会有绝然不同的情感感染,我们在教学中,并不强调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的目的性要求,但是,让学生被充满情感的语言所感动,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经典散文必须做到的基本事。
  2.体悟简练叙事的本真和超越。散文作者在对真实的生活进行认识、了解、观察、体悟之后,写成的文本是生活体验的精神超越。这一过程,是作者灵魂的蜕变过程,生活素材被加工、提炼、升华,生活中的杂质枝蔓被芟荑。而中学生的习作,缺少的恰恰是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分能力,更缺乏对生活本真的艺术超越的能力,所以,习作往往成为生活原形的简单复制。归有光的心里蓄满情感的池水,诗书积淀又使他成为叙事的高手。写母亲,只叙一语,且是虚写,却能引发情境想象。写祖母,描摹两个动作,两句语言,两种情怀,极符人物的年龄身份,属实写。写妻子,虚实结合,又有时间跨度,既直接写人叙事,又以物写人、以物传情。可谓灵动有致,生活本真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距离把握恰到好处,非常人所能及。这是一个教学者需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理解、体悟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中学。
其他文献
《〈论语〉选读》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我们学习的目标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力求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关注现
缘起    我组李霞老师要在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讲授一节研讨课,最终选了《老王》这篇文章,于是伴随着李霞开课这个过程。我们组里便有了一次扎实的围绕《老王》一课的校本教研活动,现在请允许我向各位汇报我们这次活动的过程。    一、找来的资料又都丢下  李霞接到开课任务之后,我第一时间就在大组教研活动时说了这件事,组内老师一致认为一定要群策群力,出色地完成此次任务。  于是,组里老师有的上网查阅有关《老王
受访者简介:李子建, 现任香港教育大学学术及首席副校长、课程与教学讲座教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教育发展与终身学习教席;著作甚丰,亦是多份当地、地区及国际学术期刊(Teachers and Teach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等的执行编辑、编委或顾问;其研究范围包括课程与教学、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学校改进等。他积极推行教
【摘 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时间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文学抒情的角度,对时间符号强化抒情的方式和效果,时间符号的传达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时间 抒情 手法     唐诗宋词的抒情方式,除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外,还有一种易被忽略的抒情手段——设置时间符号,把人、景、物置于放在流动的时空中,以时间的推进、跳跃、倒置、错位等方式关联画面,构筑意境,从而强化某种要着
【摘要】作文快乐教学有三个关键要素:自主是迈出快乐作文的第一步,自主要求写作的时间、空间、形式不受严格的约束,能给学生足够发挥的自由;激情是快乐作文的助燃剂,学生要从生活中寻找激情,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激情;成果展示是快乐的奥秘,教师应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展示成果,激励鼓舞其热情。  【关键词】快乐作文教学自主激情成果展示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满天飞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文字是信息输入和输出的重
【摘 要】新课改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确定恰当的教学重点,捕捉最能启迪学生思考的要素,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其次,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于不动声色之中点拨方法,拓宽视野,培养能力。  【关键词】以生为本 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重点 教学方式    2009年湖北省启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经过一
【摘要】本文就李清照词作主题进行解读,揭示“愁”是其作品的最重要的主题,并从三个方面论述“愁”在词中是如何体现的,即用“愁”作词眼,巧选意象体现愁,善用联想和想像表现愁。  【关键词】愁;主题解读;李清照词作    李清照的主要成就是词作,《漱玉词》所收70多首词作,几乎篇篇佳美。李清照词作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主要写她贵族少女、少妇的美满生活,表现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以
【摘 要】诗歌的外在形式带有时代的烙印,与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创作主体的创作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形式美的人文内涵。本文从美学的视角,以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美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例,通过对诗歌的色彩、句式、押韵、节奏等外在形式的分析,探讨诗歌的形式所蕴涵的深厚韵味。  【关键词】形式美 色彩 句式 韵律    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形式美是指色、形、声等在整齐一律、平
【摘要】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怎样继承和传播汉语,保持汉语独特的魅力,是每一位国人特别是担负传承任务的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使命。而语言的传承又离不开语法的指导,只有掌握了语法,学语言、教语言才会有章可循,运用语言才会正确规范。然而,中学语文教材几经改革,语法内容基本从教材中消失。学校不教语法,学生不学语法,造成语言不规范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的不良影响流毒深远。因此,复归语法教学势在必行。 
【摘 要】在中学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关于《采薇》这篇作品的文本解读存在着一些编排的疏漏,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引文作者韦凤娟老师商榷。  【关键词】语文教材 教学用书 主题研究 《采薇》    教过《采薇》也听过年轻老师上公开课《采薇》,教后反思发现教师教学用书在编排和分析上存在下列问题:    一、前后编排矛盾不统一    编者在34页《采薇》讲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一方面写“思念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