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通常我们所说的“放”与“收”,指的就是教学策略问题。所谓“放”,说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放开眼睛去看,放开手脚去做,放开头脑去想,放开嘴巴去说。所谓“收”,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目标开展学习活动,并进行课堂调控,保证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知识建构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如何实现‘学’与‘导’和谐统一”课题研究中的两个课例实践作些剖析,以期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放”与“收”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一、动手操作中的“放”与“收”
[片段一]三角形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小棒、三角板、直尺、方格纸、钉子板等)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师:下面请大家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
(学生展示:有的用小棒围三角形,有的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有的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有的沿三角板的边画三角形,有的……)
师:请大家在头脑中想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把你想象的三角形在纸上画出来。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图形大小、形状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你认为什么是三角形?
生1: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2:我反对,有三个角的图形不一定是三角形,我会画图证明。(学生画图略)
生3:应该改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书上的说法与我们刚才听到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生:书上说的是“围成”,不是“组成”。
(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辨析“围成”与“组成”的区别)
【赏析】学生的真正理解与动作相联系。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操作的过程,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亲历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发展只有在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活动中才能实现。动手操作中的“放”,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做数学”;“收”就是要指导好学生“做数学”,引导好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上述教学片段中的“放”体现在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平台,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实现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收”体现在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到学习目标上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学会数学思考。此时教师得当的“放”与“收”,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发展和提高数学能力。
二、自主探索中的“放”与“收”
【片段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比较0.3和0.5的大小,看看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比较)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的?
生1:我分别给0.3和0.5加上单位“米”,0.3米是3分米,0.5米是5分米,所以0.3小于0.5。
生2:我用画图法比较,0.3和0.5都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0.3取其中的3份,0.5取其中的5份,所以0.3小于0.5。
生3:我先比较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5大于3,所以0.5大于0.3。
生4:0.3化成分数是,0.5化成分数是,小于,所以0.3小于0.5。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呢?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最适用呢?(学生争论后认为生3介绍的方法较简便、适用)
师:请同学们用生3介绍的方法比较1.856与1.865的大小。
……
【赏析】数学知识的建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建构,是在发现基础上的建构。有效的课堂学习,往往是意义接受学习与意义发现学习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放”强调的是探索性学习,“收”强调的是接受性学习。探索中的“放”就是让学生大胆地想,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收”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放”体现在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教学流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这样“放”的效果让笔者惊讶:学生不仅是一个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个创造者。学生想到的多种方法是我备课时根本没想到的。学生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哪一种方法是普遍的、基本的呢?教师的“收”就体现在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在方法优化上下工夫。这时,适度的“收”“放”實现了对新的知识、方法的有效建构。(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大阿中心小学)■(插图:泽忠)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
一、动手操作中的“放”与“收”
[片段一]三角形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小棒、三角板、直尺、方格纸、钉子板等)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师:下面请大家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
(学生展示:有的用小棒围三角形,有的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有的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有的沿三角板的边画三角形,有的……)
师:请大家在头脑中想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把你想象的三角形在纸上画出来。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图形大小、形状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你认为什么是三角形?
生1: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2:我反对,有三个角的图形不一定是三角形,我会画图证明。(学生画图略)
生3:应该改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书上的说法与我们刚才听到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生:书上说的是“围成”,不是“组成”。
(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辨析“围成”与“组成”的区别)
【赏析】学生的真正理解与动作相联系。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操作的过程,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亲历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发展只有在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活动中才能实现。动手操作中的“放”,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做数学”;“收”就是要指导好学生“做数学”,引导好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上述教学片段中的“放”体现在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平台,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实现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收”体现在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到学习目标上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学会数学思考。此时教师得当的“放”与“收”,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发展和提高数学能力。
二、自主探索中的“放”与“收”
【片段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比较0.3和0.5的大小,看看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比较)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的?
生1:我分别给0.3和0.5加上单位“米”,0.3米是3分米,0.5米是5分米,所以0.3小于0.5。
生2:我用画图法比较,0.3和0.5都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0.3取其中的3份,0.5取其中的5份,所以0.3小于0.5。
生3:我先比较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5大于3,所以0.5大于0.3。
生4:0.3化成分数是,0.5化成分数是,小于,所以0.3小于0.5。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呢?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最适用呢?(学生争论后认为生3介绍的方法较简便、适用)
师:请同学们用生3介绍的方法比较1.856与1.865的大小。
……
【赏析】数学知识的建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建构,是在发现基础上的建构。有效的课堂学习,往往是意义接受学习与意义发现学习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放”强调的是探索性学习,“收”强调的是接受性学习。探索中的“放”就是让学生大胆地想,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收”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放”体现在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教学流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这样“放”的效果让笔者惊讶:学生不仅是一个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个创造者。学生想到的多种方法是我备课时根本没想到的。学生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哪一种方法是普遍的、基本的呢?教师的“收”就体现在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在方法优化上下工夫。这时,适度的“收”“放”實现了对新的知识、方法的有效建构。(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大阿中心小学)■(插图:泽忠)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