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但是现在的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仍然有待提高:错别字频出、言不尽意、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乱用修辞,特别喜欢运用网络语言、经常出现方言。培养语言能力离不开思维能力的锻炼。每个人都具有思维能力,但是思维方式不一样。语言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凡是语言深刻、一语中的的人,他的心思可能是缜密而有条理性。反之,语言逻辑混乱、张冠李戴的人思维一般也是混乱的。思维对语言的影响如此巨大,因此,在语文素养背景下,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诱导点拨、体验感悟、积累语言等展开有效训练,发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诱导点拨;体验感悟;语言积累;发展思维
教育家于漪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思维方面应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忽略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读,就有口无心;看,就浮光掠影;说,就不得要领;写,就内容干瘪,词不达意。”这段论述深刻阐述了语言与思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们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研究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呢?
一、在感悟与体验中建构个性化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把人受教育看作一条人性展开之路、教育要在一种契合人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地改造和构建人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笔者通过运用相同句式的拓展说话训练,在提高学生说话和写话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文章的题目、文中插图、文章内容、生活经验等学习预测,一边读文赏图,顺应故事情节,一边猜测故事的发展。按照:读到哪些文字——猜想到什么——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学生说出自己的预测过程,从而发现预测的方法,这就是一种思维的练习。在阅读中感受预测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预测的内容和预测的要领。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交流阅读思路,也锻炼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学完课文,笔者设计了拓展训练,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童话《老鼠,小心》。学生边阅读边预测,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通过课内的学习体验,以及课外的迁移运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预测策略的认知,不断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预测策略的能力。结合学生亲身的阅读经历,借助预测推进思维的发展,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和阅读的效率。有了思维的碰撞,思路得到启迪,学生乐于参与,大胆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每个预测点,学生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预测的内容精彩纷呈。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预测方法,学生们还利用现有的科普知识,预测了童话《老鼠,小心》中老鼠、猫、狗、老鹰发生的有趣故事,从而感悟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依据。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感悟与体验中发展创造性的个性化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感受文章的情境,并在心中得以再现、丰富,成为新的独特体验。
二、在自主独立探究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讲《蜜蜂》这一课时,课堂新授快要结束,笔者班上有一个男生突然把手举得高高的,疑惑地追问:“作者带出去的蜜蜂有二十只,可飞回来只有十七只,还有三只蜜蜂去哪里了?”话题一出,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一开始笔者也被问住了,备课时没有预设这个问题,该怎么引导呢?本来想稍作解释,就结束这个话题。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一个极好的讨论话题吗?在辩论中锤炼学生的求异思维。笔者让学生们讨论5分钟后,有的学生站起来说:“这3只蜜蜂可能天生有缺陷,找不到回家的路,迷失了方向。”也有的学生说:“那三只蜜蜂真的迷路了,辨别不了方向,我认为法布尔这位昆虫学家,他所做的实验结果不一定是对的。”有的学生说:“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那三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经过一片花田,闻到了花香,被吸引住了,想留下来采蜜,不急着回家。”另一位学生也信心十足地抢着说:“我也觉得蜜蜂会飞回来的,因为课文有这样一句话‘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可法布尔并没有提及蜜蜂第三第四天的情况……”
笔者很感谢这位学生的“抛砖引玉”,也非常庆幸自己的灵机一动,没有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正是这个契机,给学生们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创造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明是非、悟道理,在辩论中求同存异,求发展、求创新。同时也引起了笔者的反思:如何让文本解读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呢?做法就是教師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文本、尊重文本,咬文嚼字,克服阅读“自动化”,从熟悉中找到以往忽略之处,从平淡中找到新奇处。
在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给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引导他们多角度、有创意地思索。笔者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在学完《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后,笔者特意问学生:“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最重要。你赞同这样的说法吗?”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同位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就讨论起来。5分钟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鹿自己也说了‘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另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说:“不,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不正确。美丽的鹿角不容忽视,也是相当重要的。当鹿遇到危险时,鹿角可以抵御敌人。”一个女学生也应和道:“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就像人的手和脚一样,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如果身体少了某一部分,就会带来很多不便。鹿的角和腿也一样,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几个学生说完后,笔者进行了小结:“经过讨论,同学们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说法也比较客观。世上每一种事物,都它存在的价值,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轻易忽略了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全盘否定它的长处。” 富有创意的思维训练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学生的思维会为之活跃起来。多角度有创意的思维训练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编故事、改编故事、填补课文空白、演课本剧等,我们可以针对教学情况、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训练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训练机会。
三、在赏析中深入细微的思维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应逐渐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去赏析文中的精彩句段句段,进行深入细微的思维训练。《颐和园》这一课,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颐和园之美,只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颐和园之美读出来,完全不顾及文本自身的叙述思路。我们应该引领学生依照作者的游赏线路,顺着作者的视线指引,在字里行间引导小学生学会看、学会品、学会赏。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与品析描写颐和园美的语句,读中感悟其景色之美;然后,让学生标出动作词,如“进了……绕过……就来到……”“走完……就来到了……”“登上……站上……”这相当于游览路线,引导着小学生细心游赏颐和园,充分开启了学生的视觉思维,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最后,用关键的字眼营造浓郁的文化品赏氛围,如“有名的长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颐和园的长廊为什么“有名”?憑什么“有名”?这样听觉思维随着视觉思维而开启,从而意会到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执教《少年闰土》这一课时,学生特别喜欢“看瓜刺猹”这个片断,其中描写闰土拿着钢叉刺猹的动作特别生动。于是,笔者出示了句子让学生试着自由地练习阅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然后指名朗读,让学生点评,笔者再点拨学生读书首先要入情入境。在月亮地下,发现了灵敏警觉的猹,闰土的行动需如何?(静悄悄的,特别小心)。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该怎样?(声音轻柔)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通过反复朗读,再抓住的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其内心情感,感受伟大人格魅力,然后再朗读,加深感受,让这感人的情景、伟大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心中。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用能力和思维的训练是不可分割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二者统一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歆卢.基于语文素养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教育探究, 2018(2).
[2]宋晓丽.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J].中学时代,2014(12):157.
[3]郝红艳.品味语言文字,感悟语文魅力[J].新课程(小学),2018(9):38.
[4]田燕.以语言文字运用之匙,开启语文核心素养之门[J].新课程(上),2018(10):170.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语文;诱导点拨;体验感悟;语言积累;发展思维
教育家于漪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思维方面应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忽略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读,就有口无心;看,就浮光掠影;说,就不得要领;写,就内容干瘪,词不达意。”这段论述深刻阐述了语言与思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们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研究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呢?
一、在感悟与体验中建构个性化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把人受教育看作一条人性展开之路、教育要在一种契合人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地改造和构建人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笔者通过运用相同句式的拓展说话训练,在提高学生说话和写话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文章的题目、文中插图、文章内容、生活经验等学习预测,一边读文赏图,顺应故事情节,一边猜测故事的发展。按照:读到哪些文字——猜想到什么——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学生说出自己的预测过程,从而发现预测的方法,这就是一种思维的练习。在阅读中感受预测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预测的内容和预测的要领。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交流阅读思路,也锻炼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学完课文,笔者设计了拓展训练,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童话《老鼠,小心》。学生边阅读边预测,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通过课内的学习体验,以及课外的迁移运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预测策略的认知,不断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预测策略的能力。结合学生亲身的阅读经历,借助预测推进思维的发展,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和阅读的效率。有了思维的碰撞,思路得到启迪,学生乐于参与,大胆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每个预测点,学生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预测的内容精彩纷呈。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预测方法,学生们还利用现有的科普知识,预测了童话《老鼠,小心》中老鼠、猫、狗、老鹰发生的有趣故事,从而感悟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依据。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感悟与体验中发展创造性的个性化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感受文章的情境,并在心中得以再现、丰富,成为新的独特体验。
二、在自主独立探究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讲《蜜蜂》这一课时,课堂新授快要结束,笔者班上有一个男生突然把手举得高高的,疑惑地追问:“作者带出去的蜜蜂有二十只,可飞回来只有十七只,还有三只蜜蜂去哪里了?”话题一出,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一开始笔者也被问住了,备课时没有预设这个问题,该怎么引导呢?本来想稍作解释,就结束这个话题。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一个极好的讨论话题吗?在辩论中锤炼学生的求异思维。笔者让学生们讨论5分钟后,有的学生站起来说:“这3只蜜蜂可能天生有缺陷,找不到回家的路,迷失了方向。”也有的学生说:“那三只蜜蜂真的迷路了,辨别不了方向,我认为法布尔这位昆虫学家,他所做的实验结果不一定是对的。”有的学生说:“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那三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经过一片花田,闻到了花香,被吸引住了,想留下来采蜜,不急着回家。”另一位学生也信心十足地抢着说:“我也觉得蜜蜂会飞回来的,因为课文有这样一句话‘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可法布尔并没有提及蜜蜂第三第四天的情况……”
笔者很感谢这位学生的“抛砖引玉”,也非常庆幸自己的灵机一动,没有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正是这个契机,给学生们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创造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明是非、悟道理,在辩论中求同存异,求发展、求创新。同时也引起了笔者的反思:如何让文本解读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呢?做法就是教師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文本、尊重文本,咬文嚼字,克服阅读“自动化”,从熟悉中找到以往忽略之处,从平淡中找到新奇处。
在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给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引导他们多角度、有创意地思索。笔者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在学完《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后,笔者特意问学生:“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最重要。你赞同这样的说法吗?”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同位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就讨论起来。5分钟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鹿自己也说了‘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另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说:“不,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不正确。美丽的鹿角不容忽视,也是相当重要的。当鹿遇到危险时,鹿角可以抵御敌人。”一个女学生也应和道:“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就像人的手和脚一样,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如果身体少了某一部分,就会带来很多不便。鹿的角和腿也一样,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几个学生说完后,笔者进行了小结:“经过讨论,同学们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说法也比较客观。世上每一种事物,都它存在的价值,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轻易忽略了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全盘否定它的长处。” 富有创意的思维训练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学生的思维会为之活跃起来。多角度有创意的思维训练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编故事、改编故事、填补课文空白、演课本剧等,我们可以针对教学情况、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训练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训练机会。
三、在赏析中深入细微的思维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应逐渐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去赏析文中的精彩句段句段,进行深入细微的思维训练。《颐和园》这一课,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颐和园之美,只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颐和园之美读出来,完全不顾及文本自身的叙述思路。我们应该引领学生依照作者的游赏线路,顺着作者的视线指引,在字里行间引导小学生学会看、学会品、学会赏。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与品析描写颐和园美的语句,读中感悟其景色之美;然后,让学生标出动作词,如“进了……绕过……就来到……”“走完……就来到了……”“登上……站上……”这相当于游览路线,引导着小学生细心游赏颐和园,充分开启了学生的视觉思维,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最后,用关键的字眼营造浓郁的文化品赏氛围,如“有名的长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颐和园的长廊为什么“有名”?憑什么“有名”?这样听觉思维随着视觉思维而开启,从而意会到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执教《少年闰土》这一课时,学生特别喜欢“看瓜刺猹”这个片断,其中描写闰土拿着钢叉刺猹的动作特别生动。于是,笔者出示了句子让学生试着自由地练习阅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然后指名朗读,让学生点评,笔者再点拨学生读书首先要入情入境。在月亮地下,发现了灵敏警觉的猹,闰土的行动需如何?(静悄悄的,特别小心)。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该怎样?(声音轻柔)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通过反复朗读,再抓住的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其内心情感,感受伟大人格魅力,然后再朗读,加深感受,让这感人的情景、伟大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心中。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用能力和思维的训练是不可分割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二者统一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歆卢.基于语文素养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教育探究, 2018(2).
[2]宋晓丽.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J].中学时代,2014(12):157.
[3]郝红艳.品味语言文字,感悟语文魅力[J].新课程(小学),2018(9):38.
[4]田燕.以语言文字运用之匙,开启语文核心素养之门[J].新课程(上),2018(10):170.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