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i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篇目
  《表里的生物》《冬阳·童年·骆驼队》《挖荠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对比联系,能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及表达情感。
  2.学习并运用鱼骨图这一工具,帮助自己阅读理解和表达。
  3.品味不同作者笔下不同的“童·趣”,理解并体悟“一样的童年,不同的趣事”。
  教学过程:
  一、一读:“提取信息”找相同
  1.今天我们尝试一起来学习三篇文章,课前预习了吗?拿出自己的预习单,三篇文章分别讲了什么?
  2.三篇文章同时学习,最大的意义在于在联系和比较中发现共性,寻找差异。在你初读提取信息的同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了吗?
  3.总结组文特点:童年趣事。
  二、 二读:“理解体会”寻不同
  1.我们在阅读时,不但要了解故事的梗概,更要抓住故事中典型的段落仔细品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三篇文章,看看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 几篇篇幅不短的文章,为什么单单这几个场景在我们脑海当中挥之不去呢?我们就从这几个瞬间入手,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请同学们选取几篇文章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看看这个场景作者写了什么,你读到了什么。
  预设一: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如何把表里的事物写活呢?
  2.批注是我们阅读的好方法,老师在阅读这段的时候就做了这样的批注——动静结合。作者就用这样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对手表的喜爱。
  3.小结:作者正是因为写了宝石、齿轮、小尾巴及“我”的想法这种种的细节, 才写出了“我”童年的“痴”事,表达了“声音之趣”。
  预设二: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1.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骆驼的气定神闲。
  2.好的文字是会带来画面感的。这段文字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导演看到这段生动的文字后,用电影将其表现出来,一起看看电影片段。
  3.静态的语言却表现出了动态的画面,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你读懂文字就可以在头脑中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再来读读这段话。
  4.回忆憨态可掬的骆驼,其实就是童年的一件“傻”事,追忆童年生活中的“生命之趣”。
  预设三: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更别说什么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罗。所以,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就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馋丫头!”害得我连头也不敢回。……就是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情景,留在我记忆里最鲜明的感觉,也还是一片饥饿……
  1.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我”当时的状态吗?
  2.如果说前面几个场景作者是通过内心独白来写出當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那么这里则是借助财主家的胖儿子,在一富一穷、一饱一饿、一男一女的对比中来理解童年的“苦”。
  3.越是写活了财主家的胖儿子,越让人身临其境,对于小女孩的苦事感同身受。那么在《挖荠菜》这篇文章中,作者仅仅写出了苦吗?
  预设四: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的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1.对比中体会此时内心的“享受”。
  2.小小的荠菜,却让小女孩苦中作乐,一件原本的苦事,也似乎有了生活的趣味。
  小结:
  1.我们在初读关注到“时”“事”的基础上,借助三篇文章中几个场景,体会到了不同的“趣”:“痴”事——声音之趣;“苦”事——生活之趣;“傻”事——生命之趣。现在回看我们刚才关注的几个画面,在我们比较了几篇文章,理解体会到了不同的“趣”后,我们再来看看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几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2.我们常见的冒号,一般是和引号连用,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但在这几段文字中,冒号这两个小点,就好像为我们的细节描绘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就能把冒号前面的“美丽世界”“咀嚼的样子”“馋”“享受”……刻画成一幅幅细致美好的画面。
  三、三读:“感悟评价”悟真情
  童年是自己的,但并不是“一个人”的,它一定是由特殊的物、特定的人共同构成的。我们再由这些段落回到全文来进行第三次阅读。这次我们从第一人称的“我”跳出来,在比较中看看,又有怎样的“物”、怎样的“人”,带给我们怎样的“情”呢?(出示。生填写。)
  四、总结:一样童年“趣”不同
  1.今天,我们围绕“童趣”在联系和比较中,对三篇文章进行了三次阅读。初次阅读,我们在提取信息中发现了“时”和“事”的相同之处;二次读文,我们在理解体会中发现了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经历;接下来,我们通过第三次读文,在品味“物”与“人”中,品悟“童年”背后的真情。只有这样层层深入,我们的阅读才是走心的阅读。
  2.童年的趣事仅仅是我们今天读到的几种味道吗?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色彩和味道: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笔下的童年是酸的,从一个不被接受的顽皮孩子,到在关爱中逐渐成长;高尔基笔下的《童年》是苦难的,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小男孩依然保持一颗善良正直的心;马克·吐温笔下的童年是快乐而甜蜜的,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童年就是这样的五味杂陈,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在这酸甜苦辣的交织中才多姿多彩!这可真是一样的童年,不同的趣事。老师期待大家也能用心去感受每一段童年的故事,用笔去记录它们,那么,多年以后,你的童年也就住在了文字里。
  专家评析
  在这节群文阅读教学中,李莹老师围绕“童·趣”组文,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以语文素养的提升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让学生利用语言的范例,得意、得言、得法。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组文独具匠心,呈现结构化特点
  群文阅读,选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选取的三篇文章有极强的内部逻辑性:《表里的生物》是童年痴迷的“声音之趣”;《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童年关注动物的“生命之趣”;《挖荠菜》是童年苦难日子的“生活之趣”。这样的逻辑组文,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童年趣事”,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对“趣事”的理解,把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
  二、深挖群文价值,启发比较性思维
  本文在教学的过程中,紧扣体现群文阅读核心价值的“联系”“比较”,引领学生进行了三次整体感知:初读文章,围绕“时”“事”,发现它们都是写“童年趣事”;第二次整体感知关注了三篇文章中几个经典“场景”,从中比较作者表达情感的思路和特点的不同;第三次读文,结合作者所写的“物”“人”“情”,揭示了“一样的童年,不同的趣事”这一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还为学生推荐了童年、成长类主题的文学名著阅读,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关注语言文字,落实本体化目标
  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其本体化的功能如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在本节课中有很好的落实。教师在品味语言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冒号”在表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乃至关注语文写作要素,指导语言运用……无不彰显着一节高品质的语文课对于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责任担当。
其他文献
提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初中,甚至是高中。的确,文言文与小学关系似乎不那么密切。一直以来,在不同版本的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文言文数量都非常有限,正因为接触得少,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也就研究得不够深入,种种困惑让老师们更是觉得文言文不好教,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  困惑一:相对陌生  小学生,包括小学教师对文言文都比较陌生,原因就在于之前小学阶段的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太少了。以人教版教材为
一、我会写。37%  1.拼一拼,写下来。(10分)  zhōnɡ ɡuó běi jīnɡ kuài lè niǎo yǔ huā xiānɡ  shēn tǐ yùn dònɡ ɡāo xìnɡ hé fēnɡ xì yǔ  2.照样子写下来。(8分:4 4)  (1)  (2)出→ 高→ 今→ 双→ 后→  3.按笔画数写字。(4分)  以 乐 瓜 成 色 风 条 坐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
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写作能力不强,不仅说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尽如人意,还表明学生积累匮乏,语言库存告急。此时,在语文教学中重新认识积累,努力丰富积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如何丰富积累?过去,我们主要关注词语积累,这当然是必要的。然而,语言毕竟是第二信号系统,是经验、知识、思想、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不妨调整视角、转换思路,从语言的源头上着力,带动起语言的积累。反过来,又通过语言的积累,促进知识
《小王子》的经典之处在于不同读者阅读相同的文字可体味到不同的意味,其文与意蕴含着无限丰富情思与丰厚启迪。这深意如同当你脚踏大地,头顶星空,放眼瞭望,尽管你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你从每个角度看到的视野总是波澜壮阔、气象万千、震撼心灵。在包罗万象的景象里,生发出想要看见或者是期待看见,让你有了更加强烈、更为迫切的未知之感,求知之望。阅读《小王子》,于我,正是这样一份磁石般的着迷吸引。我相信童话,自然
【教学目标】  1.回顾故事内容,并通过变换叙述角度重新讲述故事情节。  2.聚焦“驯服”,分析其内涵,了解驯服其实是指“要走进对方内心,建立起互相依赖、互相信任、互相负责、互相关怀的关联”。  3.分析大人和孩子的区别,了解其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用心与外界建立起驯服的关联。(其中2、3为教学重难点)  【教学流程】  一、小王子的旅程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王子》故事的大概情况,也都了解到这个童话故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贯起来。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学语文,不仅是得到语文的知识,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要把运用知识变成一种
现在很多人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关注上面的动态,而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打开微信,秀图片,写心得,看各种评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利用微信,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于是,我尝试着让“微反思”走入学生的课堂。  一、重视每篇教材的“微反思”,可多角度、多元化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语言交际能力  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会让学生写感想或评论,不能长篇大论,而是学着以微信或微博的方式,几十或上百字足矣。
多年来,我们一直用“六书”分析汉字,其中把合体字分为形旁和声旁,形旁和形旁可以组成会意字,形旁和声旁可以构成形声字。其实,这种分析法已经不是很适合现代汉字了,因为,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由于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有很多意符和音符失去了表义和表音的功能,变成了“记号”。如“年”,小篆是从禾、千声的形声字,写作“”。到楷书,“年”因形旁、声旁黏合而成了不能分析的独体记号字。再如“笛”,从竹,由声
“看图写话”,从字面上分析,可以把它拆解为两组关系:看—写,图—话。这两组关系也巧妙地呈现了看图写话的步骤:从感官的捕捉到思维的表达。根据多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二年  级的看图写话需要教师在“看”和“写”上下足功夫,做好引导。  一、看的方法  1.学会“看”顺序  许多学生看到图画之后,不知道该从哪里着眼,漫无目的地在图画上扫来扫去,看到哪里想到哪里也就写到哪里,于是,写出来的文字没了
开学的时候,我给我的学生颁发一些奖品,以褒奖他们在过去一学期的勤奋。  这一次的奖品,是一种名叫“百日草”的花种子。  一  作为无孔不入的语文老师,我给学生发一颗花的种子,这是一定藏着要他们写作文的诡计的。  可六年级的学生又岂是那么好糊弄?  所以刘秋苑说:“你会这么好心?别是你给我们一些种子还让我们写作文?”  我其实想说“你猜对了”,但实际上我说的是:“怎么可能?”  “你当真不逼我们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