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初中,甚至是高中。的确,文言文与小学关系似乎不那么密切。一直以来,在不同版本的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文言文数量都非常有限,正因为接触得少,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也就研究得不够深入,种种困惑让老师们更是觉得文言文不好教,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
  困惑一:相对陌生
  小学生,包括小学教师对文言文都比较陌生,原因就在于之前小学阶段的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太少了。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没有出现过文言文,第三学段在五年级下册才出现了首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而小学阶段总共出现的文言文也仅有4篇,而且极为短小,少的五六十字,最多的也就百余字。因为选文数量太少,因此师生对文言文都有一种生疏感,接触得少,熟悉都谈不上,热爱就更无从谈起了。
  困惑二:不太好读
  要读好文言文,一方面需要合理地断句,另一方面需要准确地读出那些生僻字、通假字的读音,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别说是小学教师,就连大学教授都很可能误读某些字的字音。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学弈》一文为例,文中的“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中的“缴”很容易读为“jiǎo”。的确,我们常常听到的“缴费、缴纳”等词语中的“缴”都读为“jiǎo”。但在这里,“缴”表示的意思是“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去后可以将箭收回”,要读作“zhuó”,面对这样一个并不常用的读音,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字义,误读就很难避免。
  困惑三:难以理解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语言高度凝练,同时,很多字古今意思并不相同,加上通假字较多,因此要理解还真有一定的困难。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中的《文言文二则》为例,《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去”字古今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学习现代文的经验来思考,学生很难想到“去”所表达的是“离”的意思。另一篇《学弈》一文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一句带有一个“为”字,《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也带有“为”字,并且同读第四声,但我们知道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却是不相同的,前者的意思是“因为”,后者则通“谓”,意思是“说”。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小学生要理解的确是比较困难的。
  困惑四:缺乏趣味
  较之现代文教学,很显然,文言文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当前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因循守旧,教法模式化,教学步骤大体为:1.导入,理解课题;2.初读,读准字音;3.再读,理解字词;4.三读,解释句义;5.背诵,总结升华。如此模式化的教学很难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趣味性,学生自然主动性缺失,无法燃起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翻开统编本教材,我们发现文言文的數量剧增,小学阶段出现的文言文多达14篇,比之前的人教版整整多出了10篇,而且文言文出现得很早,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六年级下册,每一册教材中都安排有文言文。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一册教材中都安排有两篇文言文。面对文言文数量的剧增,回首当前现状堪忧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必须开始高度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探索统编本教材视域下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在反复读中了解内容
  从当前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出发,我们只有盘根问底,才能寻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盘根”,这个“根”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中又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诵读、语调、韵律、节奏”等几个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文言文,读无疑是极为有效的方法。“问底”,这个“底”就是教材,打开统编本三至六年级的教材,我们发现几乎每一篇文言文的课后题第一题都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经过一番盘根问底,我们发现了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策略,那就是读。
  文言文的读,首先要读得正确,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注释,将文言文读正确,同时还要注意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其次要读得通顺,就是要断句合理,通畅自然,力争做到声断气连。第三,要读出韵味,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带入朗读之中。
  当然了,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不容易,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画面,从而有所体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课文中写道:“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我们知道,三人成众,当时在场的孩子比较多,可不止司马光一个人。当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其他人皆弃去,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教学时,我们可以请学生来扮演小伙伴们,通过多媒体展现画面、播放声音营造氛围,教师同步叙述故事情节,当说到“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时落水的声音响起,扮演小伙伴们的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一来,众人的慌乱害怕、四下跑开就与司马光的冷静机智、持石击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切的情境、真实的画面对于学生将这段话读出韵味是很有好处的。
  再以统编本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为例,文中写道:“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段话中的“以夜继日焉”值得挖掘,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这样渲染情境: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车胤,都晚上11点了,赶快睡吧!时间过得飞快,已经到了凌晨1点了,你还在看书,别看了别看了,都这么晚了,还继续吗?凌晨3点了,所有人都睡觉了,这么晚了,真的挺累的,而且可能还有蚊子叮你呢,你就睡吧,睡吧!都凌晨5点了,这回肯定很累了,上眼皮和下眼皮开始打架了,那就睡吧!你为什么不睡呢?通过几轮师生之间模拟情景的对话,学生便体会到了什么是“以夜继日焉”,之后再读课文,自然会读出其中的韵味。
  策略二:教给方法,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内容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基于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行文简练。正因为语言极为凝练,因此言简义丰,不容易理解。当前,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比较极端的方式。一种是字字落实型,一字一词不放过,古今对照来翻译。教师认为文言文中的每个字都不好理解,因此只有讲清楚了每一个字的意思,学生才可能读懂文章,理解大意,于是文言文教学被上成了翻译课,枯燥乏味。另一种是置之不理型,教师认为文言文后面是有注释的,再借助工具书,学生是能够自主理解大意的,不用过多解释,因此教学结束后有些学生往往还云里雾里的,不懂文意。   教学文言文,特别是在理解字句意思方面,我们应该适度而为,不走极端。为了让理解字词句意思的教学更有效,我们一定要细读课后题,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
  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翻开课后题,我们发现第二题写道:“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可见,这一课理解词句的意思,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看注释。再看看仅仅两句话的课文下面,注释就多达6条。看来,学习这一课,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关注注释。
  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第一题明确指出要“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紧接着第二题在泡泡中写道:“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这样的方法是怎样的方法呢?细读题目,我们发现,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来理解,比如“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一句,“恭、通”两个字我们都能在注释中找到意思,那么“倦”又是什么意思呢?为“倦”字组词为“疲倦”,这不正是它的意思吗?原来,教学这一课,除了看注释,我们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意思。
  同样,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二则》也都在课后题中点明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无论是联系生活实际,还是联系上下文都是很有效的理解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教学时,我们一定要紧扣课后题,深入分析,充分领会编者意图,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最适当的方法。
  策略三:阅读链接,在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
  课标强调了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有意识地以课本为基础,链接相關资料。在资料的链接过程中,我们可以抓好以下三个时间节点:
  课前:引入资料,做好铺垫。对于小学生而言,文言文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有新鲜感,但同时也很可能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导入新课时适度进行资料链接来做铺垫就显得很有必要。《司马光》是统编本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请学生看图猜故事,引出《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智慧故事,一方面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能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可以讲述文言文版的《司马光》,让学生将其与现代文版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感受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课中:重难点处,补充渗透。与现代文相同,文言文中也会有重点句段,也会有难以理解的词句。为了帮助学生读懂相关的句段,我们可以通过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化难为易。《囊萤夜读》一文中的第二句“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是重点句。这句话用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写出了车胤刻苦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表达方法学生不容易领会,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这一重点句出发,进行拓展性阅读。文言文《凿壁借光》就是不错的拓展阅读资料,文中写道:“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作者也使用了一连串的动作表达出了匡衡的勤奋。这样在重点处适度拓展,一方面让学生对重点句的表达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可以说,这样做能够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机的融合。
  课后:课外用法,拓展阅读。课堂教学,我们重点教给学生的是阅读方法,而课后就要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拓展阅读了,正所谓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并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一节课的结束实际上就是全新阅读活动的开始。下课时,我们可以布置相关的阅读篇目让学生去读,去运用方法,加深体会。《司马光》一课的教学结束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龟兔赛跑》的文言文版,巩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比着阅读《龟兔赛跑》的文言文版和现代文版,进一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囊萤夜读》一课学完了,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孙康映雪》《江泌映月》等文言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借助注释和组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策略四:聚焦词句,在学习活动中丰富语汇
  我们都知道,词句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石,学习语文,如果不去关注字词句,那就形同空中楼阁。吴忠豪教授曾语重心长地说过: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我研究四十多年语文课程教学得出的结论。的确如此,一个语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深刻的思维、细腻的情感的。教学语文,我们必须聚焦字词,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课第三则时,我们就可以从巩固前两则中的读书方法名言出发,引导学生背诵“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名言,并以这些有关读书的名言为主线设计这节课阅读、质疑的教学流程。《古人谈读书》一课第三则写道:“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中暗藏的两个成语“河伯观海”“井蛙窥天”,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背诵积累。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窥”字进行适度拓展,积累“管中窥豹、牖中窥日”等成语。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在表达时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小儿辩日》时,我们也可以着眼积累,从背诵孔子的名言入手。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名言的部分内容,请学生补充,从而丰富学生的积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名言积累起来并不难,很多学生之前都有所了解,当学生发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都是出自孔子之口时,就会立刻对孔子产生敬仰之情,而这时再告诉学生,面对两个孩子的一个问题时,孔子这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思想家、教育家却不能决也,那么这两个孩子到底问了怎样的问题呢?这样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策略五:关注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语文,我们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习得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现代文,老师们大都已经形成了关注语用的教学习惯,但是对于文言文,总会觉得理解是能够做到的,要发现表达方法,运用写法进行表达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其实,古人写文章跟我们一样,也是有方法的,如果我们能够潜心阅读文本,精心解读教材,特别是当我们能够站在制高点向下看时,就能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妙所在了。
  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课文写道:“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细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原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方法像极了学生写《一次大扫除》或者《课间十分钟》的方法,都是先从整体上写,再抓住某一两个重点人物来具体描写。“群儿戏于庭”“众皆弃去”就是从整体上来写的,而“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和“光持石击瓮破之”则是对重点人物的具体描述,这样的写法并不高深,也并不难。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课文中说“群儿戏于庭”,自然,在庭院里游戏的孩子不少,那么除了这位登瓮的孩子,其他孩子又在玩什么游戏呢?我们可以紧扣这一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说一说: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一儿______________,一儿______________,一儿
其他文献
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的璀璨精华。现全国推广使用的统编本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文篇章的数量。怎样的诗教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爱上诗歌、学习诗歌呢?每一篇古诗都有它的独特密码,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思维灵性,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教学风格,师者可以在其间寻找到一条最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师驾驭的“最佳路径”,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丰富内容,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进而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把诗的精神带到日常生活中,涵养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提问策略,提出核心探究问题。  2.能抓住小说的环境、情节和人物,解决核心探究问题,理解战争灾难这一主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对比同主题作品, 发现“不一样”  1.回顾《桥》和《穷人》,我们知道了小说要通过情节、环境来读懂人物形象。(板书:情节、环境、人物)  2.《在柏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和战争有关的小说。提起战争这个词,你会想到怎样的
张志公先生(1918~1997年),河北南皮人,是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他早年就读的是中央大学外语系,后转学,毕业于金陵大学外语系,精通的是外国文学和语文学。之后因为工作需要,开始涉足中国语文教育的研究,由此全身心投入其中。因其见解卓著、硕果累累而成为语文教育大家。但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转行”的,以至常常谦虚地表明:“我本来不是学习和从事语文教学这一行的,换个说法,是个外行。二十几年前
一、查预习,把握学习起点  师:同学们,这节课武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5课——《望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预习中你都做了哪些事呢,交流交流。  生:我读了五遍课文。  生:我背诵了课文中描写月亮的诗歌,还查了没学过的几句诗是什么意思。  师:抓住了重点来预习,而且还查阅资料主动解决不懂的问题。很好!会预习。  生:我还查阅了其他一些写月亮的诗。  师:发现什么了?  生:
教学设计  群文议题:故事变形“技”  选文内容:《小红斗篷》《小红帽》《外婆的故事》《走出森林的小红帽》《小女孩与大野狼》  推荐阅读:《百变小红帽》《笨狼和小红帽》  教学目标:  1.统整阅读多个版本的小红帽,发现故事的异同。  2.集体建构故事的变形技巧:加人物、加场景、加物品、加情节等。  3.尝试运用故事变形的技巧改写故  事,简单分析故事变形的意义,初步建立读者意识。  教学重点: 
偏旁往往具有“举一形而统众形”的重要作用,识字教学中,掌握了某偏旁的形音义,就容易以简驭繁地学好该偏旁构成的许多字。比如掌握了偏旁左“阝”的构形是大土山上的台阶,由此表示大土山和台阶之意,就容易理解“阶、陛、除”等字指不同的台阶,“阳、阴、阿、险、阻、隧、陵、限、陶、隔”等字都与大山有关。再如,掌握了“麻”是表音部首(部首是偏旁之一),在构字中以其声母“m”提示读音,就容易理解“磨、摩、魔、糜、靡
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两处课后练习提示学生“抄写课文片段”。第一处在第一单元的第2课《燕子》,课后第三道题表述为:“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第二处在第三单元的第11课《赵州桥》,课后练习第一大题表述为:“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因为第一处为自由选择内容,所以不将抄写内容在此呈现。第二处为指定内容,为了便于理解以及下文引
时间:2018年9月7日下午  地点:南宁某大学附属医院  人物:我,医护人员甲、乙、丙  (我到医院看到门头牌匾有“卒中中心”字样后询问值班的医护人员)  我:医生,上面那个叫什么“中心”的是怎样的一个治疗单位?是治疗什么的?  医护甲:那个呀,不就是“卒(zú)中(zhōng)中心”吗!治疗“中风”的。  我:治疗“中风”,那为什么你们读“卒(zú)中(zhōng)中心”不读“卒(zú)中(z
名师荐语  国内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期刊中,当推《小学语文教学》。她独树一帜,出类拔萃。她所刊文章观点鲜明,文笔清新,案例生动,言语亲切。一线教师视她为不可或缺的良师与益友。本人既是她的作者,亦是她的读者。一册在手,终身受用。  ——贾志敏  自1981年《小学语文教学》创刊以来,我一直都是她的忠实读者,几乎每期必读。几十年来,获益匪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众多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中,她都给了我很多启迪。
“快乐读书吧”,是一个全新的栏目,是统编本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落实课标建议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大多教师对“快乐读书吧”栏目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常常出现目标不明、任务不清、教学形式单一、过程跟进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快乐读书吧”无法充分地发挥其应有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实“快乐读书吧”栏目的编排意图,真正通过“快乐读书吧”沟通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