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学生中出现了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矫正。
关键词:心理问题;小学生;对策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有轻微的犯罪行为(或称准犯罪水平),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1)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如欺骗、偷窃、赌博等。
(2)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如说脏话、恶作剧、乱图乱画、迟到、早退等。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涉及到家庭、學校、社會、及学生自身诸多方面,所以它的形成原因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对各种成因进行分别讨论
1.家庭环境的影响
(1)不良家庭结构的影响。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或是父母离异后子女归一方抚养时所处的无父或无母状态。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由于爱的残缺,造成孩子个性扭曲,久而久之,变得多疑、抑郁、倔强和古怪。再加之他们很少得到有效的管教,行为处于无约束状态,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没有得到良好发展,最终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1.2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管教不当。
许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就好,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也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简单粗暴对待,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甚至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在学校,由于学校教育观念或教师行为不当等缺陷,也或造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
(3)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
(4)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
(5)学校的各种压力,如升学、考试、名目繁多的竞赛和评比的压力等。
(6)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忽视他们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4.学生自身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消极因素是通过个体的主观因素而起的作用。小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内部因素主要有:
(1)缺乏道德知识。小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产生金钱万能、哥们义气等不正确的道德认识。
(2)不良的道德情感。一些小学生在错误的道德认识支配下,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极易感情用事,甚至是非、善恶颠倒,误入歧途。
(3)自我控制力较弱。小学生还没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遇到外部诱因时,就会经不住考验,而做出违背道德规则的事。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首先,教师对有违规行为的学生不能歧视和打击。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其次,给予问题学生以特殊的关爱,只有师生间的关系好转,互相信任,才能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2.注重小学生道德认知的改变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绝大多数是从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开始的。由于“是非”、“善恶”缺乏正确判断,当他们在做出某种不到的行为时,不仅意识不到对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反而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引以为豪。因此,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必须矫正他们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3.采用行为矫正技术
对刚出现的偏差行为,采用最简单方式,对行为采取忽视。对儿童不良行为的处理,若是属于初犯或是简单的,我们可以应用削弱策略来改善它;用削弱方法矫正不奏效的情况下,可用惩罚。处罚的确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因此惩罚终日存在我们周围,而成为控制个体行为的重要策略。
4.发挥家庭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既然学生不良行为是由于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通过学校、家庭的合力来教育学生就显的很有必要。转变父母教育观念,并介绍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家长充分认识教育的“合力”作用;帮助家长规范自身的行为,掌握运用科学的家教方式方法,提高其家教能力;营造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事实证明,和谐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性格开朗、外向,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即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静.浅议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J].中国农村教育,2012,(10)
[2]冯维.小学生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3]杨娅.浅谈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方法.[J].俪人;教师, 2015,(7)
作者简介:
何静(1983.5~),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德育。
关键词:心理问题;小学生;对策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有轻微的犯罪行为(或称准犯罪水平),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1)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如欺骗、偷窃、赌博等。
(2)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如说脏话、恶作剧、乱图乱画、迟到、早退等。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涉及到家庭、學校、社會、及学生自身诸多方面,所以它的形成原因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对各种成因进行分别讨论
1.家庭环境的影响
(1)不良家庭结构的影响。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或是父母离异后子女归一方抚养时所处的无父或无母状态。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由于爱的残缺,造成孩子个性扭曲,久而久之,变得多疑、抑郁、倔强和古怪。再加之他们很少得到有效的管教,行为处于无约束状态,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没有得到良好发展,最终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1.2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管教不当。
许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就好,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也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简单粗暴对待,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甚至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在学校,由于学校教育观念或教师行为不当等缺陷,也或造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
(3)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
(4)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
(5)学校的各种压力,如升学、考试、名目繁多的竞赛和评比的压力等。
(6)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忽视他们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4.学生自身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消极因素是通过个体的主观因素而起的作用。小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内部因素主要有:
(1)缺乏道德知识。小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产生金钱万能、哥们义气等不正确的道德认识。
(2)不良的道德情感。一些小学生在错误的道德认识支配下,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极易感情用事,甚至是非、善恶颠倒,误入歧途。
(3)自我控制力较弱。小学生还没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遇到外部诱因时,就会经不住考验,而做出违背道德规则的事。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首先,教师对有违规行为的学生不能歧视和打击。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其次,给予问题学生以特殊的关爱,只有师生间的关系好转,互相信任,才能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2.注重小学生道德认知的改变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绝大多数是从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开始的。由于“是非”、“善恶”缺乏正确判断,当他们在做出某种不到的行为时,不仅意识不到对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反而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引以为豪。因此,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必须矫正他们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3.采用行为矫正技术
对刚出现的偏差行为,采用最简单方式,对行为采取忽视。对儿童不良行为的处理,若是属于初犯或是简单的,我们可以应用削弱策略来改善它;用削弱方法矫正不奏效的情况下,可用惩罚。处罚的确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因此惩罚终日存在我们周围,而成为控制个体行为的重要策略。
4.发挥家庭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既然学生不良行为是由于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通过学校、家庭的合力来教育学生就显的很有必要。转变父母教育观念,并介绍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家长充分认识教育的“合力”作用;帮助家长规范自身的行为,掌握运用科学的家教方式方法,提高其家教能力;营造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事实证明,和谐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性格开朗、外向,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即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静.浅议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J].中国农村教育,2012,(10)
[2]冯维.小学生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3]杨娅.浅谈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方法.[J].俪人;教师, 2015,(7)
作者简介:
何静(1983.5~),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