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研究小学生的年龄、自我评价、自制力等心理特征入手,深入剖析教师“将游戏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个“误区”,即“过分追求游戏华丽的包装”、“教师在游戏中只‘导’不‘演’”、“游戏后评价失当,实效性差”,并在各“误区”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特征 英语课堂教学 游戏教学 误区 对策
1.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新课标的号召下,许多英语教育专家和一线英语教师借助于游戏更好地体现课标的精神,为英语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但是,在人们不遗余力地赞扬和提倡“游戏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时,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走入了“游戏教学”的误区,导致课堂气氛表面“热热闹闹”,结果学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出现学生学习实效性差、成绩下降等问题。
“误区”原本属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术语,现已被广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普通小学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就存在许多被认为是常理或公理的想法和做法。其类型有三种:一是教学观念误区,二是教学方法误区,三是学习评价误区。本文所要阐述的“游戏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误区”就属于教学方法的误区。下面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系统阐述观点。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2.1小学生的年龄特殊性。
学习英语的关键年龄一直都是外语教育界研究和争论的问题。现在普遍认为的关键年龄在儿童时期,即中小学阶段。儿童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特别强烈,因而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佳时期。
2.2小学生的自制力特点。
小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很快,神经系统活动兴奋占优势,故在课堂游戏活动中自制力还不强,往往出现以下状况: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易于不由自主地犯规,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课堂游戏的主导作用”,有效处理争端,把握课堂纪律,调控课堂节奏,并及时予以适当的警告和处罚。
2.3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模仿性评价占主导,道德性评价正在发展。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评价能力的发展可为:模仿性评价—道德评价—内在性评价—全面评价。小学生正处在模仿性评价时期,在学习中表现为以教师评价为依据,以教师的评价与作为衡量表现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并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3.游戏在中小学英语课堂中使用的误区
3.1游戏追求华丽的包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在注意力方面往往是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因而教师在游戏设置的认识上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他们错误地认为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就是课堂气氛活跃,于是想方设法、推陈出新,过分追求游戏活动丰富多彩和花样翻新,各种手段齐上阵,令人眼花缭乱。
对策:游戏设置以传递课堂知识为主。游戏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组织游戏的目的是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应该注意合理把握游戏实践。魏华(2003)提出过“一节课中使用的游戏在8个左右,最长的游戏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的指标。最长的游戏不宜超过15分钟,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实践在20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他们就会寻找新的注意点。
3.2教师只“导”不“演”,只为旁观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积极进行角色转变。李世虬教授曾经在《英语互动式教学法》一书中描述了这样的情景:某小学英语教师在介绍完游戏规则之后,便走到教室的一个角落,观看着或欣赏着学生的表演。学生热火朝天,教师则冷眼旁观,只“导”不“演”。虽然学生有了脱口而出的机会,但缺少了语音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样的游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师生关系,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对策:充分发挥教师在英语课堂游戏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和学生都是游戏的参与主体,他们之间应是互相协调互动的关系,因而平等性成为主体参与游戏的前提。“导演”的作用在于有干预、有目的、系统性地组织游戏活动,尤其是游戏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有针对性,同时要为“演员”做出正确示范。教师作为示范者,不仅需要在动作乃至表情上进行示范,更主要的是要做出语言上的示范,在游戏过程中,适时地指正错误的发音。只有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才能获得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从而促进智力发展。
3.3游戏后评价失当,时效性差。
在游戏中,正确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可以纠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手中拿着奖励学生的小五星,只要学生举手发言,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颗小五星;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小组得奖的统计表,学生每发言一次,教师就匆忙赶回黑板前贴一个标志。整堂课中,教师异常忙碌,学生也心急火燎,因为他们要得到发言机会,就必须等老师给“获奖者”贴完标志。教师更是忙中出错,一会儿贴错了小组,一会儿忘记了贴标志。面对那么多高举的小手和期盼发言的目光,这位教师依旧固执地将这种评价方式运用到该节课结束。
对策:适当运用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地表扬。教师可以尽量简化评价的方式,课堂评价应尽量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例如,粘贴小五星标志的方法就远不如用粉笔直接写分值或画五星简洁明了,学生并不在乎教师在黑板上画的标志是否好看;形式简化了,而意义并没有淡化。教师也没有必要听取甚至记录每个学生的发言,可以先让学生小组集体讨论,再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4.结语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正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然而,要真正发挥其辅助功能,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自我评价、自制力等特点和基本规律,更好地遵循游戏开展的适度原则,切忌“急功近利”,走入游戏教学的“误区”。
当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游戏,还需要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分别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理论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继续不断探索、总结,以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昌卓,刘振聪.英语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2-171.
[2]胡春洞,王才任.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32.
[3]洪国凤.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反思[J].小学教学设计,2006,7(42).
[4]李定开.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J/OL].:中国语文课程网.URL:http://chinese.cersp.com/sJdcd/sMzcd/200805/6982_2.html,2008-5-20.
[5]李世虬.英语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181-228.
[6]魏华.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J].学科教学探索,2003,23(11):42.
[7]许其瑞.中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薛小芳.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17-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特征 英语课堂教学 游戏教学 误区 对策
1.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新课标的号召下,许多英语教育专家和一线英语教师借助于游戏更好地体现课标的精神,为英语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但是,在人们不遗余力地赞扬和提倡“游戏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时,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走入了“游戏教学”的误区,导致课堂气氛表面“热热闹闹”,结果学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出现学生学习实效性差、成绩下降等问题。
“误区”原本属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术语,现已被广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普通小学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就存在许多被认为是常理或公理的想法和做法。其类型有三种:一是教学观念误区,二是教学方法误区,三是学习评价误区。本文所要阐述的“游戏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误区”就属于教学方法的误区。下面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系统阐述观点。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2.1小学生的年龄特殊性。
学习英语的关键年龄一直都是外语教育界研究和争论的问题。现在普遍认为的关键年龄在儿童时期,即中小学阶段。儿童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特别强烈,因而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佳时期。
2.2小学生的自制力特点。
小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很快,神经系统活动兴奋占优势,故在课堂游戏活动中自制力还不强,往往出现以下状况: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易于不由自主地犯规,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课堂游戏的主导作用”,有效处理争端,把握课堂纪律,调控课堂节奏,并及时予以适当的警告和处罚。
2.3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模仿性评价占主导,道德性评价正在发展。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评价能力的发展可为:模仿性评价—道德评价—内在性评价—全面评价。小学生正处在模仿性评价时期,在学习中表现为以教师评价为依据,以教师的评价与作为衡量表现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并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3.游戏在中小学英语课堂中使用的误区
3.1游戏追求华丽的包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在注意力方面往往是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因而教师在游戏设置的认识上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他们错误地认为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就是课堂气氛活跃,于是想方设法、推陈出新,过分追求游戏活动丰富多彩和花样翻新,各种手段齐上阵,令人眼花缭乱。
对策:游戏设置以传递课堂知识为主。游戏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组织游戏的目的是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应该注意合理把握游戏实践。魏华(2003)提出过“一节课中使用的游戏在8个左右,最长的游戏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的指标。最长的游戏不宜超过15分钟,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实践在20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他们就会寻找新的注意点。
3.2教师只“导”不“演”,只为旁观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积极进行角色转变。李世虬教授曾经在《英语互动式教学法》一书中描述了这样的情景:某小学英语教师在介绍完游戏规则之后,便走到教室的一个角落,观看着或欣赏着学生的表演。学生热火朝天,教师则冷眼旁观,只“导”不“演”。虽然学生有了脱口而出的机会,但缺少了语音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样的游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师生关系,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对策:充分发挥教师在英语课堂游戏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和学生都是游戏的参与主体,他们之间应是互相协调互动的关系,因而平等性成为主体参与游戏的前提。“导演”的作用在于有干预、有目的、系统性地组织游戏活动,尤其是游戏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有针对性,同时要为“演员”做出正确示范。教师作为示范者,不仅需要在动作乃至表情上进行示范,更主要的是要做出语言上的示范,在游戏过程中,适时地指正错误的发音。只有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才能获得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从而促进智力发展。
3.3游戏后评价失当,时效性差。
在游戏中,正确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可以纠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手中拿着奖励学生的小五星,只要学生举手发言,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颗小五星;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小组得奖的统计表,学生每发言一次,教师就匆忙赶回黑板前贴一个标志。整堂课中,教师异常忙碌,学生也心急火燎,因为他们要得到发言机会,就必须等老师给“获奖者”贴完标志。教师更是忙中出错,一会儿贴错了小组,一会儿忘记了贴标志。面对那么多高举的小手和期盼发言的目光,这位教师依旧固执地将这种评价方式运用到该节课结束。
对策:适当运用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地表扬。教师可以尽量简化评价的方式,课堂评价应尽量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例如,粘贴小五星标志的方法就远不如用粉笔直接写分值或画五星简洁明了,学生并不在乎教师在黑板上画的标志是否好看;形式简化了,而意义并没有淡化。教师也没有必要听取甚至记录每个学生的发言,可以先让学生小组集体讨论,再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4.结语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正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然而,要真正发挥其辅助功能,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自我评价、自制力等特点和基本规律,更好地遵循游戏开展的适度原则,切忌“急功近利”,走入游戏教学的“误区”。
当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游戏,还需要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分别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理论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继续不断探索、总结,以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昌卓,刘振聪.英语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2-171.
[2]胡春洞,王才任.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32.
[3]洪国凤.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反思[J].小学教学设计,2006,7(42).
[4]李定开.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J/OL].:中国语文课程网.URL:http://chinese.cersp.com/sJdcd/sMzcd/200805/6982_2.html,2008-5-20.
[5]李世虬.英语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181-228.
[6]魏华.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J].学科教学探索,2003,23(11):42.
[7]许其瑞.中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薛小芳.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17-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