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什么难得糊涂,少一分都不行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nm0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以画竹、兰、石见长,兼工书法诗词,号称“诗书画三绝”。虽然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背出他的任何一首诗,但他有两句话流传颇广,时至今日,还经常有人挂在嘴上或者挂在墙上,一句叫“难得糊涂”,一句叫“吃亏是福”。
  这几乎成了郑板桥的代言名片,不争不抢不计较,心态平和、超然洒脱的一代文人雅士形象,就这样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然而,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什么难得糊涂,什么吃亏是福,找他买画时你搞搞价试试,少一分钱也不行!
  一
  几乎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郑板桥小时候就是个倒霉蛋,原本出身富贵人家、书香门第,可轮到他出场,家境就开始败落,日子一天不如一天。3岁生母去世,14岁继母去世,郑板桥从小跟着父亲一起生活、读书。
  郑板桥还算争气,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20岁的他考中了秀才,成了村里的文化人,在私塾当了一名教书先生,娶妻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郑板桥迷上了画画,而且越画越好。
  然而,命运多舛,郑板桥30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打破,家里的日子更加拮据。毕竟祖上也是阔过的,胸怀大志的郑板桥不甘心就此平庸下去,毅然向学校递交了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后,他带着全家漂泊到了扬州,混迹于江南书画界,以卖画为生。
  这一混就是10年。
  这期间,郑板桥依然没有摆脱厄运,先是唯一的儿子去世,接着老婆也去世了。更要命的是,他的画也不被市场看好,几乎无人问津。但他依然在艺术的道路上苦苦坚持,每天走在疯狂逐梦的大街上寻找买家。
  那是郑板桥人生的低谷,迷茫中,隔壁老王对他说:“朋友啊,生活是很无情的,从来不会对你有一丝怜悯,你也别再像个傻瓜一样奔波了,因为像我们这样的人,生来彷徨。”郑板桥说:“别着急,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刮目相看。”
  据说,当时郑板桥的画有三不卖:“达官显贵不卖;生计够了不卖;自己不喜欢的不卖。”一副牛哄哄、很清高的样子。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什么达官显贵不卖,根本就是没人买,他才故意这样说的。
  二
  清代的扬州是著名的繁华大都市,地位类似今天的上海和深圳,城市的角落里聚集了一大批像郑板桥这样的所谓“扬漂”艺术家。跟现在北漂的命运差不多,虽然你有理想、有追求、有艺术天分,但不代表你能借此改变人生。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筹莫展的郑板桥最终决定,暂时放下手中的画笔,重新复习功课,继续参加科举考试。雍正十年(1732年),40岁的郑板桥在南京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当然,如果想求得一官半职,这个学历还不够,郑板桥又到镇江继续深造。
  四年后,也就是乾隆元年(1738年),他赴北京参加礼部会试,考取贡生,获得殿试资格,喜中二甲第88名进士。
  44岁金榜题名,郑板桥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发朋友圈炫耀:“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老子也有今天,哈哈!瞬间收获点赞无数。
  不过,也别高兴得太早,依照大清朝《官员任用条例》,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当官,你得排队候补,等职位空缺。要等多久?这不好说,过去实行官员终身制,也没有离退休制度,空一个位置出来不容易,下面一堆人盯着,如果没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和政治背景,又合不得花钱送礼,等上个十年八年也是常有的事。
  比如郑板桥,在北京逗留了一年多也没等到朝廷安排,眼看钱花得差不多了,只好又回到扬州。
  这次回家就不一样了,他以进士的身份回来,这叫衣锦还乡。虽然他暂时还没有被授予官职,但这是早晚的事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郑板桥时来运转,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郑板桥先是得到天使轮投资。一个叫程羽宸的超级富商,也是他的超级粉丝,为了让他安心创作,慷慨解囊,资助他黄金千两,在扬州二环内给他买了三室一厅,又张罗着给他新娶了一个老婆,郑板桥的生活状况由此大為改观。
  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反响平平的绘画作品不知道怎么回事,忽然在扬州书画界开始走俏,上门求画求字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他画的“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颇受欢迎。
  难道是跟自己身份变化有关系吗?反正作品得到了业内认可,郑板桥喜出望外,每天埋头创作,乐此不疲,画技日益精进,竞自成一派。
  资助过他的富商程老板一看,说:“您这是不想当官了吗?”郑板桥说:“当然想啊,我这不是在等朝廷安排嘛。”程老板说:“不能光傻等啊,你得上京城活动活动啊……”郑板桥这才放下画笔,二次进京。
  没什么过硬的人脉关系,也没有太多钱上下打点,郑板桥就凭着自己在艺术界刚混出来的这点小名气,用诗书画做敲门砖。
  为求得权贵们的举荐,郑板桥经常以画相赠,并附上阿谀奉承的诗词。比如《上江南大方伯晏老夫子》《谢大中丞尹伯年赠帛》《读昌黎上宰相书因呈执政》《送都转运卢工四首》等,遣词造句谄媚肉麻之程度,连他自己都不忍卒读。
  以至于晚年编纂个人诗词作品集《后刻诗序》的时候,郑板桥专门在“后记”中撂下这样一段狠话:“板桥诗刻于此矣,死后若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阑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他也知道拍马屁丢人,怕后人耻笑,不惜立下这样的毒誓。但是,这玩意儿确实管用。
  慎郡王允禧、康熙的第31个儿子,也是个书画爱好者,对,就是大家在《甄娱传》和《延禧攻略》里见过的那位贝勒爷,他原本就对郑板桥的字画颇为赏识,再加上郑板桥这一通马屁拍得全无节操,贝勒爷一高兴,举荐郑板桥到山东范县做了一个七品县令。
  此时,距离他考中进士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
  接到任命那一刻,50岁的郑板桥百感交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路坎坷,他到了这把年纪才混上个正县级,你说,官场上还能有什么前途?还不如画画来得实惠。   四
  抱着这个思想,郑板桥在任内无所作为,倒是利用职务之便,拼命宣传自己的畫作,推广手段之另类,之奇葩,之匪夷所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犯人游街示众,依照惯例,一般会在脖子上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杀人犯王二狗、强奸犯李大孬,诸如此类。郑板桥却别出心裁,把自己的画连同公众号二维码挂在犯人身上游街,以此吸引流量,扩大影响。
  此外,在各种场合,不管是全县工作会议还是商家开业庆典,郑板桥都不忘在讲话中顺便推销自己的诗书画,称其作品广受欢迎,“索诗文者,必曰板桥”“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得其一片纸,只字书,皆珍惜藏度”。
  吹牛就怕不要脸,在这种强力营销下,郑板桥的名气越来越大,书画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也是奇怪,以前特别难办的事,比如出个书卖个画什么的,自从郑板桥当上县长以后,都变得容易起来。全县百姓都以家里能挂一幅郑县长的墨宝为荣,前来求字画的人排成了长队,供不应求。
  可郑板桥毕竟是官员,跟百姓讨价还价不成体统,他干脆明码标价,向社会公开,名曰《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而且只收现金白银,不接受实物兑换,更不接受赊账和无偿索取:“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最后,他还特意附诗一首:“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啥意思?就是废话少说,别跟我拉关系扯交情,我只认钱。
  五
  郑板桥在范县任职四年、潍县任职七年期间,“日事诗酒,为上官呵斥”,职务自然一直没有升迁。但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郑板桥在文学艺术界却混得风生水起,如日中天,诗书画的名气越来越大。
  郑板桥的名片上除了“山东潍县县令(正七品)”的官职外,下面是一大堆吓人的头衔:华语地区十大杰出人才、全国十大优秀画家、大中华区水墨竹兰石国画大师、十八世纪亚洲及泛太平洋地区文化名人……
  乾隆十八年,61岁的郑板桥辞官卸任,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专职作画卖画。经过十几年的运作,此时郑板桥的诗书画已是名满天下,卖画所得比当县长的俸禄不知高到哪儿去了。
  杭州太守曾出高价请郑板桥上门作画,郑板桥欣然前往,不但挣到一笔不小的酬金,还在杭州游山玩水,逗留数日,全程由太守接待。
  郑板桥觉得这一趟很划算,在给表弟的信中兴奋地炫耀:“太守请酒一次,请游湖一次,送下程一次,送绸缎礼物一次,送银40两。郑分司认族谊,请酒七八次,游湖两次,送银16两。”你们看看,郑板桥身为一个正县级离退休官员,就这点儿“出息”。
  不过,并不是所有买家都像杭州太守这么大方,有些身份地位很高的大人物买画,居然讨价还价,这让郑板桥心里很不爽,但又不能硬怼,郑板桥便写了许多格言警句挂在墙上,以暗示买家。比如:“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吃亏是福”“难得糊涂”。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郑板桥写给自己的座右铭,其实,都是写给别人的。毕竟如果因为讨价还价伤了和气,双方面子上都不好看!
  编辑/夏涵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座右铭,那你知道“座右铭”这个典故的来历吗?想get;更多字词趣事,打开抖音扫描“淘宇趣”(JD:1101844872)二维码即可,就是这么简单!
其他文献
1857年9月,“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一个村庄里,他从小活泼伶俐,深得父亲喜爱。可谁也没想到,一场病改变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生。  九岁那年,齐奥尔科夫斯基不幸感染猩红热,丧失了大部分听力。失聪让齐奥尔科夫斯基不得不退学在家,还成为小伙伴们嘲笑的对象。那段时间,他不愿和任何人来往,在无声的世界里,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抬头看那片神奇、浩瀚的星空,从而萌生了探索太空的想法。  
普通男生会在送给女神的花束里藏棒棒糖或巧克力,理科学霸就有创意多了,直接甩出一个“不明觉厉”的方程式,然后无比炫技地将方程式图解出来——如果女神还有兴趣追问的话。  与女神漫步于良辰美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说:“今晚月色真美。”而理科学霸会开启“真·教科书级”的抒情模式,暗戳戳地向女神發射爱心。  如果追求女神成功,当两人处于谁也不愿先低头的冷战局面,理科学霸也能动用专业知识博得美人一笑——幽默总是
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向来以“高逼格”著称,他精通文学艺术,且儒雅和蔼。照理说,他应该受到民众爱戴才对,可他每次驾车出巡都会引来群嘲。  乔治四世是英国史上最胖的国王,以至于双腿无法支撑自己的体重,需要由六个仆人抬着才能坐上宝座。都成这样了,他还丝毫不注意个人形象,饱餐后用刀叉剔牙,解开裤扣,袒露出底裤和肥硕的双腿,给英国王室丢尽了脸。  乔治四世上台后,有人公然指着他说:瞧这醉醺醺的胖子。散文家兰姆甚
在大家印象中,牙齿松动、掉牙都是老年人的口腔问题,但真相很残酷。某网站进行的一场调查统计中显示,有92%的“90后”表示自己深受口腔问题的困扰。当然,很多人可能表示,现在医疗水平如此发达,种植牙、假牙技术早已成熟,掉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问题是,你的錢包可能从此以后和你说再见。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的种植牙手术均价为8000元-22000元不等。而要想彻底解决牙齿问题,不少人可能
《左传》中说,水土不好就容易积聚污秽,生活在那里的人就容易瘦弱,得风湿、水肿之类的病。《吕氏春秋》中也说,住在含矿物质较少的水边的人容易秃顶,得咽喉炎、脖子瘤;住在含矿物质过多的水边的人容易脚肿,得腿部疾病;住在水味辛辣之地的人,容易得疽疮、痔疮;住在水味苦涩之地的人,多是鸡胸和驼背。虽然不尽准确,但也表现出古人已意识到水质和人类健康的密切联系。  所以,保护干净的水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延年益
汉朝将军李广猿臂善射,骁勇无匹,人称“飞将军”。明朝也有一位飞将军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统率千军对抗外敌。  当时,鞑靼可汗吉囊崛起,一统各部,突起发难,兵锋直指明朝九边。顿时,明朝边疆烽火硝烟,鼙鼓如雷。嘉靖在炼丹之余终于想起曾被自己赶回家的一个人、一个鞑靼人的魔咒,于是一声令下,让其出山。那人脱下蓑衣,披上铁甲,上阵御敌。他就是周尚文。  一  周尚文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个“优将才”,擅长带兵,善于
北宋仁宗朝时,陕西有位名妓叫温琬,每次出门应酬,人家抱琴抱琵琶,她不,身后跟一青衣童子,童子抱笔墨纸砚。席中,兴致好了,便挥毫写几行大字,立时被客人哄抢去收藏了。她坐在一干男人中间,不陪酒,不赔笑,就是纯聊天。聊什么呢?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兵法……  据说,她的见识不亚于博学鸿儒,连本朝第一古板的司马光先生也表示很欣赏她。时人有云:“从游蓬岛宴桃溪,不如一见温仲圭。”  在宋朝,做一名有前途的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坐着空中飞车在非洲尽情狩猎,乘着潜水艇遨游南极海底,目睹同行者径直横穿鲸鱼之肚。这是吴趼人于1908年出版的幻想小说《新石头记》里的科幻情节。书中,贾宝玉离开清廷所造就的“野蛮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文明境界”。那里丰衣足食、和平安宁,科技极其发达,耕种机械化,可以人工制造雨雪,生活用具全自动,陆上有空中飞车,地下有“隧车”,海中有“水靴”,人可以在海陆空自由穿梭翱翔。  吴趼人
说起装甲战的开山者,很多人认为是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理由是二战中他将坦克突袭发挥到了极致,取得了辉煌战绩。殊不知,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将领约翰-富勒就创立了“装甲战理论”并用于战争实践,古德里安不过是照搬而已。  1878年,富勒出生在英国一个牧师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岁考入英国某著名军事学院后又博览群书,极大丰富了自身的军事理论素养,并顺利毕业进入部队。在当时,
朋友圈里有两种话,一种是鲁迅说过的话,一种是鲁迅没说过的话。怪乎哉?不怪也!谁叫他是民国天团中的头牌呢。民国文人,或娴雅,或大度,或狷介,各擅胜场,但鲁迅是其中最“好看”的。  鲁迅少年时期,家道已从小康坠入贫困,生活用度皆俭省,但他仍有巧妙的手段让自己好看。  比如在一张仙台医科学校的合影里,鲁迅虽和大家一样穿制服,但在穿法上玩了点小技巧,外套第二粒纽扣以下解开,露出里面的马甲,不但破除呆板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