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农村,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方法相对陈旧,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偏差,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心理压力较大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中学数学成绩偏低,在此,从农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师生关系,学习兴趣,方法,信心这几方面结合实例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成绩。
【关键词】 师生关系;兴趣;学习方法
1.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时刻体现在爱,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学的效果。这种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师与学生平等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才能在问题讨论中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从而实现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 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与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笑在一起,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使学生在课堂敢于回答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
2. 培养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没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也就难以维持对数学的学习,最终可能导致为厌学。学生能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且自觉地去钻研,是能否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因此,怎样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1 设置奇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新课,以奇激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我问:“三根木棒肯定会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感到奇怪,三根木棒肯定会组成三角形,老师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然而我演示的结果居然是用三条木棒做不出一个三角形,学生感到无比惊讶。这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三条木棒之间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这样引入新课。
2.2 用幽默的语言和解题口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还常常借助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的口诀来揭示其本质,帮助记忆,激发兴趣。比如我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用了“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的口诀,教学《合并同类项》时用的口诀是“同类项,同类项,字母要相同,指数要一样。”“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要忘,只要系数加,字母、指数不变样。”“完全平方等于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乘积的二倍在中央”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学困生对数学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兴趣是学生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地去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3.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和灵活。尤其是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提高数学成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会农村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1 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数学预习可以采用 “一划、二批、三试、四分”的方法:“一划”就是圈划知识要点,圈划不要太多,否则也就没有重点了;“二批”就是把预习时的体会、见解以及 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批注在书的空白地方;“三试”就是尝试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检验 自己预习的效果;“四分”就是把自己预习的本节知识点列举出来,分出哪些是通过预习已掌握了的,哪些是不能理解掌握的,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学习。
3.2 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3.2.1 分析与综合
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 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a-b+7)?=0 ,求(a?-b?)+(a-b)?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a-b+7)?=0,②(a?-b?)+(a+b)?,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 5;a-b=-7 由②得:(a?-b?)+(a+b)?=(a+b)(a-b)+(a+b)?,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3.2.2 归纳与演绎
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4.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指南,信心是一个人的根本,是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悦纳自我,相信自己能行。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着自信和希望,但读书心态不一,老师就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赏识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肯定他们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前进的快乐与自信。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上老师的讲课,有利于教学,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乐趣,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才能赋予我们的数学教育以强大的活力,在充满危机、挑战与希望的时代不负厚望。
【参考文献】
[1] 郭天成《成功教育探索》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2] 吴长兴《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中学数学研究 1999.7
[3] 李岳军《 浅谈数学学习方法》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7.6
[4] 刘晓明 《兴趣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尝试》 《教育科研》2005年16期
【关键词】 师生关系;兴趣;学习方法
1.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时刻体现在爱,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学的效果。这种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师与学生平等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才能在问题讨论中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从而实现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 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与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笑在一起,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使学生在课堂敢于回答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
2. 培养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没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也就难以维持对数学的学习,最终可能导致为厌学。学生能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且自觉地去钻研,是能否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因此,怎样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1 设置奇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新课,以奇激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我问:“三根木棒肯定会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感到奇怪,三根木棒肯定会组成三角形,老师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然而我演示的结果居然是用三条木棒做不出一个三角形,学生感到无比惊讶。这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三条木棒之间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这样引入新课。
2.2 用幽默的语言和解题口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还常常借助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的口诀来揭示其本质,帮助记忆,激发兴趣。比如我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用了“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的口诀,教学《合并同类项》时用的口诀是“同类项,同类项,字母要相同,指数要一样。”“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要忘,只要系数加,字母、指数不变样。”“完全平方等于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乘积的二倍在中央”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学困生对数学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兴趣是学生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地去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3.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和灵活。尤其是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提高数学成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会农村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1 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数学预习可以采用 “一划、二批、三试、四分”的方法:“一划”就是圈划知识要点,圈划不要太多,否则也就没有重点了;“二批”就是把预习时的体会、见解以及 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批注在书的空白地方;“三试”就是尝试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检验 自己预习的效果;“四分”就是把自己预习的本节知识点列举出来,分出哪些是通过预习已掌握了的,哪些是不能理解掌握的,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学习。
3.2 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3.2.1 分析与综合
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 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a-b+7)?=0 ,求(a?-b?)+(a-b)?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a-b+7)?=0,②(a?-b?)+(a+b)?,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 5;a-b=-7 由②得:(a?-b?)+(a+b)?=(a+b)(a-b)+(a+b)?,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3.2.2 归纳与演绎
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4.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指南,信心是一个人的根本,是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悦纳自我,相信自己能行。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着自信和希望,但读书心态不一,老师就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赏识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肯定他们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前进的快乐与自信。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上老师的讲课,有利于教学,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乐趣,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才能赋予我们的数学教育以强大的活力,在充满危机、挑战与希望的时代不负厚望。
【参考文献】
[1] 郭天成《成功教育探索》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2] 吴长兴《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中学数学研究 1999.7
[3] 李岳军《 浅谈数学学习方法》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7.6
[4] 刘晓明 《兴趣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尝试》 《教育科研》2005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