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要说教,要真诚的倾听
一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总喜欢站在自己永远正确的立场上,总喜欢高高在上地对学生进行“发号施令”地教育,而不喜欢听学生的心声,不喜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需要倾听,倾听学生的快乐与痛苦,倾听学生个性的表白。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不要把思想“灌注”给学生,需要多听听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对行为动机和不同意见。
教育需要机智,不需要高人一等的说教,需要倾听学生的心灵,学会赞赏学生,学会鼓励学生。倾听就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教育。
二、不需要指责,需要微笑的提醒
听学校的一个班主任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学生,上课时睡觉,语文老师见了对他说:“谁借一件衣服给他,别让他着凉。”这以后,他从不在语文课上睡觉。另一个数学老师,见他睡觉,怒气冲冲地对他说:“要睡觉,回家睡,这是课堂。”他回老师:“我交了钱来学习,学习不学习,不关你的事;学好学的不好,也不管你的事。”以后,他在数学课上,就是睡觉。
对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或者有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学生,我们可以在上课前进行提醒注意,对已经有这样行为的学生,可以让他回答问题来提醒他,而不是怒气冲冲地上前进行指责和批评,把矛盾激化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要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在遇到学生调皮、捣蛋时,不是一通训斥,不是板着面孔吓人,而是微笑着善意地提醒。在教育学生时,用微笑(哪怕是个善意的幽默)去唤起学生的自尊需要,用微笑去激发学生“做个好学生”的渴望,比粗暴的训斥,比野蛮的强制教育效果来得快。因为粗暴只能换来粗暴,野蛮只会有野蛮的回报;微笑暖人心,微笑换来的还是微笑。
三、不要强逼,要内心的转化
一些班主任制定一些“不准”“不得”“不能”等纪律和制度,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强逼”的环境,这些制度对学生来说,是靠惩罚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即使执行了,也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如果环境换了,他们还是会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道德品质的养成,没有行为的自觉养成,而是处在外在压力作用下。
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该多动一些脑筋,多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制定一些学生内心比较喜欢接受的措施和办法,让学生道德素养得到培养,从而内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四、不要粗暴,要换位的宽容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老师对学生怒气冲冲地进行训斥,甚至有的忍不住动起手脚。在这样的“野蛮而粗暴”的教育下,学生可能是依然老毛病照犯。老师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已经找他谈了多少次,说了多少好话,做了多少思想工作,教训了多少次等,结果仍是原样,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由此一些老师会生出放弃教育这些学生的想法,任其自我发展。其实,我们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旁观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方式,再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正对学生像对自己孩子那样的关爱?把学生当自己的敌人来看待就会有粗暴,更谈不上什么“在相互配合中,在相互帮助中使双方都愉快地共处”。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爱的思想和宽容的心态,没有爱的方式,没有宽容的举措。缺少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就没有爱的回报。情感就像力的作用一样,是相互作用着的。用爱对待学生,就会有学生爱的回报;用恨去对待学生,学生就会用恨来回报。教育也像是我们对着山谷大喊“我爱你”得到的是回音也是“我爱你”,如果喊的是“我恨你”,得到的回音也是“我恨你”。老师给学生的粗暴,得到的只会是学生不同方式的“粗暴”回音。
用爱和宽容对待学生的无意或故意的过错,老师应该自己首先勇于承担责任,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给学生一个改过的时间,相信这样的教育,就一定能唤起学生的反省与改过自新,教育的奇迹便会出现。
在平时的教育中,少一些罚抄,少一些罚站,少一些辱骂,少一点伤害,要知道学生与老师不是“敌对”关系,是“合作伙伴”啊!教育不需要粗暴,需要宽容的爱,爱是教育的源泉和起点!
五、不要制造“被遗忘的角落”,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进步
一些令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头疼的学生,在多次教育失败后,他们就构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其他学生的看不起,老师的不管,只能把他们推向反面——把班风搞坏,防碍其他学生的学习。这些学生并不笨,而是没有得到老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用“爱的教育”爱学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对类似学生的教育,应该早抓、抓早,而不应该放弃。换一句话说,他们的“堕落”,也是教育的失败。班主任应该经常召开任课老师会,集体协商、讨论一些对这些学生教育的问题,要有一致帮助的努力和行动;可以召开班委会让学生自己来帮助一些问题学生的成长,让他们能深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可以与家长一道来帮助他们学习,给他们上进的需要。这些做法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人”看,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看得起自己,相信自己”。教育,也就是教人“从善、为善、扬善”的过程。教育,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要帮助每个“坏”学生、“差”学生的崛起,是教师所有工作的重点。不应该因为学生一些行为习惯的不好,就把他们推出管理的视线之外,造成一些“被遗忘的角落”。要记住:爱学生,就是爱自己。
六、不需要“复杂”,要“简单”的艺术
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很简单,由于老师没有好好地去教育,没有用宽容来帮助,没有科学地用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靠一时火气和愤怒,结果会把简单的事情给搞复杂了,给自己和学生都带来伤害。
我们要换一种思维(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换一种教育方式,也许一些学生“常规问题”的处理结果并不怎么坏。相信学生有自制力,给学生改过的机会和时间,学生肯定会改,即使是“老毛病”也无妨多点时间和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在许多地方和时间,人们常常会犯一个同样的错误——就是把一些简单的事搞得太复杂了。我们要积极地用“爱心”和宽容来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才是,而不是用“怒气和怨恨”把“简单”变“复杂”。要知道,有时候“简单”比“复杂”更有效。
七、不要经常叫家长,要多想教育的对策
经常看到一些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一遇到学生的问题或错误,动不动就打电话用命令式的口气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在这些老师看来,叫家长来学校是最好的办法。老师也许会威胁学生说“你们家长对孩子都不管,我老师还管什么呢?”你这样做,考虑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考虑过怎样去爱护学生的自尊吗?其实,学生的有些问题,完全可以在学校自己解决,完全不需要家长参与。叫家长来,对学生也是一种伤害。另外,叫家长来干什么?是代替你来打或者骂学生一顿(学校不允许老师体罚学生,用家长来代替,搞变相体罚),还是有其他目的?
叫家长来也不一定有用,有的家长自己管不住孩子,来了也等于没来,只好算来助威。这样,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教育无能——把叫家长当“挡箭牌”。有些家长来了,回家后认为自己丢了脸,会狠狠地教训孩子一顿,根本没配合老师教育,孩子也会记恨老师(老师只会有叫家长的本事),根本没有起到老师原先设想的教育效果。其实,家长不全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最佳武器。
八、不需要挖苦,要有赞扬心
渴望别人称赞,是人类很微妙也很普遍的心理需要,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赞语,都会令对方感到无比的温馨。人是需要赏识的,赏识的言语,或微笑,或动作,都会带来教育的奇迹。
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先抛开“问题”不说,先“赞扬”——哪怕是一句很平常的话、无意说的一句话,也许会改变学生的态度。这在学生看来,是一种肯定,是一种赞扬和激励,可以缓冲学生的紧张情绪,避免学生与自己对立。
请不要吝惜你的赞扬,不要放弃给学生多点赞扬的意识,不要丢弃自己教育教学的艺术。多给学生一些赞扬,就是多给学生一些信心,就是给学生一些“反思”的“催化剂”。对人的“需要赞扬”“需要尊重”“渴望进步”“喜欢表扬”等心理因素和“人的本性”的认可,是教育行为的开始。
九、不需要护短,要有公正心
有些班主任,在自己班级学生与其他班级学生有冲突时,也许会帮助自己的学生护短,这样做不是帮助学生而是害了学生。不论是自己班的学生,还是其他班的学生,我们都应该客观而公正地对待,这也是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具有的师德。再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犯的错误,不能够因为其中一个成绩好而从轻处理,要一视同仁地处理,要有公正心。
一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总喜欢站在自己永远正确的立场上,总喜欢高高在上地对学生进行“发号施令”地教育,而不喜欢听学生的心声,不喜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需要倾听,倾听学生的快乐与痛苦,倾听学生个性的表白。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不要把思想“灌注”给学生,需要多听听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对行为动机和不同意见。
教育需要机智,不需要高人一等的说教,需要倾听学生的心灵,学会赞赏学生,学会鼓励学生。倾听就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教育。
二、不需要指责,需要微笑的提醒
听学校的一个班主任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学生,上课时睡觉,语文老师见了对他说:“谁借一件衣服给他,别让他着凉。”这以后,他从不在语文课上睡觉。另一个数学老师,见他睡觉,怒气冲冲地对他说:“要睡觉,回家睡,这是课堂。”他回老师:“我交了钱来学习,学习不学习,不关你的事;学好学的不好,也不管你的事。”以后,他在数学课上,就是睡觉。
对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或者有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学生,我们可以在上课前进行提醒注意,对已经有这样行为的学生,可以让他回答问题来提醒他,而不是怒气冲冲地上前进行指责和批评,把矛盾激化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要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在遇到学生调皮、捣蛋时,不是一通训斥,不是板着面孔吓人,而是微笑着善意地提醒。在教育学生时,用微笑(哪怕是个善意的幽默)去唤起学生的自尊需要,用微笑去激发学生“做个好学生”的渴望,比粗暴的训斥,比野蛮的强制教育效果来得快。因为粗暴只能换来粗暴,野蛮只会有野蛮的回报;微笑暖人心,微笑换来的还是微笑。
三、不要强逼,要内心的转化
一些班主任制定一些“不准”“不得”“不能”等纪律和制度,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强逼”的环境,这些制度对学生来说,是靠惩罚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即使执行了,也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如果环境换了,他们还是会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道德品质的养成,没有行为的自觉养成,而是处在外在压力作用下。
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该多动一些脑筋,多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制定一些学生内心比较喜欢接受的措施和办法,让学生道德素养得到培养,从而内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四、不要粗暴,要换位的宽容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老师对学生怒气冲冲地进行训斥,甚至有的忍不住动起手脚。在这样的“野蛮而粗暴”的教育下,学生可能是依然老毛病照犯。老师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已经找他谈了多少次,说了多少好话,做了多少思想工作,教训了多少次等,结果仍是原样,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由此一些老师会生出放弃教育这些学生的想法,任其自我发展。其实,我们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旁观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方式,再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正对学生像对自己孩子那样的关爱?把学生当自己的敌人来看待就会有粗暴,更谈不上什么“在相互配合中,在相互帮助中使双方都愉快地共处”。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爱的思想和宽容的心态,没有爱的方式,没有宽容的举措。缺少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就没有爱的回报。情感就像力的作用一样,是相互作用着的。用爱对待学生,就会有学生爱的回报;用恨去对待学生,学生就会用恨来回报。教育也像是我们对着山谷大喊“我爱你”得到的是回音也是“我爱你”,如果喊的是“我恨你”,得到的回音也是“我恨你”。老师给学生的粗暴,得到的只会是学生不同方式的“粗暴”回音。
用爱和宽容对待学生的无意或故意的过错,老师应该自己首先勇于承担责任,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给学生一个改过的时间,相信这样的教育,就一定能唤起学生的反省与改过自新,教育的奇迹便会出现。
在平时的教育中,少一些罚抄,少一些罚站,少一些辱骂,少一点伤害,要知道学生与老师不是“敌对”关系,是“合作伙伴”啊!教育不需要粗暴,需要宽容的爱,爱是教育的源泉和起点!
五、不要制造“被遗忘的角落”,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进步
一些令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头疼的学生,在多次教育失败后,他们就构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其他学生的看不起,老师的不管,只能把他们推向反面——把班风搞坏,防碍其他学生的学习。这些学生并不笨,而是没有得到老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用“爱的教育”爱学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对类似学生的教育,应该早抓、抓早,而不应该放弃。换一句话说,他们的“堕落”,也是教育的失败。班主任应该经常召开任课老师会,集体协商、讨论一些对这些学生教育的问题,要有一致帮助的努力和行动;可以召开班委会让学生自己来帮助一些问题学生的成长,让他们能深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可以与家长一道来帮助他们学习,给他们上进的需要。这些做法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人”看,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看得起自己,相信自己”。教育,也就是教人“从善、为善、扬善”的过程。教育,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要帮助每个“坏”学生、“差”学生的崛起,是教师所有工作的重点。不应该因为学生一些行为习惯的不好,就把他们推出管理的视线之外,造成一些“被遗忘的角落”。要记住:爱学生,就是爱自己。
六、不需要“复杂”,要“简单”的艺术
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很简单,由于老师没有好好地去教育,没有用宽容来帮助,没有科学地用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靠一时火气和愤怒,结果会把简单的事情给搞复杂了,给自己和学生都带来伤害。
我们要换一种思维(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换一种教育方式,也许一些学生“常规问题”的处理结果并不怎么坏。相信学生有自制力,给学生改过的机会和时间,学生肯定会改,即使是“老毛病”也无妨多点时间和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在许多地方和时间,人们常常会犯一个同样的错误——就是把一些简单的事搞得太复杂了。我们要积极地用“爱心”和宽容来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才是,而不是用“怒气和怨恨”把“简单”变“复杂”。要知道,有时候“简单”比“复杂”更有效。
七、不要经常叫家长,要多想教育的对策
经常看到一些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一遇到学生的问题或错误,动不动就打电话用命令式的口气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在这些老师看来,叫家长来学校是最好的办法。老师也许会威胁学生说“你们家长对孩子都不管,我老师还管什么呢?”你这样做,考虑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考虑过怎样去爱护学生的自尊吗?其实,学生的有些问题,完全可以在学校自己解决,完全不需要家长参与。叫家长来,对学生也是一种伤害。另外,叫家长来干什么?是代替你来打或者骂学生一顿(学校不允许老师体罚学生,用家长来代替,搞变相体罚),还是有其他目的?
叫家长来也不一定有用,有的家长自己管不住孩子,来了也等于没来,只好算来助威。这样,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教育无能——把叫家长当“挡箭牌”。有些家长来了,回家后认为自己丢了脸,会狠狠地教训孩子一顿,根本没配合老师教育,孩子也会记恨老师(老师只会有叫家长的本事),根本没有起到老师原先设想的教育效果。其实,家长不全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最佳武器。
八、不需要挖苦,要有赞扬心
渴望别人称赞,是人类很微妙也很普遍的心理需要,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赞语,都会令对方感到无比的温馨。人是需要赏识的,赏识的言语,或微笑,或动作,都会带来教育的奇迹。
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先抛开“问题”不说,先“赞扬”——哪怕是一句很平常的话、无意说的一句话,也许会改变学生的态度。这在学生看来,是一种肯定,是一种赞扬和激励,可以缓冲学生的紧张情绪,避免学生与自己对立。
请不要吝惜你的赞扬,不要放弃给学生多点赞扬的意识,不要丢弃自己教育教学的艺术。多给学生一些赞扬,就是多给学生一些信心,就是给学生一些“反思”的“催化剂”。对人的“需要赞扬”“需要尊重”“渴望进步”“喜欢表扬”等心理因素和“人的本性”的认可,是教育行为的开始。
九、不需要护短,要有公正心
有些班主任,在自己班级学生与其他班级学生有冲突时,也许会帮助自己的学生护短,这样做不是帮助学生而是害了学生。不论是自己班的学生,还是其他班的学生,我们都应该客观而公正地对待,这也是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具有的师德。再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犯的错误,不能够因为其中一个成绩好而从轻处理,要一视同仁地处理,要有公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