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越来越被国家、社会、教师和家长所重视。英语学科作为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科目,自然备受关注。而由于学生个人不上进、家长引导不正确、教师教学有问题和社会不良影响等原因,英语学科出现了不少学困生。这些学困生在该学科学习抱消极态度,抵触该学科学习。本文将找到一些策略来改进学困生的这种现状,促使其提升学习信心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学习策略 学习态度 英语学困生 高职学校
一、引言
如今,英语学科是主要科目之一,它的地位甚至等同于语文学科及数学学科。在此背景下,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都特别关注英语学科的学习。而家长往往都有着望子成龙的心态,要求子女能在每个学科的学习上都拔尖,其中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而事实上,并非每位学生都能在英语学科上拥有好成绩,本文将针对英语学困生而展开研究,旨在找到改变其学习成绩及态度的策略方法。
二、学困生存在的根本原因
1.学生原因。高职学校中,某些学生之所以会成为学困生,其自身原因不可忽略。通过观察可得知,这类学生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这类学生面对英语学科的态度比较消极,学习中难克制自身,总是放任自身,精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始终难以提升。而这些共同之处正是其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2.教师原因。除学生自身外,教师是学困生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今,高职学校中,不少教师个人水平及素养就不高,教学中不注重利用方法,起不到较好的引导作用,而是一味地生搬硬套、按部就班,将教材内容讲述给学生听即可,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用心听课,是否对学科有足够兴趣。另外,英语教师还存在一定的偏见歧视,对英语成绩好的高职学生特别重视,对英语成绩差的高职学生则熟视无睹,以至于成绩本身就好的学生不断提高,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不断退步、难以摆脱学困生的现状。
3.家庭原因。如今,几乎每个家庭的家长都特别关注自身的子女是否拥有较好的成绩。对于高职学校的学困生来讲,英语学习十分困难,自身态度不佳,找不到良好的学习策略,成绩不进步反而倒退,本身就让其十分苦恼,而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则是以辱骂的态度对待子女,有的甚至以拳脚相加,发泄心中的怒气,这让学生害怕甚至厌恶英语学习。
4.社会原因。高职学生年龄并不大,处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外界很容易诱惑和影响高职学生。如今,社会上充斥着“读书无用”的言论,这让高职学生认为:既然读书无用,又何必用心读书,语文作为中国人自己的语言,都没有好好学习,何况英语作为外来语言,更不必好好学习。在这种长期的思想侵蚀下,高职学生甚至放弃英语学习,成为实实在在的学困生。
三、高职英语学困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分析
1.培养自信的学习态度。克服自卑情绪并树立自信的学习态度是第一关键。从学生自身来讲,要注意克制心理上的态度问题,提醒自己更自信。从教师层面来讲,要多鼓励学困生,而不是斥责甚至不理睬学困生,让其拾回自信。从家长层面来讲,要以沟通代替辱骂,让高职学生不逃避英语学习。
2.教师素质的改进策略。高职学校中,英语学科的教师在素质上要迅速进行提升。高职学校要提升现有的招聘门槛,招聘学历高、专业素养高和综合素养高的英语教师,让其负责该学科的知识传授;英语学科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外注重专业提升,参加各类专业提升的培训,并从中学到更好的教学模式,从兴趣上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投入英语学科的学习;英语学科的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优生差生都是一个态度,尤其对学困生要多关注,给予其学习上的帮助及鼓励,让其自觉自愿地学习英语。
3.教学氛围上的改进策略。学生学习英语并不是个人单独学习,而是与一群学生共同学习。因此,学习氛围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学习。如果学习氛围好,大家都投入学习,如果学习氛围差,即便学习好的学生,看到大家都不想学习,自身也多多少少会受影响。
本文给予两点建议。第一、英语教师要彻底摆脱以往的口述式教学,教学中多向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参与回答,这是与学生互动的良好方式,尤其可让学困生参与回答,对其回答得好的地方,要立刻给予表扬,让其树立信心而更积极学习,即便学困生没有回答正确,也不要批评,而是给予纠正和鼓励。第二、英语教师要多借助合作学习法来展开教学,以某个话题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该话题,尤其要将学困生和学习好的学生分到一组,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大家一起来讨论话题,并在讨论后让学生发言和提问,英语教师提问和解答问题,尤其要让学困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本文首先论述了学困生存在的根本原因,从学生自身、社会层面、家长层面和教师层面一一进行论述。其次,本文论述了在高职学校中,关于提升学困生英语成绩的具体方式,尤其从自信心树立、教学氛围营造和教师素养提升这三方面给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戴洪靖.基于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38(22):109-110.
[2]张安平.英语学困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的研究[J].科普童话.2015.14(25):62-64.
[3]李亚林.高职英语学困生语用能力培养方略[J].英语研究.2011.32(20):82-84.
作者简介:杨芬(1981—),女,福建厦门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厦门华天涉外学院,助教。
【关键词】学习策略 学习态度 英语学困生 高职学校
一、引言
如今,英语学科是主要科目之一,它的地位甚至等同于语文学科及数学学科。在此背景下,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都特别关注英语学科的学习。而家长往往都有着望子成龙的心态,要求子女能在每个学科的学习上都拔尖,其中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而事实上,并非每位学生都能在英语学科上拥有好成绩,本文将针对英语学困生而展开研究,旨在找到改变其学习成绩及态度的策略方法。
二、学困生存在的根本原因
1.学生原因。高职学校中,某些学生之所以会成为学困生,其自身原因不可忽略。通过观察可得知,这类学生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这类学生面对英语学科的态度比较消极,学习中难克制自身,总是放任自身,精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始终难以提升。而这些共同之处正是其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2.教师原因。除学生自身外,教师是学困生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今,高职学校中,不少教师个人水平及素养就不高,教学中不注重利用方法,起不到较好的引导作用,而是一味地生搬硬套、按部就班,将教材内容讲述给学生听即可,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用心听课,是否对学科有足够兴趣。另外,英语教师还存在一定的偏见歧视,对英语成绩好的高职学生特别重视,对英语成绩差的高职学生则熟视无睹,以至于成绩本身就好的学生不断提高,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不断退步、难以摆脱学困生的现状。
3.家庭原因。如今,几乎每个家庭的家长都特别关注自身的子女是否拥有较好的成绩。对于高职学校的学困生来讲,英语学习十分困难,自身态度不佳,找不到良好的学习策略,成绩不进步反而倒退,本身就让其十分苦恼,而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则是以辱骂的态度对待子女,有的甚至以拳脚相加,发泄心中的怒气,这让学生害怕甚至厌恶英语学习。
4.社会原因。高职学生年龄并不大,处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外界很容易诱惑和影响高职学生。如今,社会上充斥着“读书无用”的言论,这让高职学生认为:既然读书无用,又何必用心读书,语文作为中国人自己的语言,都没有好好学习,何况英语作为外来语言,更不必好好学习。在这种长期的思想侵蚀下,高职学生甚至放弃英语学习,成为实实在在的学困生。
三、高职英语学困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分析
1.培养自信的学习态度。克服自卑情绪并树立自信的学习态度是第一关键。从学生自身来讲,要注意克制心理上的态度问题,提醒自己更自信。从教师层面来讲,要多鼓励学困生,而不是斥责甚至不理睬学困生,让其拾回自信。从家长层面来讲,要以沟通代替辱骂,让高职学生不逃避英语学习。
2.教师素质的改进策略。高职学校中,英语学科的教师在素质上要迅速进行提升。高职学校要提升现有的招聘门槛,招聘学历高、专业素养高和综合素养高的英语教师,让其负责该学科的知识传授;英语学科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外注重专业提升,参加各类专业提升的培训,并从中学到更好的教学模式,从兴趣上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投入英语学科的学习;英语学科的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优生差生都是一个态度,尤其对学困生要多关注,给予其学习上的帮助及鼓励,让其自觉自愿地学习英语。
3.教学氛围上的改进策略。学生学习英语并不是个人单独学习,而是与一群学生共同学习。因此,学习氛围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学习。如果学习氛围好,大家都投入学习,如果学习氛围差,即便学习好的学生,看到大家都不想学习,自身也多多少少会受影响。
本文给予两点建议。第一、英语教师要彻底摆脱以往的口述式教学,教学中多向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参与回答,这是与学生互动的良好方式,尤其可让学困生参与回答,对其回答得好的地方,要立刻给予表扬,让其树立信心而更积极学习,即便学困生没有回答正确,也不要批评,而是给予纠正和鼓励。第二、英语教师要多借助合作学习法来展开教学,以某个话题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该话题,尤其要将学困生和学习好的学生分到一组,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大家一起来讨论话题,并在讨论后让学生发言和提问,英语教师提问和解答问题,尤其要让学困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本文首先论述了学困生存在的根本原因,从学生自身、社会层面、家长层面和教师层面一一进行论述。其次,本文论述了在高职学校中,关于提升学困生英语成绩的具体方式,尤其从自信心树立、教学氛围营造和教师素养提升这三方面给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戴洪靖.基于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38(22):109-110.
[2]张安平.英语学困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的研究[J].科普童话.2015.14(25):62-64.
[3]李亚林.高职英语学困生语用能力培养方略[J].英语研究.2011.32(20):82-84.
作者简介:杨芬(1981—),女,福建厦门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厦门华天涉外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