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季谨防鹅副粘病毒病
王良文 王 永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经消化道传染,四季均可发生并多发于20日龄左右雏鹅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5日龄内雏鹅发生此病,死亡率高达100%。
患病鹅排灰白色稀粪。随病情加重粪呈水样,呈暗红、黄绿或墨绿色,精神不振,羽毛松乱,缩颈,少吃或不吃,喜饮水。10日龄发病的雏鹅还兼有咳嗽和甩头现象。病后期还表现出扭颈、转圈和抑头等神精症状。
1预防。方法1:种母鹅开产前60天和15天,每只肌肉注射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0.5毫升, 以后每隔3个月再注1次。方法2:如果种母鹅未免疫的后代或种鹅免疫期超出60天所繁殖的雏鹅。可在雏鹅10~20日龄时每只皮下注射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0.3~0.5毫升,60天后再每只注0.5毫升。
2.治疗。将病鹅群中无症状鹅剔出来(隔离),于颈部正中皮下三分之一处每只注射高免鹅副粘病毒血清0.5毫升。每注射1只换1个消毒针头;剩下的有症状病鹅,同位同血清1~2毫升,每注射1只換1个消毒针头;无治疗价值的重病鹅。立即深埋(淘汰的一种方式)。
河蟹颤抖病的综合防治
吴士平
河蟹颤抖病是近几年影响河蟹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重大病害。它流行区域广,尤以精养高产塘口发病最为严重。流行季节长,尤以8~9月份为高发期。发病快。病程短。从发现河蟹吃食异常到见有河蟹少量死亡,只需3~4天,7~10天后蟹的死亡达到高峰。死亡率高,危害程度大,使得一些养蟹区绝收。加上河蟹颤抖病致病病原、致病机理尚未探明,故而造成防治上的困难。
每年8~9月份是河蟹进入脱壳生长第2高峰期,同时也是河蟹养殖各种病害尤其是颤抖病发病的高峰期,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
1.加大换水频率,提高换水质量。在8~9月份左右应进行一次彻底大换水,换水时应先排后灌。早晨加注河沟表层水,下午加水时应抽深层水,但不要抽底层水。这样才能确保换水的质量,起到刺激河蟹脱壳、加快生长的作用。此次大换水后,可按每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1/3的要求进行。
2.科学调控水质,促进河蟹生长。每隔10天按20毫克,升浓度全池洒生石灰水溶液,调节水质呈微碱性,使得pH值保持在7以上:调控水体透明度30厘米以上:调控水位1~2米以上并保持水体相对稳定性;增投水质改良剂,按10千克,亩投人,每10天一次,结合换水,在换水后施投。
3.适时增减水草,及时增投饲料。对于高水位造成的养蟹池水草腐烂应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对于低水位使得水草生长过于旺盛的应及时刈割捞出,以确保养蟹池66%水面空。浮游植物应沿池四周布置,以供河蟹附着脱壳。对于水草缺乏的养蟹池应及时捞补适量浮游植物沿池布置,同时适量补充水浮萍。
随着河蟹的这一次脱壳,个体增大,要及时调整投饵计划。饵料种类从投植物性饵料为主改为以投动物性饵料为主。日投饵量应从养殖水体河蟹总重的3%~8%,逐步增加投饵量。早投植物性饵料。占日投饵量的30%;晚投动物性饵料,占日投饵量的70%。具体投饵量应根据河蟹摄食情况、天气状况适时调整。动物性饵料要注意新鲜适口。禁投腐败变质饵料,植物饵料可经熟化后投喂。
4.加强预防措施,严防病害暴发。强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生态防病意识,调控养殖生态环境。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在治疗上要确定病因病种,谨慎用药。如确系颤抖病,可选用一些高效含氯消毒剂水溶液进行全池泼洒;内服药物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河蟹专用鱼康内服灵、板蓝根制剂等,拌饵制成颗粒连投喂一周:抗细菌性类药物可选用土霉素(按投饵量1%添加,连投5天)、诺氟沙星以及其他抗细菌性药物等。但要强调的是对症选准药物治疗时,不宜随意更换,应确保一疗程用药后再确定疗效,加以调整。同时对发病致死的河蟹应及时捞出深挖坑掩埋。防止重复感染。
5.加强饲养管理。促进河蟹育肥。随着河蟹的规格增大、重量增加,应及时调整投饵计划。增投动物性饵料。特别强调的是,在河蟹捕捞之前,应不间断投喂质好量足的饵料,以促进河蟹性腺发育、生长育肥,确保高产丰收。
王良文 王 永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经消化道传染,四季均可发生并多发于20日龄左右雏鹅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5日龄内雏鹅发生此病,死亡率高达100%。
患病鹅排灰白色稀粪。随病情加重粪呈水样,呈暗红、黄绿或墨绿色,精神不振,羽毛松乱,缩颈,少吃或不吃,喜饮水。10日龄发病的雏鹅还兼有咳嗽和甩头现象。病后期还表现出扭颈、转圈和抑头等神精症状。
1预防。方法1:种母鹅开产前60天和15天,每只肌肉注射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0.5毫升, 以后每隔3个月再注1次。方法2:如果种母鹅未免疫的后代或种鹅免疫期超出60天所繁殖的雏鹅。可在雏鹅10~20日龄时每只皮下注射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0.3~0.5毫升,60天后再每只注0.5毫升。
2.治疗。将病鹅群中无症状鹅剔出来(隔离),于颈部正中皮下三分之一处每只注射高免鹅副粘病毒血清0.5毫升。每注射1只换1个消毒针头;剩下的有症状病鹅,同位同血清1~2毫升,每注射1只換1个消毒针头;无治疗价值的重病鹅。立即深埋(淘汰的一种方式)。
河蟹颤抖病的综合防治
吴士平
河蟹颤抖病是近几年影响河蟹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重大病害。它流行区域广,尤以精养高产塘口发病最为严重。流行季节长,尤以8~9月份为高发期。发病快。病程短。从发现河蟹吃食异常到见有河蟹少量死亡,只需3~4天,7~10天后蟹的死亡达到高峰。死亡率高,危害程度大,使得一些养蟹区绝收。加上河蟹颤抖病致病病原、致病机理尚未探明,故而造成防治上的困难。
每年8~9月份是河蟹进入脱壳生长第2高峰期,同时也是河蟹养殖各种病害尤其是颤抖病发病的高峰期,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
1.加大换水频率,提高换水质量。在8~9月份左右应进行一次彻底大换水,换水时应先排后灌。早晨加注河沟表层水,下午加水时应抽深层水,但不要抽底层水。这样才能确保换水的质量,起到刺激河蟹脱壳、加快生长的作用。此次大换水后,可按每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1/3的要求进行。
2.科学调控水质,促进河蟹生长。每隔10天按20毫克,升浓度全池洒生石灰水溶液,调节水质呈微碱性,使得pH值保持在7以上:调控水体透明度30厘米以上:调控水位1~2米以上并保持水体相对稳定性;增投水质改良剂,按10千克,亩投人,每10天一次,结合换水,在换水后施投。
3.适时增减水草,及时增投饲料。对于高水位造成的养蟹池水草腐烂应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对于低水位使得水草生长过于旺盛的应及时刈割捞出,以确保养蟹池66%水面空。浮游植物应沿池四周布置,以供河蟹附着脱壳。对于水草缺乏的养蟹池应及时捞补适量浮游植物沿池布置,同时适量补充水浮萍。
随着河蟹的这一次脱壳,个体增大,要及时调整投饵计划。饵料种类从投植物性饵料为主改为以投动物性饵料为主。日投饵量应从养殖水体河蟹总重的3%~8%,逐步增加投饵量。早投植物性饵料。占日投饵量的30%;晚投动物性饵料,占日投饵量的70%。具体投饵量应根据河蟹摄食情况、天气状况适时调整。动物性饵料要注意新鲜适口。禁投腐败变质饵料,植物饵料可经熟化后投喂。
4.加强预防措施,严防病害暴发。强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生态防病意识,调控养殖生态环境。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在治疗上要确定病因病种,谨慎用药。如确系颤抖病,可选用一些高效含氯消毒剂水溶液进行全池泼洒;内服药物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河蟹专用鱼康内服灵、板蓝根制剂等,拌饵制成颗粒连投喂一周:抗细菌性类药物可选用土霉素(按投饵量1%添加,连投5天)、诺氟沙星以及其他抗细菌性药物等。但要强调的是对症选准药物治疗时,不宜随意更换,应确保一疗程用药后再确定疗效,加以调整。同时对发病致死的河蟹应及时捞出深挖坑掩埋。防止重复感染。
5.加强饲养管理。促进河蟹育肥。随着河蟹的规格增大、重量增加,应及时调整投饵计划。增投动物性饵料。特别强调的是,在河蟹捕捞之前,应不间断投喂质好量足的饵料,以促进河蟹性腺发育、生长育肥,确保高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