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诸子百家始,孔孟圣人之道,程朱理学之言,八股四书之属沿着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下,未曾断绝。承载着传承大任的除了万千风流文人,还有那巍巍太学和简陋私塾,到而今一所所大学沿承着那缕血脉依然走在历史的沧桑之中。
自强不息水木清华
想象中清华大学应该是即使在白天也充斥着婆娑月影的浪漫之地,一湾青青的荷塘,几对亲昵的情侣,方不负我心中期盼。见到正主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我太过浪漫了,思绪始终停留在朱自清先生笔下那一池洒满月光的荷塘之中。
也许当年的清政府在垂暮之年想做点好事,在得到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后就修建起了这所专门训练留美学员的清华学堂。也许那存在于历史之中的清华第一批校友47人并不会太清楚这所学校建立的意义,第二批学员中的胡适、竺可桢也未曾想到吧,几十年后清华会为中国做出怎样的贡献。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明晰乾坤、洞彻天地至理的八个字道出的是怎样一种清华精神?先不说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是怎样在这里钻研国学,传承中华博大精深的底蕴,也不提竺可桢、高士奇、邓稼先等是如何在这里开启心中那一扇向往科学的窗子,仅仅是那浅浅的一湾荷塘就承载了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
刚刚走进清华大学,你往往会被它长长的道路所折服,方圆6000余亩,作为内地占地面积最大的学府,清华有足够的容量让你尽情饱览笔直的机动车道、蜿蜒的林间小路,曲线优美的山丘、古典而不落俗套的亭台,还有那贯穿整个校园的河流。美中不足的是,你很少能见到那点缀在林荫小道上的情侣和到处散步的学生。偌大的校园仿佛是沉睡着的老人,安详恬淡,又像是孕育着无限生机的大树静静地矗立。忽然一声铃音,仿若打开了春天的闸门,一切生机瞬间迸发。在你没回过神的时候一道洪流迎面而来,仿佛要将你吞没似的。一辆辆自行车你追我赶的迅速驶过,好像一群淘气的孩子,但此时一切机动车都停下脚步,向那一辆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和车上的主人行注目礼。
兼容并包京师学堂
1898年维新派创立京师学堂的时候也许仅仅是想建立一个维新思想宣传的阵地。“维新变法”仅仅维持了一百余天,谁也没想到当时的一个念头却延续了一百多年。从昔日北京市中心的红楼到现在与圆明园、颐和园毗邻的燕园,从昔日堂堂皇皇的京师大学堂到中国第一国立大学再到现在中国最顶级的学府,北京大学始终未曾断了那份与生俱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质。
没有人会忘记国学大师王国维是怎样选择自己最终的归宿,也不会有人忽视那一群为国家危亡而奋不顾身的年轻人,更不会有人漠视那引领一个时代潮流的墨客们挥斥方遒的飒爽英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在蔡元培先生提出这八个字的时候,北京大学就将它们刻在了骨子里,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走进北京大学校园,看不到匆忙赶路的学生,看不到四处转悠的车辆,也看不到一脸严肃的老师。在这里只有从容,一切都显得那样不紧不慢却又极致的规律。悠悠古木,葱葱竹林,蜿蜒曲折的小路,校园深处的古屋无不透出一种超脱喧嚣的淡然,几年、几十年地守候在那里,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来了又走。
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若是一条鱼,
也会从水面跃起。
最是那一潭碧水,承载了北京大学的骄傲和历史。以“未名”而名扬天下,少不了的是那些在湖边冥神静思的大师们,这湖,这水、这岛、这塔都受了他们自由、深邃而悠远的思想熏陶,有了灵气,有了韵致。
允公允能巍巍南开
1919年,就在中国的热血青年们为了国家危亡、民族利益奔走呼号,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之中时,在天津的白河边悄然建立起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只有96人。作为私立学校,最初的南开大学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的少量津贴外,大部分来自慈善集团的募捐,直到1937年学生数量也仅仅有429人。“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这是南开大学办学的宗旨,也是一种追求。
有一个人,他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目标,从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到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从上海的秘密潜伏到长征中的殚精竭虑,从延安的总揽全局到重庆的“双十谈判”,从一名热血青年到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他的成绩足以为他的母校诠释那独有的精神——“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的名字是周恩来,他的母校是南开大学。
“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是南开大学开办以来就坚持的办学理念。文、理,商综合发展,不可偏废其一。让中国不因缺乏任何人才而难以发展,这就是南开大学开办的意义。雄伟壮观的图书馆,传承悠远、破而后立的校钟,严肃庄重的省身楼,无不见证着南开大学向前行走的足迹。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驳驳 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大江之滨 嘉陵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和而不同学汉立武
三月,阳光和煦,春风习习,雪白的樱花将世界渲染的一片纯净,片片娇艳欲滴的花瓣下藏着数不尽的浪漫。游人如织,处处是合影留念的情侣,这样的时节,这样的情景,总算是不虚此行了吧。不要以为你来到了日本的富士山,这里没有那高高在上的神,有的是漫步树下的学子文人。武汉大学,不愧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临东湖,接珞珈山,张之洞在建立这所学府时,似乎就没想过让其成为一座简简单单的学校。初始,以“自强”为名,兴蛮夷之学,又经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经历二次革命、北伐战争,终成国立武汉大学。“学大汉,武立国”,当武大教授兼副校长吴于廑诙谐地将学校的名字倒过来读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武汉大学从建立起来的那一刻开始,竟和这句话有着惊人的契合。兴洋务,反清廷,武汉大学似乎时刻都在为中国的复兴做着“闻鸡起舞”的努力。
悠久的历史成就了她深厚的人文底蕴,百年沉淀下来的是武大人心中坚守的宽容与自由。三四十年代,这里既有闻一多这样的斗士学者,也有陈源这样的绅士教授,有黄绰这样的国学大师,又有周鲠生这样的法学至尊。周恩来、董必武、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武汉大学见证了那个人才辈出、天地变色的时代,也习惯了用包容的胸怀去接纳和鼓励正行走在求学路上的青年。
漫天飞舞的樱花随风飘逝,武大人行走在那浪漫的小路上时又怎会忘记始终屹立在风中的训导——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11年,再度接手复旦公学的马相伯内心一定充满了无奈。从1905年接受老友于右任的嘱托创建学校的那一刻,马相伯就清楚这所学校不可能平平稳稳办下去。外族入侵、政府腐败,有哪一个热血青年还能够安安稳稳的在学校上课读书呢?但是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不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拿什么跟列强斗,何谈保家卫国?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马相伯采用了《尚书大传·虞夏传》 中的八个字来给这所学校命名,就是想鼓励中国的青年们自强不息,用教育来强国,用知识拼出一个未来。
1913年,当那一树冒着料峭春寒的白玉兰在李公祠悄然绽放时,这位“花中君子”;可曾想过正是它给了那些正处于迷茫中的复旦先驱以无上的勇气。不顾袁世凯威胁公然祭奠宋教仁,二次革命后在北洋军阀的打压下坚持办学,国难当头时自动阻止义勇军投笔从戎,日寇横行时坚决抵制文化侵略等等,这一切非大智大勇,对国家有着绝对忠诚者不能为之。正像那一株株在春寒中怒放的白玉兰,复旦大学始终行走在救国救民的最前沿。
走进复旦校园,树木葱郁,道路整洁,绿树碧草之间徘徊的是颔首凝思的倩影。拥有百年历史的复旦,当然不会缺乏历史的颜色:相辉堂、奕柱堂、子彬院熠熠生辉;哈佛楼,治道楼、恒隆物理楼风采无限:燕园,曦园、周家花园秀色宜人。古代与今时的交融,现实与梦想的冲撞,复旦,永远流淌着那么一股沁人心脾的历史芳香。
诚朴雄伟悠悠金陵
“上自孙吴之兴学、以逮明代之南雍、清季之三江两江师范、民初之南高东大”,提起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南京大学称第二,应该就没有哪个学校敢称第一了。坐落于六朝古都之中,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兴衰成亡,使它有着远胜于其他名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三国东吴的太学到三江师范学堂,从国立中央大学到现在的南京大学,经历了太多的离合悲欢,看惯了宫殿草堂的转换,它已经可以从容面对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落寞。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南京大学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学府,南京大学完整的继承了中国儒家办学的传统,提倡“智、仁、勇”,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是南京大学始终坚守的训言,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自近代一百多年来,南京大学俊彦云集,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打破了国外对中国气象事业垄断的竺可桢,架起中国跨江大桥的茅以升,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的教育家陶行知,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徐悲鸿等等,无一不以建设祖国为己任,尊奉“智、仁、勇”,在自己的时代里让世界为之侧目。
悠悠秦淮水,流不尽的岁月时光,冲散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将相,却将最有价值的文化气息慢慢积淀,吝啬地毫不浪费一丝半点。南京大学正是秉持着那份经历了上千年而不褪色的文化传承,不断的行走在历史的高速路上。
校内古建筑鳞次栉比,古木参天,到处充盈着来自于历史长河那一头的气息,雄伟庄严的鼓楼、古拙的石碑、清幽深邃的小路,无不显露出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淡然。南京大学正如早春的梅花,默默守候着属于自己的季节,独自品味那一缕清寒。
自强不息水木清华
想象中清华大学应该是即使在白天也充斥着婆娑月影的浪漫之地,一湾青青的荷塘,几对亲昵的情侣,方不负我心中期盼。见到正主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我太过浪漫了,思绪始终停留在朱自清先生笔下那一池洒满月光的荷塘之中。
也许当年的清政府在垂暮之年想做点好事,在得到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后就修建起了这所专门训练留美学员的清华学堂。也许那存在于历史之中的清华第一批校友47人并不会太清楚这所学校建立的意义,第二批学员中的胡适、竺可桢也未曾想到吧,几十年后清华会为中国做出怎样的贡献。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明晰乾坤、洞彻天地至理的八个字道出的是怎样一种清华精神?先不说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是怎样在这里钻研国学,传承中华博大精深的底蕴,也不提竺可桢、高士奇、邓稼先等是如何在这里开启心中那一扇向往科学的窗子,仅仅是那浅浅的一湾荷塘就承载了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
刚刚走进清华大学,你往往会被它长长的道路所折服,方圆6000余亩,作为内地占地面积最大的学府,清华有足够的容量让你尽情饱览笔直的机动车道、蜿蜒的林间小路,曲线优美的山丘、古典而不落俗套的亭台,还有那贯穿整个校园的河流。美中不足的是,你很少能见到那点缀在林荫小道上的情侣和到处散步的学生。偌大的校园仿佛是沉睡着的老人,安详恬淡,又像是孕育着无限生机的大树静静地矗立。忽然一声铃音,仿若打开了春天的闸门,一切生机瞬间迸发。在你没回过神的时候一道洪流迎面而来,仿佛要将你吞没似的。一辆辆自行车你追我赶的迅速驶过,好像一群淘气的孩子,但此时一切机动车都停下脚步,向那一辆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和车上的主人行注目礼。
兼容并包京师学堂
1898年维新派创立京师学堂的时候也许仅仅是想建立一个维新思想宣传的阵地。“维新变法”仅仅维持了一百余天,谁也没想到当时的一个念头却延续了一百多年。从昔日北京市中心的红楼到现在与圆明园、颐和园毗邻的燕园,从昔日堂堂皇皇的京师大学堂到中国第一国立大学再到现在中国最顶级的学府,北京大学始终未曾断了那份与生俱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质。
没有人会忘记国学大师王国维是怎样选择自己最终的归宿,也不会有人忽视那一群为国家危亡而奋不顾身的年轻人,更不会有人漠视那引领一个时代潮流的墨客们挥斥方遒的飒爽英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在蔡元培先生提出这八个字的时候,北京大学就将它们刻在了骨子里,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走进北京大学校园,看不到匆忙赶路的学生,看不到四处转悠的车辆,也看不到一脸严肃的老师。在这里只有从容,一切都显得那样不紧不慢却又极致的规律。悠悠古木,葱葱竹林,蜿蜒曲折的小路,校园深处的古屋无不透出一种超脱喧嚣的淡然,几年、几十年地守候在那里,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来了又走。
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若是一条鱼,
也会从水面跃起。
最是那一潭碧水,承载了北京大学的骄傲和历史。以“未名”而名扬天下,少不了的是那些在湖边冥神静思的大师们,这湖,这水、这岛、这塔都受了他们自由、深邃而悠远的思想熏陶,有了灵气,有了韵致。
允公允能巍巍南开
1919年,就在中国的热血青年们为了国家危亡、民族利益奔走呼号,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之中时,在天津的白河边悄然建立起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只有96人。作为私立学校,最初的南开大学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的少量津贴外,大部分来自慈善集团的募捐,直到1937年学生数量也仅仅有429人。“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这是南开大学办学的宗旨,也是一种追求。
有一个人,他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目标,从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到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从上海的秘密潜伏到长征中的殚精竭虑,从延安的总揽全局到重庆的“双十谈判”,从一名热血青年到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他的成绩足以为他的母校诠释那独有的精神——“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的名字是周恩来,他的母校是南开大学。
“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是南开大学开办以来就坚持的办学理念。文、理,商综合发展,不可偏废其一。让中国不因缺乏任何人才而难以发展,这就是南开大学开办的意义。雄伟壮观的图书馆,传承悠远、破而后立的校钟,严肃庄重的省身楼,无不见证着南开大学向前行走的足迹。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驳驳 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大江之滨 嘉陵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和而不同学汉立武
三月,阳光和煦,春风习习,雪白的樱花将世界渲染的一片纯净,片片娇艳欲滴的花瓣下藏着数不尽的浪漫。游人如织,处处是合影留念的情侣,这样的时节,这样的情景,总算是不虚此行了吧。不要以为你来到了日本的富士山,这里没有那高高在上的神,有的是漫步树下的学子文人。武汉大学,不愧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临东湖,接珞珈山,张之洞在建立这所学府时,似乎就没想过让其成为一座简简单单的学校。初始,以“自强”为名,兴蛮夷之学,又经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经历二次革命、北伐战争,终成国立武汉大学。“学大汉,武立国”,当武大教授兼副校长吴于廑诙谐地将学校的名字倒过来读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武汉大学从建立起来的那一刻开始,竟和这句话有着惊人的契合。兴洋务,反清廷,武汉大学似乎时刻都在为中国的复兴做着“闻鸡起舞”的努力。
悠久的历史成就了她深厚的人文底蕴,百年沉淀下来的是武大人心中坚守的宽容与自由。三四十年代,这里既有闻一多这样的斗士学者,也有陈源这样的绅士教授,有黄绰这样的国学大师,又有周鲠生这样的法学至尊。周恩来、董必武、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武汉大学见证了那个人才辈出、天地变色的时代,也习惯了用包容的胸怀去接纳和鼓励正行走在求学路上的青年。
漫天飞舞的樱花随风飘逝,武大人行走在那浪漫的小路上时又怎会忘记始终屹立在风中的训导——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11年,再度接手复旦公学的马相伯内心一定充满了无奈。从1905年接受老友于右任的嘱托创建学校的那一刻,马相伯就清楚这所学校不可能平平稳稳办下去。外族入侵、政府腐败,有哪一个热血青年还能够安安稳稳的在学校上课读书呢?但是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不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拿什么跟列强斗,何谈保家卫国?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马相伯采用了《尚书大传·虞夏传》 中的八个字来给这所学校命名,就是想鼓励中国的青年们自强不息,用教育来强国,用知识拼出一个未来。
1913年,当那一树冒着料峭春寒的白玉兰在李公祠悄然绽放时,这位“花中君子”;可曾想过正是它给了那些正处于迷茫中的复旦先驱以无上的勇气。不顾袁世凯威胁公然祭奠宋教仁,二次革命后在北洋军阀的打压下坚持办学,国难当头时自动阻止义勇军投笔从戎,日寇横行时坚决抵制文化侵略等等,这一切非大智大勇,对国家有着绝对忠诚者不能为之。正像那一株株在春寒中怒放的白玉兰,复旦大学始终行走在救国救民的最前沿。
走进复旦校园,树木葱郁,道路整洁,绿树碧草之间徘徊的是颔首凝思的倩影。拥有百年历史的复旦,当然不会缺乏历史的颜色:相辉堂、奕柱堂、子彬院熠熠生辉;哈佛楼,治道楼、恒隆物理楼风采无限:燕园,曦园、周家花园秀色宜人。古代与今时的交融,现实与梦想的冲撞,复旦,永远流淌着那么一股沁人心脾的历史芳香。
诚朴雄伟悠悠金陵
“上自孙吴之兴学、以逮明代之南雍、清季之三江两江师范、民初之南高东大”,提起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南京大学称第二,应该就没有哪个学校敢称第一了。坐落于六朝古都之中,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兴衰成亡,使它有着远胜于其他名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三国东吴的太学到三江师范学堂,从国立中央大学到现在的南京大学,经历了太多的离合悲欢,看惯了宫殿草堂的转换,它已经可以从容面对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落寞。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南京大学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学府,南京大学完整的继承了中国儒家办学的传统,提倡“智、仁、勇”,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是南京大学始终坚守的训言,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自近代一百多年来,南京大学俊彦云集,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打破了国外对中国气象事业垄断的竺可桢,架起中国跨江大桥的茅以升,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的教育家陶行知,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徐悲鸿等等,无一不以建设祖国为己任,尊奉“智、仁、勇”,在自己的时代里让世界为之侧目。
悠悠秦淮水,流不尽的岁月时光,冲散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将相,却将最有价值的文化气息慢慢积淀,吝啬地毫不浪费一丝半点。南京大学正是秉持着那份经历了上千年而不褪色的文化传承,不断的行走在历史的高速路上。
校内古建筑鳞次栉比,古木参天,到处充盈着来自于历史长河那一头的气息,雄伟庄严的鼓楼、古拙的石碑、清幽深邃的小路,无不显露出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淡然。南京大学正如早春的梅花,默默守候着属于自己的季节,独自品味那一缕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