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德育课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当前中职德育课因缺乏情感共鸣和实践介入导致学生的政治认同出现不稳定性和不完整性,影响德育课的实效性。通过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认同思维,促进认同的发生,增加实践体验,夯实政治认同基础,提升学生的政治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基于此,本文对中职德育课政治认同教育路径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政治认同;路径建构
认同是主体在处理个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英雄模范教育,引导学生提升政治素养,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具体而言,在德育课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中职生德育课政治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德育课程分别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 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各门课有其培养目标和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特点和传统对德育课程观念上的偏差等因素影响,德育课常常变成说教课,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许多学生通过学习即使知道认同自己应该努力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对于为何要认同以及认同后会对自己和社会带来哪些变化却并不清晰,更加难以将其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实践中。
1.缺乏情感共鸣导致认同的不稳定性
认同是一个由情感出发最后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往往会经历由浅到深、从弱到强的递增。当前的中职生是更加独立、开放的一代、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代,手机和网络媒体的信息更迭每天都在充斥着他们的思维。他们年龄偏小,经历简单,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对政治敏感度不高、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却对各种“选秀”“网红”关注较多,而社会传统观念也常常对他们期望值不高。多种因素交融碰撞使他们的价值取向更为复杂多变,对政治认同的认知和理解也容易发生偏差,导致对政治认同情感出现不稳定现象。
2.缺乏实践介入导致认同的不完整性
德育本质上是实践的,政治认同不是存在于书本中的简单文字。在德育课上,学生通过学习,最初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在脑海里作为一种知识储备,只有进一步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它来指导实践活动,通过日常生活体现出来,才是中职生对政治认同的理性归宿。而传统德育课上,由于缺乏实践,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与“做”相互脱节,认同教育难以得到切实落实,严重影响德育教育实效。
二、中职德育课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建构
要改善传统德育课上“教”与“学”脱节问题,需要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形成认知,在一系列判断、筛选、契合、接纳等自觉选择中,达成共识,使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标准和内容,形成认同,并最终遵从。
1.调动“教”与“学”主体积极性,培养认同思维,促进认同过程发生
教师是德育课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要兼顾政治性和理论性。教师要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又要坚持采用正确方法讲清楚科学理论。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的教学模式,侧重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主动性,紧密结合新时期中职生成长特点,借助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专题式等教學方法,鼓励学生透过具体的知识和内容去把握,洞察、挖掘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意义,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和活动方式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强德育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让严肃的课堂生动起来,增强德育课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只有通过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导”启发学生“悟”,使学生在“学”中“悟”,在“悟”中“学”,教师在“教”中“学”、“教”中“悟”。师生只有在不断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才能不断增进认同,实现教学相长。
2.增加实践体验,夯实政治认同教育的基础,提升政治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认同是主客体互动的结果。德育课教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观出发,结合最新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当前,全国仍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疫情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譬如,通过比较中外抗疫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从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举全国之力支援武汉,支援湖北。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短时间拔地而起,投入使用,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舍弃小家奔赴抗疫一线,社会各界无私奉献,一切令人为之动容。与此同时,欧美一些国家没有好好利用我国有效控制疫情所争取的宝贵时间,致使疫情大面积爆发,至今难以有效控制。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能深刻认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要。”通过比较,坚定了学生的制度认同:制度优势已成为中国抗击各类灾难和抵御危机的强大保障,它扎根于本土,着眼现实要求。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参观红色革命基地”等实践活动、利用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深入基层参与具体工作,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理性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加强政治认同,提升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中职德育课政治认同教育,首先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相关理论进行认知,解决“是什么”问题,然后通过沟通、引导,解决“为什么”问题,最后是加强实践介入,注重学生价值规范、道德习惯的养成,实现从课堂的模拟到日常生活的转变。通过政治认同教育,使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自觉进行思想和实践的结合,提升政治素养,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活动课程:道德教育的主导型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3(8):42-47
[2]张安义.基于认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3]张维为.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政治认同;路径建构
认同是主体在处理个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英雄模范教育,引导学生提升政治素养,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具体而言,在德育课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中职生德育课政治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德育课程分别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 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各门课有其培养目标和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特点和传统对德育课程观念上的偏差等因素影响,德育课常常变成说教课,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许多学生通过学习即使知道认同自己应该努力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对于为何要认同以及认同后会对自己和社会带来哪些变化却并不清晰,更加难以将其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实践中。
1.缺乏情感共鸣导致认同的不稳定性
认同是一个由情感出发最后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往往会经历由浅到深、从弱到强的递增。当前的中职生是更加独立、开放的一代、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代,手机和网络媒体的信息更迭每天都在充斥着他们的思维。他们年龄偏小,经历简单,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对政治敏感度不高、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却对各种“选秀”“网红”关注较多,而社会传统观念也常常对他们期望值不高。多种因素交融碰撞使他们的价值取向更为复杂多变,对政治认同的认知和理解也容易发生偏差,导致对政治认同情感出现不稳定现象。
2.缺乏实践介入导致认同的不完整性
德育本质上是实践的,政治认同不是存在于书本中的简单文字。在德育课上,学生通过学习,最初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在脑海里作为一种知识储备,只有进一步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它来指导实践活动,通过日常生活体现出来,才是中职生对政治认同的理性归宿。而传统德育课上,由于缺乏实践,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与“做”相互脱节,认同教育难以得到切实落实,严重影响德育教育实效。
二、中职德育课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建构
要改善传统德育课上“教”与“学”脱节问题,需要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形成认知,在一系列判断、筛选、契合、接纳等自觉选择中,达成共识,使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标准和内容,形成认同,并最终遵从。
1.调动“教”与“学”主体积极性,培养认同思维,促进认同过程发生
教师是德育课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要兼顾政治性和理论性。教师要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又要坚持采用正确方法讲清楚科学理论。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的教学模式,侧重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主动性,紧密结合新时期中职生成长特点,借助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专题式等教學方法,鼓励学生透过具体的知识和内容去把握,洞察、挖掘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意义,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和活动方式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强德育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让严肃的课堂生动起来,增强德育课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只有通过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导”启发学生“悟”,使学生在“学”中“悟”,在“悟”中“学”,教师在“教”中“学”、“教”中“悟”。师生只有在不断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才能不断增进认同,实现教学相长。
2.增加实践体验,夯实政治认同教育的基础,提升政治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认同是主客体互动的结果。德育课教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观出发,结合最新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当前,全国仍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疫情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譬如,通过比较中外抗疫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从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举全国之力支援武汉,支援湖北。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短时间拔地而起,投入使用,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舍弃小家奔赴抗疫一线,社会各界无私奉献,一切令人为之动容。与此同时,欧美一些国家没有好好利用我国有效控制疫情所争取的宝贵时间,致使疫情大面积爆发,至今难以有效控制。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能深刻认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要。”通过比较,坚定了学生的制度认同:制度优势已成为中国抗击各类灾难和抵御危机的强大保障,它扎根于本土,着眼现实要求。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参观红色革命基地”等实践活动、利用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深入基层参与具体工作,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理性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加强政治认同,提升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中职德育课政治认同教育,首先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相关理论进行认知,解决“是什么”问题,然后通过沟通、引导,解决“为什么”问题,最后是加强实践介入,注重学生价值规范、道德习惯的养成,实现从课堂的模拟到日常生活的转变。通过政治认同教育,使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自觉进行思想和实践的结合,提升政治素养,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活动课程:道德教育的主导型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3(8):42-47
[2]张安义.基于认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3]张维为.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