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新理念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q3q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多是“问题学生”,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批评、处罚,但效果不佳。如果换种思维,包容学生的“问题”,使之逐渐成为“优点”,这种教育理念称为“包容性成长”。推行“包容性成长”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须讲究方式方法。
  关键词 :职业教育;问题学生;包容性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68-03
  一粒沙子进入蚌的身体,蚌感觉很不舒服,又痛又痒,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于是不断地排出分泌物——珍珠质,把沙粒层层包围。久而久之,这颗沙粒竟然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大凡教育者,难免会遇上“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如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倘若去不了“问题”,那只能把“学生”开除了,这是教育者的传统思维。然而,有没有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也许我们可以把学生的“问题”看作蚌体内的“沙子”,不断地用“珍珠质”把“沙子”层层包容,最后使这颗“沙子”变成美丽的“珍珠”。此之谓“包容性成长”。
  一、理论界定
  2010年9月,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正式在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包容性增长”的理念。[1] 2013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会后共同发表德班宣言,再次强调“包容性成长”的重要性:“由于全球经济正在重塑,我们致力于通过加强互补和各自经济力量,探索实现更公平发展、更具包容性增长的新模式和新方式。”[2]
  所谓包容性增长,其基本含义是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寻求社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所有人群,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公平合理地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其核心是关注、保护和包容弱势群体。
  “包容性成长”乃是上述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拓展与深化。其基本含义是教育者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成长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寻求人生的科学发展、协调發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拓展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培养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合理地弥补、包容个人的缺陷和弱点。其核心是关注、包容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在这一理念中,“包容”是指教育者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 “成长”才是最终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理念适用于所有的学校的所有学生,但考虑到“问题学生”多集中在职业院校,因此本文论述的范围也主要涉及职业教育。
  二、推行“包容性成长”的前提
  “上帝是公平的,给谁都不会太多”。再优秀的人也有缺点;反过来说,再恶劣的人也不会一无是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在中国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却有优劣之分。优等生进重点中学,然后进重点大学;劣等生进中专技校,或者进高职高专。优等生占用大量的优质的教学资源,享受着“精英教育”,劣等生长期被歧视,被漠视,只能接受日益边缘化的职业教育。如果说精英教育是造就社会“金字塔”的“塔尖”,职业教育则夯实“塔基”;可现在的问题是,“塔尖”并不尖,我国在大多数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职业教育因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也难以造就稳固的“塔基”。“塔基”不固,焉有“塔尖”,这就是现实教育体制之症结所在。对此国家已有足够的认识,温家宝同志在2005年就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2008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温家宝同志再次提出“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3] 2013年,新一届政府开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的政策。当然,要把措施落实到位,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真正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府和社会各界切实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重视“问题学生”的教育,是推行“包容性成长”的前提。
  三、实施“包容性成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当今的社会环境实在是培育“问题学生”的温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信息技术发达,特别是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流行,使学生的网络依赖症越来越严重;信仰缺失,物欲横流,不良诱惑越来越大。这些社会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已无须赘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发布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4]维克多·雨果有句名言:“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进而言之,即使建了学校,却重视不足,投资不足,教育不足,仍然需要再建监狱。因此,对于问题学生的有效教育,不仅仅是职业学校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落者。他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障碍,二是行为障碍,三是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许从幼儿教育时就已经开始,算是“顽疾”了,当然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治愈。如果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批评、处罚等,非但难以见出效果,恐怕还会产生负作用。因此,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将批评处罚转变为理解包容,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良性成长。
  职教学生的所谓问题、障碍、缺点,从另外的视角观照也许是优点,因为优劣从来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比如树长得高容易吸收阳光雨露,这时高便是优点;但狂风袭来时也很容易吹折,这时高则是缺点。因此宁愿从中性的角度看,把这些优缺点都当成特点。
  学习障碍,直观印象是“笨”或“懒”, 学生不善学习或不愿学习,成绩不如人意。但学习障碍并非智力障碍,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则是兴趣爱好广泛;他们排斥教科书,却对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动漫等有着持续不衰的兴趣。
  行为障碍,直观印象是“赖”,主要表现是纪律观念不强,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教师批评教育,通常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但从反面看,这也说明他们不易被条条框框束缚,有创新的潜能。   心理障碍,直观印象为“怪”:自卑、叛逆、冲动。自卑,多半是社会强加的,因为长期得不到关爱和鼓励而产生,谁从娘胎里生下就自卑?叛逆,那是青春期的共性,也是青春期的权利,不过职教学生表现突出点罢了;冲动,也可以理解为激情,其利弊主要看如何引导。
  问题学生他们内心深处也渴望着被人关注,受人尊重,渴望着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教育得法,前面就是康庄大道;引导不当,前面就是万丈深渊!因此,对问题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把“问题”当作“特点”来限制,当作“优点”来培养,“包容性成长”也就有了实行的基础。
  四、落实“包容性成长”的方法
  首先是观过知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5]孔夫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观点,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人谁无过?但过错不能仅仅看表象,更需要作细致的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进而从过错中认识他的品质,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因势利导加以合理的利用,这才是真正的仁爱。职业教育者首先应存有仁爱之心,对学生的过错不宜简单处理,而是要耐心细致地分析寻找其根源,因材施教而改善之。因此,“观过知仁”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应用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再合适不过了。
  其次是激励肯定。多数职教学生缺点比较明显,从小就只有挨批评的份,很少有被教师肯定的时候。偏偏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叛逆心更强,越批评就越要犯,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犯错—批评—坚持错误—继续批评,教育毫无成效。因此将批评教育转为激励教育,近年来已教逐渐成为共识。赞美犹如阳光,令人温暖舒畅。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激励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激励必须有的放矢,必须把握症候,搔到痒处,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
  第三是持之以恒。如上所言,学生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能指望在一朝一夕得到解决;即使表面上解决了,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旧病复发”。因此,教师对于问题学生的关爱必须“论持久战”,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正如珍珠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把学生的“问题”层层包容起来形成“珍珠”同样需要持久的耐心。
  第四是重在疏导。治理洪水,关键不在堵截而在疏导,我们的祖先四千年前就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至今很多教育者最基本的手段仍然堵截。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些学校禁止学生在课间十分钟随意走动(上厕所除外),目的是为了防止“安全意外”。可学生旺盛的精力和叛逆的思想岂是禁止得了的?就如滔滔激流,无论如何堵截,积蓄多了,必定会找到突破口汹涌澎湃而出,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更难以预料。因此学生的教育,堵截固不可少,更主要是疏导。学校应尽可能多地创造良性发展机会,使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获得宣泄的平台而无暇折腾、制造“问题”,疏导就算成功了。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缺点和错误都可以包容,比如杀人抢劫贩毒强奸诸如此类的恶性案件,只能交由法律来惩罚。但学生常见的问题,如逃课、吸烟、打架、恋爱等,对社会和他人并未造成多大的危害,只是违反校规校纪,如果教育得当,是可以妥善处理的。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大多数问题,都应当属于“包容性成长”的范畴。
  “包容性成长” 是培养、教导问题学生的全新理念,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本文只是作粗浅的梳理论述,权当抛砖引玉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N].文汇报,2010-9-17(1).
  [2]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德班宣言[N].人民日报,2013-3-28(3).
  [3]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罗德宏.中国青少年犯罪率仍在上升,未来五年总量将增加 [N].北京晨報,2007-1-11(13).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 朱守锂特约编辑姚红玉
其他文献
在各种版本的中职教材中,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编的《语文(必修)》颇具特色。打开课本,你就会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每页书口都有一则“睿语”,这在别的教材中似乎未曾有过。根据笔者的领会,这并非形式上的翻新,你只要细看每一则“睿语”,你就会发现它与所处的页面密切相关,它是教材编者为方便我们施教而精心设置的一个支点。杠杆原理的发现者阿基米德曾有一句名言:“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在口语交际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口语交际教学也并未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言之有物、有序,还有情呢?笔者认为,应通过言语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所谓言语力,是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言语意识,生长学生的言语思维,进而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教学中,教师
课标针对写话作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写话基础,确保教学流程的合理设计,这样才有助于激活他们主动写话的兴趣。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写话氛围,结合文本仿写、插图配文以及阅读延伸等多种方式组织写话训练,激活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  一、创设有效语境,激发写话兴趣  任何一种语言表达都需要置于相应的语境中,所以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置身于其中,体会到平等、自由,
摘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由双方共同制定其专业设置和课程的安排,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促进院校人才培训和企业技术创新,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真正体现校企工学结合互惠双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在探索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模式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成为各高职院校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校企合
作者简介:曾小凡,男,梅州农业学校副校长, 经济管理高级讲师,职业教育评估专家。  刘涛,男,梅州农业学校教研督导室副主任,经济管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  摘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薄弱部分,本文结合梅州农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实践,探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办学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
摘要: 本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基地的建设为个案,分析工学结合基地建设的要素,同时对基地今后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基地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之一。作为与社会、市场用人标准联系紧密的高职院校,如何将工学结合与院校自身良好结合,并在人才培养上做出实效,对其深化发展具有较大意义。本文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打造花都工学结合基地的历
摘要:本文以《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的叮咚门铃设计与制作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该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综合职业能力  一、引言  电子信息类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能胜任电子专业技术岗位的一线工作,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进行技术管理,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又要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包括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精神,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创
摘要:样本高职院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玩手机的情况严重,这有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应该加强网络环境整治、加强课堂管理、加强学风建设,有力地引导学生走出“手机控”。  关键词:高职院;“手机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10-03  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优劣关系着人才培养的优劣。当前,湖南高职(含专科)在校人数超过47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的主要形式。但朗读也需要技巧,统编本教材通过课后习题的形式,巧妙将朗读的技巧加以要求和呈现。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后习题的具体要求,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比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注意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式把长句子读好。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认知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分析、综合、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真实的情境,强调课堂问题的生成,引导学生针对问题作出判断,找到解决的方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关于思维的培养,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原有的、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