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天鹅、众鸡鸭及其他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tity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形象,丑小鸭变成天鹅的故事具有的常规象征意义是,身处逆境的入,只要胸怀理想、不懈追求,终会收获成功,但也有人对此怀有疑惑。课堂上曾有大胆的学生提出:丑小鸭能够变成天鹅,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如果这家伙不是天鹅,那么他再努力奋斗又有什么用?
  事实上,这样的质疑直指丑小鸭形象的传统教育意义。遇到这样的质疑,教师如果不加以厘清,会引起学生的迷惑。龙生龙,凤生凤,是不是先天条件的限制作用远远大于后天努力的改变作用?为破解“血统论”,教师教学中关键问题的设计和导向非常重要,一定要符合认知逻辑,经得起新的质疑。《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所刊丁海军老师文章认为,“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是一个基于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背景的伪问题,不必从生活真实的层面进行讨论。丁老师还认定:“安徒生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天才,只不过误落到了一个贫穷之家,所以他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天鹅蛋。”原文“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出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成了“血统论”的有力依据。
  我们当然不能完全从生活真实的层面考虑一个基于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背景的问题,然而断定“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是个伪问题,不免和断定安徒生自诩天才一样,太轻率了。笔者认为,保留这个常规问题或加以适当变化,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课堂讨论是有意义的,只要能够正确把握导向,就能挣脱“血统论”泥淖,厘清文章主题,并赋予经典文学形象更具时代色彩的象征意义。
  为了便于思路展开,我们不妨变换一下问法:丑小鸭一定能变成天鹅吗?或者丑小鸭和天鹅的区别在哪里?天鹅和众鸡鸭的区别在哪里?
  一、丑小鸭一定能变成天鹅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它本来就是从天鹅蛋里爬出来的呀!虽然无人识得“那个丑陋的灰色小家伙”的来头,即使他终生呆在养鸭场里,也还是会逐渐长成与众鸡鸭不同的美丽物种,除非他在长大之前死了!但是且慢,在真实生活中,这样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没有母鸭妈妈的庇护,没有众鸭兄弟姐妹的帮助,被视为低贱的异类,被冷落,被排挤,饱受鸭啄、鸡打,焉知丑小鸭在幼时不会被饿死,或者被女佣人踢死?然而丑小鸭“飞过篱笆逃走了”。他来到了野鸭乐园,目睹一场屠杀后又逃到农家小屋,在那里聆听了母鸡长篇大论的教训后,在拒绝了学习下蛋或者“发出咪咪的叫声和进出火花”后,开始意识到“你们不了解我”,进而明确地作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选择:“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他离开可以维持温饱的农家小屋,独自漂泊在深秋的田野,熬过整个漫长的冬天,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振翅起飞,来到天鹅们聚集的花园,这时他才明确地知道了:他是美丽的鸟儿中最美丽的一只。在这之前,他从不知道自己原来属于这里。
  重新认识了丑小鸭的成长史之后,大家会发现:丑小鸭要变成天鹅,除了必须从天鹅蛋里爬出来之外,还需要有顽强的生命力,对“新鲜空气和太阳光”的热爱,对美丽生命状态(天鹅)的由衷渴望,这一切支撑他度过了漫长的青涩岁月,直到发现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这一点,《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2期所刊田贺书老师文章中也有述及:“正是生命的存续使小鸭最终成长为美丽的天鹅,获得了被认识、被发现的机会。”田老师认为,正确解读《丑小鸭》,能够启迪小读者的生命意识,启示他们尊重生命,发现自我。
  “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不但不是一个伪问题,反而是一个能够引发饶有趣味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而获得感悟的好问题。但是田贺书老师在同一篇文章中把丑小鸭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单纯归因于“本能”,认为在丑小鸭的成长历程中,梦想和追求并不占重要位置,“这篇童话不是丑小鸭的奋斗史,而是丑小鸭的成长史”,文本的情感价值仅仅在于“启示我们生命宝贵,一定要珍视生命”。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二、丑小鸭和天鹅的区别在哪里?
  丑小鸭和天鹅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从丑小鸭成长到天鹅的过程中,必须跨过哪些阻碍?
  在动物园里亲眼见过天鹅幼禽的人自会了解那灰莲蓬的羽毛有多么黯淡,那短小的脖颈有多么寒酸。可以想象,如果一只天鹅孤零零地出生在养鸭场,跟一群真正的小鸭相比,没有娇小玲珑的身量、嫩黄蓬松的绒毛、鲜艳可爱的小嘴,受到鄙视是必然的。丑小鸭漂泊到农家小屋后,既没有下蛋的能力,也不能发出咯咯的叫声或者“迸出火花”,没有人知道他有一天会长出全新的羽毛,拥有修长的脖颈,并且能在天空高高飞翔,鸭妈妈、众鸡鸭、养鸭场女工、猫咪、他自己……全都不知道——在某个不合适的环境中,当优点还没有机会彰显,人们看到的就只有缺点。
  正如一个缺乏数理智能和语言智能的孩子在一所注重文化课教育的学校里学习,他是否拥有音乐智能或者空间智能、动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都不是老师和家长们所关心的,大家只看到试卷上鲜红的叉叉和糟糕的分数。而他自己,在一次又一次无力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后,在一次又一次被指责、教训、嘲笑和鄙视后,他会如此深刻地体验到:“我是那么笨。”他有没有勇气再次鼓起勇气来面对失败?他有没有机会“走到广大的世界”去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如果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观照丑小鸭,那么他就是因为缺乏某些智能而在环境中处于劣势。事实上,他和天鹅幼禽的差别就在于周遭的环境!从丑小鸭生命状态成长到天鹅生命状态,要超越的也正是环境,当然还有时间。丑小鸭超越了。在超越的过程中,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和方向。
  再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来观照作者安徒生的成长经历。安徒生出生在一个封闭的欧洲小镇,11岁迫于生计到工厂做童工,当14岁被安排去做裁缝学徒时,他像丑小鸭一样选择了拒绝。他独自来到哥本哈根,尝试成为演员或者剧作家,进而游历欧洲各国,直到第一本童话集问世,直到成为世所公认的童话大师。“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的幸福!”是的,安徒生既不具备在小镇上做一个好裁缝的智能,也不具备在哥本哈根做一名演员或者一个剧作家的智能,但他最终成为了童话大师安徒生。正如田老师所言:“丑小鸭的成长史也是丑小鸭被发现与自我发现的历史。”童话背后的“安徒生成长史”同样呈现了被发现与自我发现的轨迹,但是最终决定安徒生这只丑小鸭变成天鹅而被全世界发现的,应当不仅仅是“本能”和“生命的存续”。   田老师指出:“直面文本的解读方式最大限度地尊重文本,因此,以直面文本的方式解读文本获得的文本意义才可能切合文本。”此言不差。但是将教学《丑小鸭》的情感目标价值局限于“启迪儿童的生命意识”,就是对文本的“直面”和“尊重”吗?文学作品固然需要依据文本“尽量客观真实地解读”,但“文本意义”和“作者意义”之间关联紧密。从某种意义上说,解读文本的过程亦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探究过程,片面拔高或曲解作者本意是不恰当的,忽视文本固有的“作者意义”也同样不可取。《丑小鸭》历来被认为是安徒生的自传,大师通过这个童话表现的是自己的人生历程。在安徒生生命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除了他本人的天赋才能之外,还有“恒久的梦想”和“始终不屈地奋斗”。可以说,表现一个拥有梦想、不懈追求的顽强生命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正是《丑小鸭》文本之要义所在。
  每个生命都是宝贵而独特的,一个生命的价值实现,当然需要自身的奋斗坚持,也需要环境的宽容支持。值得思考的是:今时今日,我们的教育环境有时还停留在“养鸭场”的水平,正如对丑小鸭情感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珍视生命”的层面一样。
  三、天鹅和众鸡鸭的区别在哪里?
  请不要忽略了安徒生对童话舞台上配角的精心着墨。和学生们一起研究安徒生对众鸡鸭的描述,引导大家注意养鸭场片段中的吐绶鸡们,沼泽地片段中的野鸭们,农家小屋片段中的断腿母鸡和雄猫们,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同样也很有意思。
  吐绶鸡“生下来脚上就有距,因此他自以为是一个皇帝”;野鸭和公雁安于在沼泽与同类通婚而无视逼近的灾难;农舍里的雄猫和母鸡“以为他们就是半个世界,而且还是最好的那一半”……这些家伙们见识浅陋而自以为是,安于平庸生活而心胸狭窄,总是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高明,习以为常地排斥陌生的事物。
  天鹅则不同,他们会“发出一种奇异的叫声,展开美丽的长翅膀,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他们姿势优雅,态度谦和,并且拥有一个美丽而广大的世界!在丑小鸭尚未长成天鹅的时候,他与众鸡鸭的区别,除了更大、更丑的相貌之外,不就是对一个能够得到接纳和承认的幸福世界的梦想与追求吗?他从不妄自尊大,也不沮丧绝望,而是耐心地坚守着自己的独特性,直到找到目标追求,最终发现自己的价值与归属。
  天鹅和众鸡鸭的区别在哪里?作为一只天鹅,其与生俱来的高贵本质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发学生重新探究文本和寻找背景资料的兴趣。孩子们必会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情节其实匠心独运,而作家寄托于丑小鸭形象的,正是他本人一生追求的“不灭的灵魂”——温良谦和的态度、坚忍独立的品质和热爱生命的本能。庸人的讪笑和奚落根本不能阻挡他实现“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的梦想!始终拥有真挚、宽容的思想情感,始终坚持对美好梦想的追求,这才是天鹅和众鸡鸭与生俱来的不同。让孩子们从丑小鸭的成长历程中发掘真正堪称高贵的东西,让孩子们去发现自身同样具有的情感、思想、行为特质——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能,也可以是一只姿态美丽、品质高贵的天鹅。
  毋庸讳言,包括童话在内的所有文学作品,文本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都客观存在。区分并解读出这些意义均是文本解读的目的,毋庸为功利目的拔高,也不能简单地忽略或者误读。更需要指出,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读者意义”的有效建构实在不容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进行视角独特的探究性发问,进而引领学生准确深入地把握童话的文本意义与作者意义,实现其应有的读者意义。就此而言,课堂教学中“好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对于“伪问题”的辨析也必须慎重,说不定,某个伪问题也正是一只“才刚出壳人未识”的丑小鸭。
其他文献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含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建设和发展,与我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紧密相关。  中国语文独立设科教育110周年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李杏保教授领衔主编的《国文国语教育论典》(以下简称《论典》)隆重面世。是年,恰巧又恭逢上海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作为一名长期与李教授共事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我有幸见证如此盛事,不免往事历历,心潮澎湃。  李杏保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有18
古与今、过去与未来是互通互融的,“今天在场的事物背后隐藏着昨天的不在场的事物;昨天在场的事物背后隐藏着尚未出场的后来的事物”。民国写作教学可谓是传统与现代写作教学的交接处,二者相互“隐藏”,相互激荡,如同泾渭交流。对这一时期的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写作教学解构的过程和原因,以及现代写作教学建构的过程和内容。有关这一问题,历来不乏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多偏重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宏观的、整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流传着多若繁星般的诗词佳篇,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真实生活,也凝聚了先人们的种种家国情怀。长久以来,家国题材的诗词就如同浩瀚诗海中的一股激流,述说着百朝更替,千古兴亡,时而婉转多变,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慷慨激昂,非细读深思不能尽察。每当我们读到这类题材的诗词时,仿佛与古代的英雄豪杰们畅谈交心,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为家国题材诗词中的代表作,《诗说中
李宽松、罗香萍所著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介绍,展现了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魅力。全书共十三章,前四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以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5章到第11章,分别从教育、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七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丰富内涵。最
每一次课堂教学改革都承载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也推动着无数语文教师反复思考与实践,但结果常常不能尽如人意,甚至可能滑向某种教学形式的极端。究其根源,一些课堂教学形式的提出不仅没有促使学习真正发生,反而成为教师加入教学改革的装裱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张玉新老师的《怎样上出魅力家常课》,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诸多语文教育者的好评,不到三个月便入选了教师喜爱的100本书90佳。这本书可供读者学习、思考
书名: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作者:贺卫东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ISBN:9787561354445  定价:32.00元  贺卫东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一书,在系统研究中学语文教材并结合教材与现代教育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该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作
【关键词】《峨日朵雪峰之侧》,官能意象,转化重构,精神自救  昌耀的诗歌往往凝聚着个体对特定历史时空复杂的心灵体验,被选入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体现了这一特征。对于该诗的解读,《教师教学用书》强调其与诗人生命经历之间的密切联系:“《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特殊的年代,这时的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生活却给了他严厉的答复”。很多教师正因忽略了这种密切联系,从而消减了该诗的精神价值。 
编者按  “任务”“活动”“情境”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高频词,是体现课标理念的关键点,也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的重要支点。抓住这三个词,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而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标理念。本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王本华从编写人员的角度详细解析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架构:任务设计是高中语文教材的核心追求,恰切的活动是完成任务的有效手段
“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索某一主题时所遵循的连贯的、逐渐深入的思维路径的描述。[1]在一定的年龄跨度内,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具有学习进阶的特征。乔尔将阅读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阅读前阶段、初始阅读或解码阶段、确认阶段、为获取新信息阅读阶段、发展多元观点阶段、建构及重构阶段。前三个阶段属于“学习阅读”(Learning to read)时期(0~6岁、6~7岁、7~8 岁),后三
《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该篇第一次被语文教科书收录作为课文,是在1923年版的初小《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作为经典篇目,这篇童话曾被选入苏教版、人教版等中学语文教材,2016年继续被选入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简称“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在教师教学用书里,这一单元的编写意图是:“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