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人中学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荡而流传下来的文质兼美丽脍炙人口的文章,是文言文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的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灿烂的文彩,匠心经营的章法,都足可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价值和意义与现代文教学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此,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就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和改革的—个重大课题。
教师当如何教?学生该怎样学?
首先,应提倡以诵读为主
钱梦龙老师的“要反璞归真,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是深悟文言文教学之道的,他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文言文教学之路。张必锟老师主张教文言文非诵读不可。其主张是文言文教学的真谛。以诵读为主,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实践证明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中国语文教学的特点。
中学课本的文言文大部分是情文并茂,骈散结合,韵律和谐,铿锵悦耳的美文,极易读诵。读之,朗朗上口;诵之,回肠荡气。学生极喜读之诵之。读诵之间,面现喜怒之色,眉宇带哀乐之情。愉乎快哉,文接千载,神驰万里。读之,或意气飞扬、洋洋自得、物我两忘,陶醉于词句或意境之中;或义愤填膺,扼腕疾首、气冲斗牛,情融于义理和文气之内。诵之,或万千感慨,羡古人之妙笔,运乎之一心;或思潮奔涌,潸然泪下,叹古人之情怀,发悲悯之幽情。其情溢之于 外,其理明乎在心,文章要义章法,警言名句自融于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之谓也。
《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前后《赤壁赋》、《爱莲说》、《阿房富赋》、《出师表》、《陈情表》等等,等等,莫不如是。
犹如一块块精美的面包,一桌桌丰盛的菜肴,学生食之尝之,品其原汁原味,何需教师掰碎嚼烂而喂?
那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字训诘、对号翻译、肢解文字的教学,是有“言”无“文”的教法,有悖于因文悟道,以道育人的语文教育原则,不合文言文教学之规矩,求其方圆亦难,误学生深矣,不可取也。
其次,当主张学生自学
文言文教学也是母语教学,无需从零开始,实践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自学的。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有其继承性。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汉语的血缘关系;很多古汉语常用的词义,句子结构关系不仅没发生多大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学生自学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需教师扶之曳之。
仅以《陋室铭》为例。全文81字。除了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而又绝大部分词古今意没有发生变化。如“山、水、高、深、上、人、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虽有少数词义有变化,但也可以从其变化中看出端倪。如“名”是名词,但在“有仙则名”句子中则是动词,当“出名”讲。学生只要仔细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只有“鸿儒”、“白丁”以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地名稍有难度,但看看注释,也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句法除了“何陋之有”之外,其余都同现代汉語的表达习惯是一致的。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自学是不成问题的。扫除文面障碍,全文自然会明白如话,那么,文义要理当然也就会水落石出,学生对作者“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穷”,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的文义也是可以领会的;同时心灵也会得到净化,情操也会得到陶冶。
学生既能读诵成流,又能自悟文义,哪里还需要教师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不然,那不仅仅是“画蛇添足”,恐怕还是“买椟还珠”吧,因为它丢掉了文言文所承载的丰富思想内容。
再次,教师要画龙点睛的引导和点拨
强调“诵读”和“自学”,并非取消教师的“讲”。该讲的教师一定要讲,而且要讲好,讲得透彻明白,讲得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有探讨精神。但“讲”是指导性地讲,是点拨性的讲,只点睛而不画全龙。教师只在学生疑难上,恰到好处的引导和点拨,解除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往深处引发,动感激情。
仍以《陋室铭》为例。文中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也是鸿儒,这些鸿儒志同道合、情趣高雅、超凡脱俗。室虽陋,人却高尚,哪里有“陋”之说?如同人虽长得丑,但心灵美,还有什么“丑”可言?这样,不但使学生深悟文义,也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扩展和深化。学生对作者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笔,颇有蹙眉搔首之情,似有不解之惑,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讲清诸葛亮、扬雄之典,一点即破,学生恍然顿悟,作者是以古人自况,说明作者也具有诸葛亮、扬雄二人之美德和才华,使作者的美德形象,陡然上升到一个绝好的高度。更有一联推波助澜,曰:“刘禹锡在陋室调素琴阅金经安贫乐道,诸葛亮于草庐弹箜篌读兵法守节待时。”(此联为笔者所撰,先出示上联,激发学生对出下联)一石投水,涟漪荡起,激情四溢,兴趣盎然,学生争先抢对,气氛热烈,课欲罢而不能。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美,审美情趣的“集成块”,绝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所以,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当然,也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是放在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义之上的;反过来说,把握文义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诵读、自学、点拨是—个有序的教学整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中国语文教学的特点。
文言文教学,应当追本溯源,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如此,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就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和改革的—个重大课题。
教师当如何教?学生该怎样学?
首先,应提倡以诵读为主
钱梦龙老师的“要反璞归真,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是深悟文言文教学之道的,他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文言文教学之路。张必锟老师主张教文言文非诵读不可。其主张是文言文教学的真谛。以诵读为主,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实践证明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中国语文教学的特点。
中学课本的文言文大部分是情文并茂,骈散结合,韵律和谐,铿锵悦耳的美文,极易读诵。读之,朗朗上口;诵之,回肠荡气。学生极喜读之诵之。读诵之间,面现喜怒之色,眉宇带哀乐之情。愉乎快哉,文接千载,神驰万里。读之,或意气飞扬、洋洋自得、物我两忘,陶醉于词句或意境之中;或义愤填膺,扼腕疾首、气冲斗牛,情融于义理和文气之内。诵之,或万千感慨,羡古人之妙笔,运乎之一心;或思潮奔涌,潸然泪下,叹古人之情怀,发悲悯之幽情。其情溢之于 外,其理明乎在心,文章要义章法,警言名句自融于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之谓也。
《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前后《赤壁赋》、《爱莲说》、《阿房富赋》、《出师表》、《陈情表》等等,等等,莫不如是。
犹如一块块精美的面包,一桌桌丰盛的菜肴,学生食之尝之,品其原汁原味,何需教师掰碎嚼烂而喂?
那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字训诘、对号翻译、肢解文字的教学,是有“言”无“文”的教法,有悖于因文悟道,以道育人的语文教育原则,不合文言文教学之规矩,求其方圆亦难,误学生深矣,不可取也。
其次,当主张学生自学
文言文教学也是母语教学,无需从零开始,实践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自学的。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有其继承性。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汉语的血缘关系;很多古汉语常用的词义,句子结构关系不仅没发生多大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学生自学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需教师扶之曳之。
仅以《陋室铭》为例。全文81字。除了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而又绝大部分词古今意没有发生变化。如“山、水、高、深、上、人、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虽有少数词义有变化,但也可以从其变化中看出端倪。如“名”是名词,但在“有仙则名”句子中则是动词,当“出名”讲。学生只要仔细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只有“鸿儒”、“白丁”以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地名稍有难度,但看看注释,也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句法除了“何陋之有”之外,其余都同现代汉語的表达习惯是一致的。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自学是不成问题的。扫除文面障碍,全文自然会明白如话,那么,文义要理当然也就会水落石出,学生对作者“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穷”,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的文义也是可以领会的;同时心灵也会得到净化,情操也会得到陶冶。
学生既能读诵成流,又能自悟文义,哪里还需要教师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不然,那不仅仅是“画蛇添足”,恐怕还是“买椟还珠”吧,因为它丢掉了文言文所承载的丰富思想内容。
再次,教师要画龙点睛的引导和点拨
强调“诵读”和“自学”,并非取消教师的“讲”。该讲的教师一定要讲,而且要讲好,讲得透彻明白,讲得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有探讨精神。但“讲”是指导性地讲,是点拨性的讲,只点睛而不画全龙。教师只在学生疑难上,恰到好处的引导和点拨,解除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往深处引发,动感激情。
仍以《陋室铭》为例。文中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也是鸿儒,这些鸿儒志同道合、情趣高雅、超凡脱俗。室虽陋,人却高尚,哪里有“陋”之说?如同人虽长得丑,但心灵美,还有什么“丑”可言?这样,不但使学生深悟文义,也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扩展和深化。学生对作者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笔,颇有蹙眉搔首之情,似有不解之惑,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讲清诸葛亮、扬雄之典,一点即破,学生恍然顿悟,作者是以古人自况,说明作者也具有诸葛亮、扬雄二人之美德和才华,使作者的美德形象,陡然上升到一个绝好的高度。更有一联推波助澜,曰:“刘禹锡在陋室调素琴阅金经安贫乐道,诸葛亮于草庐弹箜篌读兵法守节待时。”(此联为笔者所撰,先出示上联,激发学生对出下联)一石投水,涟漪荡起,激情四溢,兴趣盎然,学生争先抢对,气氛热烈,课欲罢而不能。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美,审美情趣的“集成块”,绝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所以,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当然,也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是放在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义之上的;反过来说,把握文义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诵读、自学、点拨是—个有序的教学整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中国语文教学的特点。
文言文教学,应当追本溯源,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教学规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