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试是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以及公务员招考的重要环节,而面试中的语言表达,能够全面展示考生的才华和能力,是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被考官认可的极好机会。我们发现,在面试的过程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有的考生回答时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因而获得理想的成绩;有的考生语无伦次,张口结舌,则失去了很好的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除了考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外,语言表达技巧很重要。在面试过程中,考生应该把握哪些语言技巧呢?
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对于参加面试的考生,固然需要华丽优美的语言表达,但回答问题时是否条理清晰更为重要。提纲挈领、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的回答,会让考官感到面试者思路清晰,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考官就会给该考生打出比较高的分数。
如某省会城市公选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在面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省委提出将省城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你作为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将采取什么对策和措施来完成目标。参加面试的人员中得分最高的考生是这样回答的:“假如我是市委办公厅副主任,我将抓好—个中心,提高两个水平,注意三个问题,把握四个环节。”然后对“中心”“水平”“问题”及“环节”一一分析,条理非常清楚。
怎样才能让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条有理呢?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掌握条理公式。条理公式共有三步:第一步是“概述”,就是对所回答的内容点题并做概括。第二步是“条理”, 把所要回答的问题明确地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再根据内容提炼出标题作为引导。第三步是“归纳”,对自己的回答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二是多做练习。之所以表达不清,很大程度上是平时在众人面前讲话少,紧张。因此,要在熟人面前多开口,多讲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或者朗读一些诗歌、散文,注意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语言的条理性。三是做好准备。事先广泛收集资料,打好多种草稿,这样回答问题时就可做到心中有底,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就会临场不乱。
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温家宝同志担任国务院总理10年,他在每年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歌赋、妙语生花,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生在面试时也应该像温家宝同志那样,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名诗名句、谚语俗话等来论证或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表述新颖独到。如果只是平铺直叙,泛泛而谈,不容易吸引考官的注意。
如有一位考生在回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时,他首先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然后又十分准确地引用了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使他的回答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还有一位考生在回答一道关于廉洁奉公的问题时,随口说出了明朝大臣于谦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获得了考官的一致好评。
在面试中做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一是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这是提升素养的最基本方法。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就能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二是注意平时的积累。利用业余时间多看、多读,让自身充分沐浴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国时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对一些名言警句或历史典故烂熟于心,在面试时才能信手拈来。三是恰如其分地运用。在引用名言警句时,可以不拘一格,在回答问题开始时引用,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在中间引用,增强意境,增添神韵;在结尾引用,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在运用时,要联想丰富,巧妙组合,为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服务。
三、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面试各地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也有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但随着公选面试的日趋完善,面试的形式也会有一些微调,面试的题目也很难事先预测。所以,制胜的关键还在于应试者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如吴长平在《面试的制胜之道》一文中谈了他面试成功的经验,在那次面试中,没有一般面试中常用的自我介绍。一进入面试考场,主考官就直接让他回答必答题。这使他事前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失去了展示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在随后的面试中,巧妙地把考官的思路导入自己熟悉的情景中,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优势融入到随机提问的应答当中,最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做到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呢?一是注意观察考官的表情,既要“察言”,更要“观色”。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当看到考官面带微笑,频频点头,这是对你的讲述非常满意,要乘胜回答;当看到考官眉头紧皱,心不在焉,这是对你的回答不感兴趣,表示烦躁,要适可而止;当看到考官抓耳挠腮,东张西望,这是对你的表述感到索然无味,要转变话题。面试者若能及时觉察出这些变化,及时收住话头,就不会因考官的不耐烦而影响面试的结果。二是头脑要保持冷静,迅速调动“内存”。面试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近乎怪异的问题,这其实是在考察考生的应急能力和反应能力。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冷静,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架,迅速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发散性思维,回忆一下与该问题相关联的知识及工作、生活中曾获得的各种信息,机智妙答。
四、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精神饱满,说话充满激情的人在交往中往往会赢得人们的好感。《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 “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其非自然”。因此,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表述出来,融入个人的见解之中,这样会打动考官。因为人是有感情的,考官也会被你的特殊经历所感动,被你充满激情的话语所感染。
如某省在选拔副厅级干部的面试中,有一位考生在介绍自己的经历时,激情迸发、满面泪水地讲述了自己艰苦成长的历程,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吃百家饭长大,但天生聪颖,有幸考上大学,打了无数工,吃了很多苦。在讲到激动处时,该考生泪如雨下,难以自制。他在面试中的表现深深打动了考官,获得了面试的最高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考生面试答题时,在对问题进行短暂的理性思索之后,要善于从生活化的事例或个人的主观感受入手,充满自信,声音洪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做到使考官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他们对你发出赞赏的目光。
要做到在面试时声情并茂,以情感人,考生一是要充满自信,对生活要有激情,有乐观向上的态度。二是要善于营造气氛,回答问题时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熟悉的感人事例,讲给考官,把自己和考官的情绪调动起来。三是注意语速和语调。在面试过程中,应以平均始终的语速代替快慢有别的语速,使表达从容不迫,吐字清晰。语调是整个句子声音的高低曲直变化,具有表情表意功能,对于有效提高表达效果十分有用,要善于通过语调来表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
(责编/于亚博)
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对于参加面试的考生,固然需要华丽优美的语言表达,但回答问题时是否条理清晰更为重要。提纲挈领、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的回答,会让考官感到面试者思路清晰,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考官就会给该考生打出比较高的分数。
如某省会城市公选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在面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省委提出将省城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你作为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将采取什么对策和措施来完成目标。参加面试的人员中得分最高的考生是这样回答的:“假如我是市委办公厅副主任,我将抓好—个中心,提高两个水平,注意三个问题,把握四个环节。”然后对“中心”“水平”“问题”及“环节”一一分析,条理非常清楚。
怎样才能让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条有理呢?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掌握条理公式。条理公式共有三步:第一步是“概述”,就是对所回答的内容点题并做概括。第二步是“条理”, 把所要回答的问题明确地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再根据内容提炼出标题作为引导。第三步是“归纳”,对自己的回答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二是多做练习。之所以表达不清,很大程度上是平时在众人面前讲话少,紧张。因此,要在熟人面前多开口,多讲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或者朗读一些诗歌、散文,注意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语言的条理性。三是做好准备。事先广泛收集资料,打好多种草稿,这样回答问题时就可做到心中有底,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就会临场不乱。
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温家宝同志担任国务院总理10年,他在每年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歌赋、妙语生花,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生在面试时也应该像温家宝同志那样,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名诗名句、谚语俗话等来论证或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表述新颖独到。如果只是平铺直叙,泛泛而谈,不容易吸引考官的注意。
如有一位考生在回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时,他首先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然后又十分准确地引用了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使他的回答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还有一位考生在回答一道关于廉洁奉公的问题时,随口说出了明朝大臣于谦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获得了考官的一致好评。
在面试中做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一是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这是提升素养的最基本方法。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就能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二是注意平时的积累。利用业余时间多看、多读,让自身充分沐浴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国时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对一些名言警句或历史典故烂熟于心,在面试时才能信手拈来。三是恰如其分地运用。在引用名言警句时,可以不拘一格,在回答问题开始时引用,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在中间引用,增强意境,增添神韵;在结尾引用,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在运用时,要联想丰富,巧妙组合,为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服务。
三、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面试各地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也有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但随着公选面试的日趋完善,面试的形式也会有一些微调,面试的题目也很难事先预测。所以,制胜的关键还在于应试者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如吴长平在《面试的制胜之道》一文中谈了他面试成功的经验,在那次面试中,没有一般面试中常用的自我介绍。一进入面试考场,主考官就直接让他回答必答题。这使他事前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失去了展示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在随后的面试中,巧妙地把考官的思路导入自己熟悉的情景中,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优势融入到随机提问的应答当中,最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做到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呢?一是注意观察考官的表情,既要“察言”,更要“观色”。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当看到考官面带微笑,频频点头,这是对你的讲述非常满意,要乘胜回答;当看到考官眉头紧皱,心不在焉,这是对你的回答不感兴趣,表示烦躁,要适可而止;当看到考官抓耳挠腮,东张西望,这是对你的表述感到索然无味,要转变话题。面试者若能及时觉察出这些变化,及时收住话头,就不会因考官的不耐烦而影响面试的结果。二是头脑要保持冷静,迅速调动“内存”。面试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近乎怪异的问题,这其实是在考察考生的应急能力和反应能力。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冷静,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架,迅速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发散性思维,回忆一下与该问题相关联的知识及工作、生活中曾获得的各种信息,机智妙答。
四、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精神饱满,说话充满激情的人在交往中往往会赢得人们的好感。《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 “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其非自然”。因此,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表述出来,融入个人的见解之中,这样会打动考官。因为人是有感情的,考官也会被你的特殊经历所感动,被你充满激情的话语所感染。
如某省在选拔副厅级干部的面试中,有一位考生在介绍自己的经历时,激情迸发、满面泪水地讲述了自己艰苦成长的历程,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吃百家饭长大,但天生聪颖,有幸考上大学,打了无数工,吃了很多苦。在讲到激动处时,该考生泪如雨下,难以自制。他在面试中的表现深深打动了考官,获得了面试的最高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考生面试答题时,在对问题进行短暂的理性思索之后,要善于从生活化的事例或个人的主观感受入手,充满自信,声音洪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做到使考官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他们对你发出赞赏的目光。
要做到在面试时声情并茂,以情感人,考生一是要充满自信,对生活要有激情,有乐观向上的态度。二是要善于营造气氛,回答问题时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熟悉的感人事例,讲给考官,把自己和考官的情绪调动起来。三是注意语速和语调。在面试过程中,应以平均始终的语速代替快慢有别的语速,使表达从容不迫,吐字清晰。语调是整个句子声音的高低曲直变化,具有表情表意功能,对于有效提高表达效果十分有用,要善于通过语调来表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
(责编/于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