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分析】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案例实录】
课前播放歌曲欣赏《再别康桥》
教师导入:
(伴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沿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去追寻千古诗人徐志摩的精神故乡,重温他的康桥之梦。(出示幻灯:题目、作者)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1:告别的对象是康桥。
生2:是一首送别诗。
生3: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第一次离别康桥,可见作者对康桥的感情很深厚。
师:康桥在哪?
生4:文章注释①上写道: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师:你预习得很认真,为什么一个异域之城会让诗人如此的魂牵梦萦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出示幻灯:写作背景)(学生齐读)
师:原来,康桥给诗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他眷恋不已呢?下面请大家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出示幻灯:配乐朗读并出示康桥有关的画面)
生5:这首诗很美,首尾呼应,很容易背诵。
生6:我觉得康桥的景色很美丽,我有一股前往一见的冲动。(生笑)
生7:读了这首诗后,我觉得很像王维所写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生8:我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作者那一股淡淡的忧愁和依依不舍之情。
师: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出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呢?
生9:语速要慢一点。
生10:要读得深沉一点才能表现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感情舒缓深沉地一起齐读这首诗歌。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1: 不是。
生1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那么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生13: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
生14:这些意象都有色彩的词语修饰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感觉。
生1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小组派代表描述(略)
师感触:同学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师:(伴乐)同学们,假如今天课上,徐志摩在你心中投下了长长的身影,那就去读徐志摩的诗吧!假如今天的这节课,让你离现代诗更近了一步,那就去读现代诗吧!让我们的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诗歌变得更加美丽!谢谢大家!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我想应该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大量与《再别康桥》有关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创设情景,诱导思维,激发兴趣。
我在导入课文和介绍徐志摩时,通过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风景图片, 紧接着出示3张徐志摩的照片,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逐层推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其次巧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体现分层教学。
本课的提问设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述意象和意境时,设置的问题是由浅入深。为的是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所以有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回答出“第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后,就抢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再次自主探究与小组竞赛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学习很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社会更强调团队合作,所以我设计学生协作讨论这个环节,希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案例实录】
课前播放歌曲欣赏《再别康桥》
教师导入:
(伴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沿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去追寻千古诗人徐志摩的精神故乡,重温他的康桥之梦。(出示幻灯:题目、作者)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1:告别的对象是康桥。
生2:是一首送别诗。
生3: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第一次离别康桥,可见作者对康桥的感情很深厚。
师:康桥在哪?
生4:文章注释①上写道: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师:你预习得很认真,为什么一个异域之城会让诗人如此的魂牵梦萦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出示幻灯:写作背景)(学生齐读)
师:原来,康桥给诗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他眷恋不已呢?下面请大家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出示幻灯:配乐朗读并出示康桥有关的画面)
生5:这首诗很美,首尾呼应,很容易背诵。
生6:我觉得康桥的景色很美丽,我有一股前往一见的冲动。(生笑)
生7:读了这首诗后,我觉得很像王维所写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生8:我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作者那一股淡淡的忧愁和依依不舍之情。
师: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出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呢?
生9:语速要慢一点。
生10:要读得深沉一点才能表现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感情舒缓深沉地一起齐读这首诗歌。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1: 不是。
生1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那么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生13: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
生14:这些意象都有色彩的词语修饰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感觉。
生1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小组派代表描述(略)
师感触:同学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师:(伴乐)同学们,假如今天课上,徐志摩在你心中投下了长长的身影,那就去读徐志摩的诗吧!假如今天的这节课,让你离现代诗更近了一步,那就去读现代诗吧!让我们的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诗歌变得更加美丽!谢谢大家!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我想应该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大量与《再别康桥》有关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创设情景,诱导思维,激发兴趣。
我在导入课文和介绍徐志摩时,通过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风景图片, 紧接着出示3张徐志摩的照片,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逐层推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其次巧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体现分层教学。
本课的提问设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述意象和意境时,设置的问题是由浅入深。为的是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所以有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回答出“第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后,就抢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再次自主探究与小组竞赛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学习很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社会更强调团队合作,所以我设计学生协作讨论这个环节,希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