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作文:唤醒“读者意识”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困扰着学生,也困惑着老师。抄、搬、仿的现象漫遍学生笔下,甚至出现“一件小事年年写,一个主题写几年”的怪现象。众多原因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存在——学生习作是给老师读的。欲,获得好评;意,赢得分数。
  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我一直努力改变儿童习作的行走方式,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试看,一篇游记,写给爸爸看,自然相当于汇报;写给同伴看,自然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人看,自然相当于和游人共享景点带来的愉乐。儿童作文,假如心怀读者,不同的读者,表达的语气抑或内容都应不一样。如此,赋予习作社会交际方面的功能,可有效增强学生的写作动机。于是,我试以《我想说……》为题,上了一节习作指导公开课,以此为媒介和老师们探讨我习作教学中提出的一种思考——儿童作文的“读者意识”。
  
  悄悄话,显露童真——“有我”
  
  我选择了五年级一个班学生作为公开课授课对象。课始,我问学生:“最近有什么心事?高兴的,伤心的,失望的……”没想到班上竟无一人举手。我知道,孩子,心事一般都藏在心里,不愿对外公开宣布。于是,改变主意,让学生把最近想说的心里话写在纸上。果然,学生的羞涩转化为按捺不住的心情泄于笔端:我最讨厌爸爸,有钱就变坏人,和我的妈妈离了婚;我今天和同学打架了,心情不好;老师,你常在课堂上口呼我“大胖”,请不要侮辱我好吗;妈妈,你从早忙到晚,但我爱您……我随机抽了几个学生纸条宣读,没有公开他们的名字。读毕,我和学生一起将他们的心里话作了归类:解释误会、诉说烦恼、承认错误、表达感激。
  不是为写作而习作,悄悄话,让孩子们表达中有“我”,显露童真。在我的作文教学生涯中,这是第一次触摸到学生的真实心情。然而,这只是尝试的开始,学生是不是能把它再深入地表达?还以童心,还以童言?学生是不是还会以“文学”的要求或“成人”的眼光把习作概念化、成人化?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问纸条,写给谁看——“为人”
  
  儿童的表达,得有安全感。毕竟,童心是稚嫩的。
  我创设了一个真实情景:“昨天,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一位同学说,他在家门口楼梯上扔了香蕉皮,后来楼上住的老爷爷踩到了香蕉皮,摔跤,左脚踝伤了,这位同学问我怎么办,我也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位同学,你们能帮他出出主意吗?”话题一拋,教室顿时似刚炸开的锅:“老师,我有办法,和他儿女商量,向他道歉。”“主动上门认错!”显然,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两种语感是不一样的。“说”是建立在口头交际简明性和现场性之上的,“写”是建立在书面表达的可悟性、严谨性之上的。这是学生的口头表达,如何转化为学生用笔去交际,我只能依学情而导。“但这位老爷爷平时很关心他,每年过年都有压岁钱给他,这位同学说,不好意思面对这位老爷爷,还有其他办法吗?”我再次向学生提出挑战。
  “写一封长信,说明情况,并把信压在花篮中,让父亲给老爷爷送去。”
  “那如果父亲不知道情况怎么办?要不要把情况写清楚,求得父亲的同情与支持?”我进一步试问。
  同样一件事,写给不同的读者,内容应不一样,这就是“读者意识”。这里的“读者”,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写作时心目中要倾诉的对象和阅读学生作文的人。学生心目中有了“读者”,就会产生写作欲望和激情。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读者”,“胸中的积蓄”和感情有了倾诉的对象,思路就再也不会堵塞不畅,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确定了读者,写什么?我继续试着和学生对话:
  “同学们,谁来教教这位同学,这件事写给爸爸或写给老爷爷,该写什么呢?”
  “写给爸爸就得把事情发生的原委说清楚,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
  “我认为还要写请求爸爸帮助的内容。”
  “很好,从你们的想法中,我们知道要从两个方面写:一是写清事情原委,二是写清请求爸爸帮助的内容。”我为学生作了个小结。
  “写给老爷爷的呢?”我换一种思考追问。
  ……
  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读者对象,写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应有所区别。学生初步懂得:写作文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目的不是自娱自乐,我们是为了读者而写作(当然在为读者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审美的创造的愉悦,但这绝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也悟得:学生写作文给老师看,已根深蒂固。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为人”,这是很不容易的,要长期训练。
  
  诉心声,与读者对话——“择言”
  
  写心里,就是学生的习作内容,实际上是与读者对话。“同学们,前面大家都有话想说,依据你们写的纸条,想想准备写给谁看?准备写些什么?”我把镜头还原到课始的写纸条上。没过几分钟,一个女生站起来:“今天早晨上学时。刚好下雨,我想带上新的雨伞,但妈妈骂我一顿,我想写一封信给妈妈,但我妈妈没有什么文化。我该写给谁读呢?”
  “同学们,谁来帮她出个主意?”我把问题踢给了学生。
  “我建议你写给爸爸,也可以写给你最好的朋友。把内心的话说出来,也就痛快了!”
  我顺势而导,“假如要写给爸爸看,写什么呢?”
  ……
  “下面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你们之前想说的话吧!在写之前,我有几个友情提示。”(媒体出示):1 先确定好你的读者对象是谁,再确定你写的内容;2 先取个标题,再取个副标题,如“——写给我的爸爸”;3 你写作的过程就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心里要有读者。
  二十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了自己的“表达”。下面该是展示学生习作的时候了。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我特意巡视并留意不同题材,于是分别叫了五位同学来念作文。这五位同学的题材分别是:“妈妈,太劳累了——写给我的爸爸”“上次你错怪我了——写给我的英语老师”“我近视,在班上是调皮生,老师把我的位置排在最后一桌——写给我的班长”“我把班上的图书角破坏了——写给图书管理员一在我被欺负时,是你帮助我树立自信——写给我的朋友”。这五类包括解释误会、诉说烦恼、承认错误、表达感激。
  在念学生习作之前,我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同学在念作文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把自己当做同学作文的读者;二是听不明白的地方可追问这位同学“为什么”。
  在学生习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以读者的身份追问,小作者在读者的追问中完善内容。从学生的现场作文看,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字明显少了,没有以前的一些大话、空话。
  
  学生换位互读——“成文”
  
  叶圣陶先生从不给自己的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要求其子女天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他让孩子把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可见,“读者意识”增强,习作就有更加明确的修改目的。
  不难看出,写作者一般都很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提倡学生写完文章时一定要相互批改,相互指出优缺点,这其实是小作者和读者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次,我让学生互读作文,各自站在写作者所选定的读者角度去读,采取的模式如下:
  寻找合作者——互读习作——以读者身份提问——小作者自行修改——自主再读修改——成文。
  你看,读者是小作者劳动价值的体现对象,读者的阅读反馈是衡量作者写作劳动价值的标准。读者的阅读反应影响着作者后续的写作热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作者后续的写作行为的方向和强度,读者的阅读需要、兴趣需要是作者进行写作的动力之一。
  作文课上完了,最大的感触是,儿童找到了习作的对话者。每次对话,都是学生习作冲动的起点。
其他文献
199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费舍尔教授认为:“给学生空间”非常重要,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象力,才可以进行创造。这里的空间是指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和想象力的开放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尝试体验,敢于创造。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打破教学空间的封闭,开拓教学的“新领域”。    一、问题的开放——教学空间开放的导航仪    儿童思维发展研究表明:
作为“江苏教育一面高高飘扬的光辉旗帜”,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斯霞教育教学的影响深入人心。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学习斯霞还局限在“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拘泥于“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的实践,这无疑制约了我们对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体认,体系的发掘以及风格的提炼。斯霞是母语教育的一座富矿,将斯霞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提升到教学流派的层面上再认识、再梳理、再总结,这是一种应然,当然也是一
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儿童诗作,如《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朵紫丁香》等。它们以睿智的语言、活泼的童趣、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彰显着独有的文学特质,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丰富情感、学习语言和实现自我的文本典范。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浸染语言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运动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人可以做各种运动;在外力的帮助下物体也可以运动。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机的螺旋桨、缆车、钟表面指针的运动)。  (2)提问: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动作(分别用手掌的水平移动和用手指画圆圈表示)。  (3)谈
名师工作室是以培养将来的学科领军人物——名师为目标的,其成员的“专业自觉”能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抓住“室本教研”这个阵地,采取有效的策略、方式和途径。促进成员尽快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实现“专业自觉”。    一、保障力求全面有效    1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使室本教研如火如荼充满活力,工作室就必须建立长效的室本教研激励机制,增强成员自
基础教育的原点,就是以课程的教育合力,彰显学生的个性潜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拓展认识视野,初步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近年来,连云港市基础教育以全面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为抓手,强力推进省市课程基地建设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向着基础教育的原点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全力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效益迈上新台阶  为了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推动全体教师前行,引领全体学校进步”的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应该成为儿童生命的泉眼。  ●要唤醒、激活语文的生命、生命的语文,提升汉语言对学生的生命影响力。  ●语文应该向自然开放,成为窗外的语文,移动的活文,蓝天下的语文。  ●把丰富多彩的嬉游活动纳入童年生活,纳入课程,让儿童学习和运用言语的活动,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    一双明净的眸子,传递着宁静、温和与善良;一抹微笑,散发出生命的馨香。人如其名,她喜欢弯着嘴角盈
近来,“文本细读”成了小学语文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今天,我们借鉴“文本细读”的概念用于语文教学,其意义则在于强调教师在整体认识与把握教材的背景下,对文本细致地进行感悟、质疑、品读和赏析,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对一篇课文而言,教师究竟该“细读”何处?如何“细读”?怎样处理“细”和“粗”的关系呢?现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为例试作解说,求教于诸位专家、同行。  “细读”课文需先“粗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胡金波参加了论坛,在开幕式上,胡金波副厅长从教学质量观、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文化、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升等五大方面,对“聚焦教学质量:校长的观念与作为”这一主题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聚焦教学质量,作为校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也即是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公平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多元评价观。第二,全面提升课程实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对数字的学习和时间的表达,对于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此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枯燥,因此,怎样做到既扎实教学,又能求新求活,激发学生兴趣就成了我的主要设计目标。    1.整合教学内容。  牛津英语教材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倡导任务型学习,要求语言和功能相结合。本课的主题为时间和数字,因此我在设计时紧扣话题,层层推开。将课文A板块的部分对话,B板块的数字和C板块的句型问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