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听雨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m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个不同的人生,串联起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一段宏大历史。
  但这不是我想讲述的。想来奇怪,两个多小时的漫长时光中,无视震撼人心的镜头,无数令人痛彻心扉的故事令我热泪盈眶。但提笔时,浮现眼前的只是一个一晃而过的镜头:
  西南之隅恰逢大雨不止,雨点敲打在联大简陋的校舍的铁皮顶上,嘈嘈切切正如散珠落玉盘。镜头略过泥巴和起的土墙,教室内原本正襟危坐的学子嘈杂而焦躁起来,交头接耳询问教授被暴雨湮没的讲课声。身着青灰色长衫的教授重复讲述着,反复解释着,却显得徒然。于是他回身在黑板正中挥笔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大字,然后安然坐在讲台前,任凭陋室雨漏长衫之上,任凭窗外暴雨倾泻,任凭这无法抓住的时光点点滴滴缓缓流逝,一如任凭这乱世炮火连绵举国动荡。教室中一篇寂静,学生正襟危坐若有所思,唯有雨声轰轰然入耳。
  泪水划出眼眶。不是为生死悲伤,不是为艰苦心酸,不是为危难焦灼,更不是为爱慨叹,这泪水仅仅是为中华名校的悠悠气魄而动容。
  这静坐听雨的从容令人叹服。
  西南联大在战火中举步维艰的日子里,为上万渴望充实自己报效祖国的青年提供了一片沃土。国之栋梁汇聚于此,以书教人,以德育人,以凛然正气在战乱中给人以安抚的力量。燕园百年华夏文化的沉淀,清华园数年踏实稳健的作风,南开巍巍浑厚的磅礴气魄,以无数为人师表之人为载体,将中华血脉播洒、传承。
  正如镜头中泥泞的土地里走过的穿着白色旗袍的女学生明媚清新一样,在飘摇动荡的乱世中,联大也一样的出淤泥而不染。“北平之大容不下一个安静的课桌。”不,不是的。学子心中的仇恨早已播下种子,力挽狂澜的澎湃热血始终难凉。他们提笔挥毫,洋洋洒洒写下家仇国恨,写下报国理想。他们弃笔从戎,用一介书生之力顽抗列强进犯。
  与冲动的学子不同,教师们则更显稳重。他们在战火纷飞中踏着稳健的步伐,坚定不移地追随这心中的信仰,竭尽全力尽到为人师表的责任。写下静坐听雨的国文老师,他的从容是联大精神的特写。在一次次跑警报中不忘拎走鸽笼的地理教师,身体力行地书写着博爱之心。泰戈尔身旁伫立的诗人徐志摩,眼镜片后的眼中充盈着坚定与沉着。桌案后的校长梅贻琦,和缓温煦的劝 告声中洋溢着长辈的慈爱。泥墙下执杖授课的老教师,从战争伊始蓄起的胡须中,又蕴含着多少微薄而又伟大的决心呢。
  他们是当代的豪杰于栋梁,在他们的羽翼下,一批批学子茁壮成长着,联大精神代代传承着。
  在这远离硝烟与战火的一隅,奇迹终破茧而出。
  戏里戏外,或许真是远没有故事感人,但联大精神较之“静坐听雨”的从容却毫不逊色。
  每一次动荡结束后涌现出的一批伤痕文学中,总在时代的大悲哀中咏叹人性的善意,歌颂生命的韧性。联大精神,作为十九二十世纪大动荡中的精华,自然也不例外。
  期盼与离散,成为了那一代赴台学人的生命基调。然而他们的心并没有漂移,它永远坚定地向着母土、向着故乡。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游子。张曼菱在拜访多位联大学长后,将敬仰化为文字,留在了《西南联大行思录》首章末尾。而在她笔下,联大在风雨飘摇中的漫漫长路,才刚刚开始。
  作者简介:
  李丹晨,女,昆明市第八中學高二特色(2)班,任昆明市第八中学(云南省首批重点中学)第五届 “模拟联合国社团” 秘书长,兼任英文学术总监,共计组织或参与省内、省外8次模联会议。
  [1]在《中华少年》、《自然科学》发表两篇文章,其中《现实的影子》获《中华少年》论文一等奖。
  [2]在《丝路艺术》上发表《浔阳江上的知己》,并获“一等奖”。
  [3]获 “第九届China Speaks!国际英语大赛暨国际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 一等奖。
  [4]获 “昆明八中第十届科技节” 英语作文一等奖。
  [5]获 “第九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 · 解题技能展示活动” 云南省高一年级物理学科二等奖。
其他文献
为什么,当风云震荡,  雄鹰依然眺望着远方?  因为它明白:  远方有更美的风光,  唯有不懈地拍打翅膀,  才能追上明媚的太阳。  为什么,当雷雨停住,  骏马依然审视着前路?  因为它明白:  前路是漫长的征途,  唯有勇敢地迈开脚步,  才能跨越巨大的险阻。  为什么,当身体累坏,  电建人却更加热爱未来?  因为我们明白:  未来有缤纷的色彩,  只要我们保持奋斗的姿态,  就会与幸福同在
期刊
摘 要:写意人物大致可分为传统写意人物现代写意人物以及抽象写意人物。现代写意人物画是中国画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以其作画难度之大使得发展到今天依然存在很多空白在绘画技法和理论上依然不够成熟。写意人物不同于山水花鸟它对人物造型的精准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可以借鉴的艺术成果又相对较少。从近现代素描传入国画体系中,众多画家做出了辛苦尝试和探索,但依然结合的不够完美无疵。蒋兆和,黄胄,刘文西,周思聪等许多人
期刊
观《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之碑》談刘秉忠其人其书
期刊
摘 要: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圈子,每个圈子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本文主要从娱乐圈入手,通过对造星现象和明星效应的论述,具体阐释明星高收入低付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娱乐圈;人情社会;明星;  我们喜欢用各種各样的圈子来形容生活或是职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立的圈子,每个人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小圈子,今天想粗浅谈一谈娱乐圈。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社会是讲关系的,娱乐圈更是一个讲关系的地方,用
期刊
摘 要:科技在飞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成为了我们应对的首要问题。不少画家用他们手里的画笔,将这种对大自然的怜惜与对人们肆意破坏环境的感情进行一种宣泄来他们对于这种社会问题的反感与憎恶。全文以我创作的水污染主题作品为主线对风景创作进行方法论的探究。一明确选题;二背景资料和考察调研;三分析定位与创作目标;四创作实践;五总结。  关键词:选题调研草稿创作实践总结  明确选题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
期刊
摘 要:海子作为当代诗歌史上一个坐标式的存在,有着与其他诗人截然不同的特质,他既与普通抒情诗人不为同流,也与前期优秀现代诗诗人有很大差异,而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相混淆,事实上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文学中的指向也是不同的——悲观主义是阴柔的,回避的,而悲剧精神则是阳刚的,壮烈的,海子诗中所反映出的悲剧精神出现则代表了一个高度——怎么样去看待海子诗歌中的悲观主义和悲
期刊
摘 要:美国作家赛珍珠以自己曾在中国安徽与江苏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而享誉中美两国。在《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通过描绘王龙祖孙三代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建构了赛珍珠式的独特的“中国形象”。由于作家受到双重文化的影响,决定了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形象”既有其客观性,同时又存在作家集体无意识导致的局限性。  关键词:《大地三部曲》;异国形象;他者  关于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法国形象学
期刊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清朝李绿园所著的《歧路灯》是中国第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围绕着主人公“误入歧途、不可自拔——倾尽家产、潦倒窘迫——浪子回头、功成名就的人生经历”,指出了父母、师长、朋友等在青年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着重对其教育思想的当代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浪子回头;人物形象;教育思想;当代性  《歧路灯》的作者是河南的李绿园,成书大致与《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同时,是以正统
期刊
摘 要:在柳永创作的词中,热情地歌颂下层女子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也热情地歌颂肉体的欲望,他的大胆直率被时人和后来的道学家一致认为是“薄于操行”。而在今天看来,柳永对烟花女子的爱情描写,无疑是他身上最有光彩的地方。  关键词:柳永;词人与歌妓;女性关怀  柳永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自身也是才华横溢,本该入仕享禄,顺心遂意。却因流连于青楼娼妓之间,落得“薄于操行”(严
期刊
摘 要:青绿山水画色彩的问题,当下其发展陷入了传统与创新对立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一、认为传统的青绿山水色彩只存在于过去,并不适用于当下艺术创作。二、对随类赋彩观念存在误读,把它当作一个程式化的色彩模式。三、国外艺术思潮冲击,把西方的色彩理念作为参照。使得青绿山水画色彩已然失去其优势,其艺术特色更是被曲解,同化甚至异化。为此,深入的研究青绿山水画的色彩问题,对重拾青绿山水画色彩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