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形势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切身体验有感而发,现在的教学怎么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怎么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况愈下.再看老师没有懈怠,办公桌上成堆的作业逐本批改,精心准备课件、认真进行二次备课,还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为学生培尖补差;学生没有偷懒,上课认真听课,课后挤出课间的时间完成作业,节假日还要参加很多培训.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得不到提升呢?笔者认为学以致用是检验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落实到物理学习中,就是检验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题问题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下面是从提升物理解题能力的众多技能中总结出的三点做法,供同仁们参考.
1 圈点关键词句,去粗存精,让题意一目了然
但凡经历过学习考试的人都知道,作业、考试中题目令人眼花缭乱,遇到题目首先要做好审题.老师指导学生时也是言必谈审题很重要,但很多老师可能从来没有指导过学生如何审题,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如何凝练题意,并依题意解题.虽然教无定法,但本人认为指导学生圈点关键词句,去粗存精,凝练题意,这一步至关重要,是学生解题方向、纲目.因为在圈点关键词句的过程中就是明晰题意、整合知识的重要一环,这蕴含着阅读、审题、判断、思考、整合等一系列的过程.
例1 (2011年兰州)在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为1 kg的长方体.用4 N的水平拉力向右拉,长方体静止不动,此时它所受的摩擦力为N;拉力增大至6 N时长方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拉力增大至8 N时长方体所受的摩擦力为N.
分析 例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两个:静止不动和匀速直线运动,这两种状态都属于平衡态,如果物体受力那所受的力一定是平衡力.根据这个信息就很容易解决本题的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问题了,其一,在水平桌面上的长方体受4 N的水平拉力作用时,静摩擦力就等于4 N;其二,当拉力增大至6 N时长方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想到了什么?应该想到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摩擦力这一节课中,信息快递部分所阐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三,当拉力增大至8 N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无疑是让学生继续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思考滑动摩擦力与拉力的大小有关吗?答案是显然的.
在指导学生审题时,引导学生圈点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句,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圈点它们?虽然开始训练圈点词、句时,学生还是无章可循任意瞎圈来应付老师,但是要他们说明理由的做法多少还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中,有利于将问题与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联系,起到复习、巩固、迁移、整合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
2 挖掘隐藏定量,拨云见日,使问题化难为易
在中学阶段,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课本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过程,都遵循先现象后探究再到结论得出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展开,当学生对得出的结论充分了解后,教师会按照先易后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练习加以巩固,程序是先给出几个已知物理量求某个未知物理量,为了达到训练效果会进行公式变换加以训练.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往往形成的正向思维的能力,也就是根据题目中给出的若干已知条件依次求出相关的未知量.但是在很多物理习题中,学生阅读题目后不知从何下手,似乎题目中的个别环节缺少“条件”无法解答,这就给学生解决问题设置了障碍,使学生一头雾水难以下笔.
例2 (2011年阜新)2009年1月,我国正式进入移动通信的3G时代.移动通信实际上是利用传递信号的.某手机发射的信号频率是1000 MHz,该信号的波长为m.
分析 在解答第二空时,题目中只给出了发射的信号频率是1000 MHz这一条件,如果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借助公式v=λ×f,根据公式可知要想求出波长需要知道频率和速度两个已知物理量,从题目给出的条件可知缺少电磁波速度,只要学生挖掘出电磁波速度等于光速,解答题目就变得容易了.
例3 (2011年凉山州)灯泡L1标有“6 V 3 W”字样,灯泡L2标有“6V 2W”字样,它们串联后接在某电源上.闭合开关后,一个灯泡正常发光,另一个灯泡发光暗淡,则正常发光的灯泡是,该电源的电压值是V.
分析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所给已知条件更是捉襟见肘,从给出的数据只能推导它们的电阻和正常发光时的电流,而正是它们的电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在解计算题时一般认为电阻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这个条件可以贯穿解题的全过程.学生再从保护电路的角度切入,首先计算出两个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再进行比较选择较小的电流带入求解,最后将以上的两个隐藏量运用串联电路的各种公式中运算,难题就变得简单了.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体系中,有以下一些常用的且隐含的物理量,如:用电器的电阻,常见物质的密度、比热容,光速,g ,家庭电路的电压220 V等.以上常用的物理量在解题过程中有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理清等量关系,追根究底,使思路柳暗花明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利用等量关系来解析的题型屡见不鲜.学生对这种题型分析解答时,总是觉得有劲用不上,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为一系列的物理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充其是根据现有的物理量来求解某个物理量,而这个数据本身与另外一些物理量似乎没有别然的联系,这就会使学生慌了手脚,这种纠结心情使得学生无法继续解答.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指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要求学生指出解答的困惑在哪里;其次,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搭建一种关联来帮助解析;再次,要求学生对搭建的等量关系要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学生一旦掌握了这样的解题思路,对解答这类问题就不再觉得困难了.
例4 (2011年绵阳)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 ℃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 kg/m3.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ρ钢=7.8×103 kg/m3)制造,耗钢130 t;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的质量为
A.0.05吨 B.0.26吨 C.2.6吨 D.50吨
分析 在解答这条题目时,让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是无法找到“气凝胶”的体积,问题的关键是那能否搭建“气凝胶”体积和超高强度结构钢体积之间的关联,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两种材料制造同一架飞机的共同点在哪?让学生自然的想到建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所需材料的体积相同,在这样的前提关系下,解题的思路就会变得柳暗花明了.
初中阶段能够建立等量关系的知识点很多,例如:等质量、等体积,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并联电路电压相等,平面镜成像像距和物距相等,凸透镜成等大的像时像距等于物距,二力平衡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漂浮和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电热器将电能转换成内能时电能等于内能,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完全被吸收时Q吸等于Q放等等.理清以上的等量关系对于解答很多问题大有裨益.
当然,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不可能就以上几种方法就能以一概全,这就需要我们一线老师不停的耕耘,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并能够引导学生也能够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多种方法.
1 圈点关键词句,去粗存精,让题意一目了然
但凡经历过学习考试的人都知道,作业、考试中题目令人眼花缭乱,遇到题目首先要做好审题.老师指导学生时也是言必谈审题很重要,但很多老师可能从来没有指导过学生如何审题,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如何凝练题意,并依题意解题.虽然教无定法,但本人认为指导学生圈点关键词句,去粗存精,凝练题意,这一步至关重要,是学生解题方向、纲目.因为在圈点关键词句的过程中就是明晰题意、整合知识的重要一环,这蕴含着阅读、审题、判断、思考、整合等一系列的过程.
例1 (2011年兰州)在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为1 kg的长方体.用4 N的水平拉力向右拉,长方体静止不动,此时它所受的摩擦力为N;拉力增大至6 N时长方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拉力增大至8 N时长方体所受的摩擦力为N.
分析 例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两个:静止不动和匀速直线运动,这两种状态都属于平衡态,如果物体受力那所受的力一定是平衡力.根据这个信息就很容易解决本题的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问题了,其一,在水平桌面上的长方体受4 N的水平拉力作用时,静摩擦力就等于4 N;其二,当拉力增大至6 N时长方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想到了什么?应该想到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摩擦力这一节课中,信息快递部分所阐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三,当拉力增大至8 N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无疑是让学生继续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思考滑动摩擦力与拉力的大小有关吗?答案是显然的.
在指导学生审题时,引导学生圈点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句,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圈点它们?虽然开始训练圈点词、句时,学生还是无章可循任意瞎圈来应付老师,但是要他们说明理由的做法多少还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中,有利于将问题与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联系,起到复习、巩固、迁移、整合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
2 挖掘隐藏定量,拨云见日,使问题化难为易
在中学阶段,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课本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过程,都遵循先现象后探究再到结论得出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展开,当学生对得出的结论充分了解后,教师会按照先易后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练习加以巩固,程序是先给出几个已知物理量求某个未知物理量,为了达到训练效果会进行公式变换加以训练.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往往形成的正向思维的能力,也就是根据题目中给出的若干已知条件依次求出相关的未知量.但是在很多物理习题中,学生阅读题目后不知从何下手,似乎题目中的个别环节缺少“条件”无法解答,这就给学生解决问题设置了障碍,使学生一头雾水难以下笔.
例2 (2011年阜新)2009年1月,我国正式进入移动通信的3G时代.移动通信实际上是利用传递信号的.某手机发射的信号频率是1000 MHz,该信号的波长为m.
分析 在解答第二空时,题目中只给出了发射的信号频率是1000 MHz这一条件,如果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借助公式v=λ×f,根据公式可知要想求出波长需要知道频率和速度两个已知物理量,从题目给出的条件可知缺少电磁波速度,只要学生挖掘出电磁波速度等于光速,解答题目就变得容易了.
例3 (2011年凉山州)灯泡L1标有“6 V 3 W”字样,灯泡L2标有“6V 2W”字样,它们串联后接在某电源上.闭合开关后,一个灯泡正常发光,另一个灯泡发光暗淡,则正常发光的灯泡是,该电源的电压值是V.
分析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所给已知条件更是捉襟见肘,从给出的数据只能推导它们的电阻和正常发光时的电流,而正是它们的电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在解计算题时一般认为电阻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这个条件可以贯穿解题的全过程.学生再从保护电路的角度切入,首先计算出两个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再进行比较选择较小的电流带入求解,最后将以上的两个隐藏量运用串联电路的各种公式中运算,难题就变得简单了.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体系中,有以下一些常用的且隐含的物理量,如:用电器的电阻,常见物质的密度、比热容,光速,g ,家庭电路的电压220 V等.以上常用的物理量在解题过程中有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理清等量关系,追根究底,使思路柳暗花明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利用等量关系来解析的题型屡见不鲜.学生对这种题型分析解答时,总是觉得有劲用不上,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为一系列的物理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充其是根据现有的物理量来求解某个物理量,而这个数据本身与另外一些物理量似乎没有别然的联系,这就会使学生慌了手脚,这种纠结心情使得学生无法继续解答.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指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要求学生指出解答的困惑在哪里;其次,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搭建一种关联来帮助解析;再次,要求学生对搭建的等量关系要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学生一旦掌握了这样的解题思路,对解答这类问题就不再觉得困难了.
例4 (2011年绵阳)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 ℃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 kg/m3.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ρ钢=7.8×103 kg/m3)制造,耗钢130 t;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的质量为
A.0.05吨 B.0.26吨 C.2.6吨 D.50吨
分析 在解答这条题目时,让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是无法找到“气凝胶”的体积,问题的关键是那能否搭建“气凝胶”体积和超高强度结构钢体积之间的关联,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两种材料制造同一架飞机的共同点在哪?让学生自然的想到建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所需材料的体积相同,在这样的前提关系下,解题的思路就会变得柳暗花明了.
初中阶段能够建立等量关系的知识点很多,例如:等质量、等体积,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并联电路电压相等,平面镜成像像距和物距相等,凸透镜成等大的像时像距等于物距,二力平衡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漂浮和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电热器将电能转换成内能时电能等于内能,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完全被吸收时Q吸等于Q放等等.理清以上的等量关系对于解答很多问题大有裨益.
当然,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不可能就以上几种方法就能以一概全,这就需要我们一线老师不停的耕耘,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并能够引导学生也能够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多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