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教师都认可在经济学理论部分,货币的五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中,纸币只可以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两项职能,某些国家的纸币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在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第12题的考查中,似乎颠覆了过去的一贯认识,孰对孰错,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在2008年以前,我们河南省使用的老教材中,有这样两段话:“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所以,根据第一段话,要成为价值尺度,就必须是商品,有价值。纸币的定义在老教材中是这样的: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政治教师都认为纸币仅仅是货币符号而已,其很低的成本可以忽略,它不是商品,故而就没有价值,就不能成为价值尺度,这个认识是合乎老教材的看法的。结合第二段老教材语言,纸币不是足值的货币,更不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纸币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正确的。
我们再现一下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选择题第12题: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在做这道题时,大多考生按照老师教给的老教材观点,很容易排除①和④,结果高考下来大跌眼镜,正确答案竟然是C。对此,很多高中政治课教师都在质疑:是不是高考题出错了·
我们河南省自2008年秋期高一开始使用新课程,在2011年和2012年高考大纲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考试内容中,有这样的表述:政治学科考试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其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是2004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而颁布的,其内容就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只是和宁夏、陕西、湖南等省份相比,我们河南省是较晚开始新教标高考(从2011年),但是,新课标高考是以新课程为考察对象的,我们来看一看新教材在上述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变化。首先,在必修一《经济生活》第6页关于价值尺度的表述中,已删去了“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的说法,而表述为“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同时,在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40页有这样的内容: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结合以上新课程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对今年的这道高考选择题的答案有所质疑的老师的思想认识依然停留在旧教材上,并没有与时俱进真正把握现行的新课程,以至于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今年的高考题是不容怀疑的。
那么,为什么新旧课程在纸币的职能这个问题上会有出入呢·这要从上面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提到的货币制度谈起。在实物货币时代,虽然有纸币,但是纸币的发行和流通是以贵金属,即金银作为保证的,由它背后的贵金属金银的价值来决定的,所以纸币是只是货币符号。故而,以往的(河南省2008年之前的)高中政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认为纸币只是货币符号,不能执行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正确的,这也说明旧教材是适合实物货币这个时代的。但是,发展到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将货币与美元挂钩,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出,纸币是直接或者间接与黄金挂钩。到了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从那时起,黄金彻底退出货币历史舞台,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货币时代,即“信用货币时代”。所谓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在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活动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主编、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就指出:这里老师们要特别注意,在我们《经济生活》教材里面把纸币定义为“价值符号”。现行的新教材里面已经根据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认可纸币也是现代货币的一种,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纸币仅仅只是看成是“货币符号”,因为那只是金本位时代,也就是实物货币时代的观点。所以,在新教材中,纸币已经被定义为“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老教材将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就要承认,纸币是没有价值的;对此,陈友芳教授和现行一般的经济学教材都认为,货币的价值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如果将货币的价值定义为购买力,纸币就具有价值,因为它具有购买力;既然纸币有价值,那么,纸币是可以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
另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以人民币为例),我们不仅拿人民币买商品,而且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是由人民币标价的(比如:元),这里的“元”其实并不是贵金属货币金或银的单位,而是我国的现行纸币——人民币的单位,那就说明纸币是可以执行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同时,我们的工资、利息、房租等也都是由人民币支付的;我们进行储蓄存款,不论是为了孩子上学,还是购房、买车、养老,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我们最终都把纸币当做财富贮藏起来,以备将来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我们在对外贸易的结算中,早在十年前,在东南亚我们已经尝试开展人民币境外结算业务。从中可以看出,纸币也同样具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据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在“纸币的职能”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上之所以出现变化,主要是因为货币制度和现实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今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试题第12题的考查也是和新教材相一致的。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经济生活不断变化,反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无论是教材,还是高考,都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更新,政治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能够固守过去的旧观点而思想僵化,而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一个跟得上时代发展的称职的教师。
在2008年以前,我们河南省使用的老教材中,有这样两段话:“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所以,根据第一段话,要成为价值尺度,就必须是商品,有价值。纸币的定义在老教材中是这样的: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政治教师都认为纸币仅仅是货币符号而已,其很低的成本可以忽略,它不是商品,故而就没有价值,就不能成为价值尺度,这个认识是合乎老教材的看法的。结合第二段老教材语言,纸币不是足值的货币,更不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纸币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正确的。
我们再现一下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选择题第12题: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在做这道题时,大多考生按照老师教给的老教材观点,很容易排除①和④,结果高考下来大跌眼镜,正确答案竟然是C。对此,很多高中政治课教师都在质疑:是不是高考题出错了·
我们河南省自2008年秋期高一开始使用新课程,在2011年和2012年高考大纲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考试内容中,有这样的表述:政治学科考试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其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是2004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而颁布的,其内容就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只是和宁夏、陕西、湖南等省份相比,我们河南省是较晚开始新教标高考(从2011年),但是,新课标高考是以新课程为考察对象的,我们来看一看新教材在上述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变化。首先,在必修一《经济生活》第6页关于价值尺度的表述中,已删去了“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的说法,而表述为“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同时,在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40页有这样的内容: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结合以上新课程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对今年的这道高考选择题的答案有所质疑的老师的思想认识依然停留在旧教材上,并没有与时俱进真正把握现行的新课程,以至于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今年的高考题是不容怀疑的。
那么,为什么新旧课程在纸币的职能这个问题上会有出入呢·这要从上面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提到的货币制度谈起。在实物货币时代,虽然有纸币,但是纸币的发行和流通是以贵金属,即金银作为保证的,由它背后的贵金属金银的价值来决定的,所以纸币是只是货币符号。故而,以往的(河南省2008年之前的)高中政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认为纸币只是货币符号,不能执行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正确的,这也说明旧教材是适合实物货币这个时代的。但是,发展到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将货币与美元挂钩,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出,纸币是直接或者间接与黄金挂钩。到了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从那时起,黄金彻底退出货币历史舞台,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货币时代,即“信用货币时代”。所谓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在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活动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主编、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就指出:这里老师们要特别注意,在我们《经济生活》教材里面把纸币定义为“价值符号”。现行的新教材里面已经根据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认可纸币也是现代货币的一种,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纸币仅仅只是看成是“货币符号”,因为那只是金本位时代,也就是实物货币时代的观点。所以,在新教材中,纸币已经被定义为“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老教材将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就要承认,纸币是没有价值的;对此,陈友芳教授和现行一般的经济学教材都认为,货币的价值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如果将货币的价值定义为购买力,纸币就具有价值,因为它具有购买力;既然纸币有价值,那么,纸币是可以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
另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以人民币为例),我们不仅拿人民币买商品,而且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是由人民币标价的(比如:元),这里的“元”其实并不是贵金属货币金或银的单位,而是我国的现行纸币——人民币的单位,那就说明纸币是可以执行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同时,我们的工资、利息、房租等也都是由人民币支付的;我们进行储蓄存款,不论是为了孩子上学,还是购房、买车、养老,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我们最终都把纸币当做财富贮藏起来,以备将来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我们在对外贸易的结算中,早在十年前,在东南亚我们已经尝试开展人民币境外结算业务。从中可以看出,纸币也同样具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据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在“纸币的职能”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上之所以出现变化,主要是因为货币制度和现实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今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试题第12题的考查也是和新教材相一致的。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经济生活不断变化,反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无论是教材,还是高考,都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更新,政治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能够固守过去的旧观点而思想僵化,而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一个跟得上时代发展的称职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