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拓展阅读悄然走进语文课堂,于是,教材变得丰富起来,课堂变得生动起来。笔者认为,我们在拓展阅读时,要紧紧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慎重选择拓展的角度、时机、数量等,使拓展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 开拓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我们要借助拓展阅读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书外,投向课外,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1. 根据题材拓展。如教完《卜算子·咏梅》,可以补充阅读毛泽东的《咏梅》、陆游的《梅花绝句》、王安石的《梅花》等以梅花为题材的诗文;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补充阅读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歌。这样的比较阅读,既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又让他们体会到了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2. 根据作者拓展。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如《珍珠鸟》《只拣儿童多处行》《给家乡孩子的信》《船长》等。在教学这类名家名篇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增加学生对作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
3. 根据选文拓展。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一类课文是根据名著中的有关篇目改写的,如《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水浒传》等。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把原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再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整部名著,这样以点带面,通过阅读整本的书,既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又使他们吸收了名著的营养。
二、 突破难点,开启学生心智
由于写作时代、写作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材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可引用有关资料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的深刻含义。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的四个“也许”,就暗含了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方针影响之深远。由于学生对邓小平的生平不太熟悉,理解这段话有一定的难度,有位教师是这样做的: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邓小平同志的资料,课上引导学生筛选出对自己理解文本最有帮助的资料,四人小组交流。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重组信息,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拓展,这样对教材的理解由表及里,对邓小平同志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真正体会到了人民对这一伟人由衷赞颂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 深化主题,提升学生思想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有的文章主题比较明显,学生容易理解;有的文章主题比较深刻,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得透彻,适时地补充一些文字材料,能丰富文本内容,深化学生的感受。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对樟树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樟树特点的认识上,而樟树的象征意义,学生却一下子无法领悟。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在学完课文第4~5自然段之后,我及时补充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使宋庆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丰满、高大起来。此时,再由树及人,让学生讨论树与人之间的相似点,使学生终于明白:樟树的特点正是宋庆龄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这里的拓展,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更使他们的精神世界经受了一次崇高的洗礼。
四、 积累语言,丰富学生底蕴
小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大量的语言积淀,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累课本中的语言,另一方面要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描述对象等进行相关的拓展,以帮助学生积累书外语言。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我设计了两次拓展训练:第一次是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回忆古代诗人赞美春天的诗句,这是根据描写的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现代文的同时,又积累了古代诗句;第二次是在教完全文之后,为了让学生了解孔子、了解《论语》,我向学生推荐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语言得到发展,情感受到熏陶。又如在网络教室执教《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到网上搜索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为秦兵马俑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解说词,然后,再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作介绍。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阅读信息、处理信息和口语交际等诸项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作者单位: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一、 开拓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我们要借助拓展阅读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书外,投向课外,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1. 根据题材拓展。如教完《卜算子·咏梅》,可以补充阅读毛泽东的《咏梅》、陆游的《梅花绝句》、王安石的《梅花》等以梅花为题材的诗文;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补充阅读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歌。这样的比较阅读,既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又让他们体会到了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2. 根据作者拓展。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如《珍珠鸟》《只拣儿童多处行》《给家乡孩子的信》《船长》等。在教学这类名家名篇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增加学生对作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
3. 根据选文拓展。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一类课文是根据名著中的有关篇目改写的,如《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水浒传》等。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把原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再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整部名著,这样以点带面,通过阅读整本的书,既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又使他们吸收了名著的营养。
二、 突破难点,开启学生心智
由于写作时代、写作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材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可引用有关资料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的深刻含义。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的四个“也许”,就暗含了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方针影响之深远。由于学生对邓小平的生平不太熟悉,理解这段话有一定的难度,有位教师是这样做的: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邓小平同志的资料,课上引导学生筛选出对自己理解文本最有帮助的资料,四人小组交流。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重组信息,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拓展,这样对教材的理解由表及里,对邓小平同志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真正体会到了人民对这一伟人由衷赞颂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 深化主题,提升学生思想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有的文章主题比较明显,学生容易理解;有的文章主题比较深刻,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得透彻,适时地补充一些文字材料,能丰富文本内容,深化学生的感受。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对樟树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樟树特点的认识上,而樟树的象征意义,学生却一下子无法领悟。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在学完课文第4~5自然段之后,我及时补充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使宋庆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丰满、高大起来。此时,再由树及人,让学生讨论树与人之间的相似点,使学生终于明白:樟树的特点正是宋庆龄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这里的拓展,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更使他们的精神世界经受了一次崇高的洗礼。
四、 积累语言,丰富学生底蕴
小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大量的语言积淀,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累课本中的语言,另一方面要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描述对象等进行相关的拓展,以帮助学生积累书外语言。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我设计了两次拓展训练:第一次是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回忆古代诗人赞美春天的诗句,这是根据描写的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现代文的同时,又积累了古代诗句;第二次是在教完全文之后,为了让学生了解孔子、了解《论语》,我向学生推荐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语言得到发展,情感受到熏陶。又如在网络教室执教《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到网上搜索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为秦兵马俑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解说词,然后,再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作介绍。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阅读信息、处理信息和口语交际等诸项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作者单位: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