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力的形成是需要训练的,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缺少一项专门训练“倾听”能力的环节,导致“倾听”能力这项重要训练项目的缺失,忽视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倾听能力的训练要注重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听的习惯,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感熏陶。
倾听作为一种能力,就应该设计专门的教学环节予以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使其成为一个必须执行的教学规范,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学段的听力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如: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第三学段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并没有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因此,要想规范“听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确定本节课的“听读目标”,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力训练。
二、精选“听读训练”的教学内容
幼儿会说话了,他们所用的词语都不是从书上看来的,而是听来的。可见孩子都具备较强的听的能力。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发现幼儿时期的孩子听自己熟悉的故事可谓百听不厌,这是因为这故事他能听懂。因此,我们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让孩子们参与听,乐于听。当然,我们在挑选听读内容的时候还得注意文本语言的规范性、审美性。
1、口语材料先行。听读初期,应选择口语较强的听读材料。特别是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要求不易过高。可多挑选儿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的口语听读材料,一来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口语占优势的阶段性特点,二是增强学生听读的兴趣,初步培养听读的良好习惯。
2、生动故事跟进。到了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积累,就可听一些儿童诗、童话、寓言、成语小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等主题积极向上,童趣盎然,语言生动形象,又有一些简单情节的内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从录音机中,从实验教师的范读中,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田。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段段充满音韵美的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反复“听”中,在孩子们的反复“说”中渐渐领悟、体会、模仿。这样,在“听读训练”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得到了培养,说话、写话时运用的语言得到了规范。
3、流行文学提升。三、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听的习惯,这时候,选择的应该是学生喜欢听和必须听的内容,比如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形式,精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或深受学生喜爱的杨红缨、郑渊洁小说,以及儿童文学等文学性较强的杂志,让学生在“听”中享受语言,让学生在“说”感悟语言,在“诵”中积累语言,在“写”中运用语言。“听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阅读、写作能力,而且能够增强记忆力和想象力。
三、规范“听读训练”的操作流程
在中低年级的听读训练中,教师可把“听和说的语言活动”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因此,“听读训练”操作流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听文——说文——读文”。如第一学段,与课文内容结合,采用“听文——说文——读文——认字”的课堂教学流程,强化听力训练,发展语感。而第二学段,采用“听文——说文——读文——质疑——讨论”的教学流程,训练听读能力,发展语感。
1、听文。听前,让学生做好听的准备,明确听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首先教师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看到,什么样的行为和表情能告诉别人“我在听”,如端正的坐姿、专注的眼睛、微笑的表情等,有时可提醒学生“你的耳朵动起来吗?”。接着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让学生模仿着做一做,然后则让学生进入听的状态,获取相关信息。
2、说文。听一遍或两遍后先提问,请学生回答课文里出现的人物、地点、事情等,也能够让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个词,哪句话,还可指名复述。有时还能够做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的游戏。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好,教师要训练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边听边想、边听边记。
3、读文。经过前面的听和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词语和句子有了一定的积累,朗读的基调也有了感性的把握,但是,他们的语文书却自始自终没有打开过。因此当教师让他们开始读课文时,他们是非常主动的,投入的,并且力求读得有感情。这样认真地读课文,对于记忆课文,积累规范词句是大有好处的。因此,这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模仿语言,运用语言。指导学生从读到背,从读到说。
四、优化“听读训练”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让孩子置身于某个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协调左右脑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都非常有利。
2、互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要听的不仅是教师语言,同时也要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边听边想,有不同意见及时提出,这种方式是对学生听话、思维、说话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猜听结合。在学生听故事前,让孩子读读题目,猜猜可能会写什么;在听故事中,停下来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你猜结果会怎样”等等以此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听后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建立“听读训练”的评价机制
人们把评价称作“指挥棒”,说的是评价的导向功能。确实,如果评价的标准、方法科学合理,将有助于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为规范“听读训练”,提高“听读训练”的有效性,还需建立“听读训练”的评价机制。
1、评价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听的习惯表现,听的方法掌握,听的专心度,听后的反馈表现等种种课堂动态生成,教师应懂得及时性评价,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评价中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听故事的热情,提高听力训练的有效性。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听力习惯,关注学生听的积极性,着重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教师应对学生在听力训练中的表现由衷地评价——“你听得真仔细,连一个小小的‘很’字都不放过。”“你一边听,一边懂得记下关键的、重要的词,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
2、评价的方法。在听力训练课中,教师评价应侧重于对听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则侧重于对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评价教师主要通过笔试来实现,比如:每周一次的听力训练题,每单元一次的测试卷中的听力题,题型一般为听写句子或听故事回答问题。每次检测教师都给出相应的听力测试成绩等第,期末也给出每个学生的听力测试成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以测试为目的,应重视每一次测试后的反馈,让家长和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听的重要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适当增加听读训练的环节,精选听读训练的内容,规范其操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并建立听读训练的机制,就一定能够取得听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倾听作为一种能力,就应该设计专门的教学环节予以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使其成为一个必须执行的教学规范,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学段的听力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如: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第三学段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并没有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因此,要想规范“听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确定本节课的“听读目标”,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力训练。
二、精选“听读训练”的教学内容
幼儿会说话了,他们所用的词语都不是从书上看来的,而是听来的。可见孩子都具备较强的听的能力。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发现幼儿时期的孩子听自己熟悉的故事可谓百听不厌,这是因为这故事他能听懂。因此,我们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让孩子们参与听,乐于听。当然,我们在挑选听读内容的时候还得注意文本语言的规范性、审美性。
1、口语材料先行。听读初期,应选择口语较强的听读材料。特别是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要求不易过高。可多挑选儿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的口语听读材料,一来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口语占优势的阶段性特点,二是增强学生听读的兴趣,初步培养听读的良好习惯。
2、生动故事跟进。到了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积累,就可听一些儿童诗、童话、寓言、成语小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等主题积极向上,童趣盎然,语言生动形象,又有一些简单情节的内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从录音机中,从实验教师的范读中,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田。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段段充满音韵美的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反复“听”中,在孩子们的反复“说”中渐渐领悟、体会、模仿。这样,在“听读训练”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得到了培养,说话、写话时运用的语言得到了规范。
3、流行文学提升。三、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听的习惯,这时候,选择的应该是学生喜欢听和必须听的内容,比如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形式,精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或深受学生喜爱的杨红缨、郑渊洁小说,以及儿童文学等文学性较强的杂志,让学生在“听”中享受语言,让学生在“说”感悟语言,在“诵”中积累语言,在“写”中运用语言。“听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阅读、写作能力,而且能够增强记忆力和想象力。
三、规范“听读训练”的操作流程
在中低年级的听读训练中,教师可把“听和说的语言活动”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因此,“听读训练”操作流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听文——说文——读文”。如第一学段,与课文内容结合,采用“听文——说文——读文——认字”的课堂教学流程,强化听力训练,发展语感。而第二学段,采用“听文——说文——读文——质疑——讨论”的教学流程,训练听读能力,发展语感。
1、听文。听前,让学生做好听的准备,明确听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首先教师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看到,什么样的行为和表情能告诉别人“我在听”,如端正的坐姿、专注的眼睛、微笑的表情等,有时可提醒学生“你的耳朵动起来吗?”。接着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让学生模仿着做一做,然后则让学生进入听的状态,获取相关信息。
2、说文。听一遍或两遍后先提问,请学生回答课文里出现的人物、地点、事情等,也能够让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个词,哪句话,还可指名复述。有时还能够做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的游戏。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好,教师要训练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边听边想、边听边记。
3、读文。经过前面的听和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词语和句子有了一定的积累,朗读的基调也有了感性的把握,但是,他们的语文书却自始自终没有打开过。因此当教师让他们开始读课文时,他们是非常主动的,投入的,并且力求读得有感情。这样认真地读课文,对于记忆课文,积累规范词句是大有好处的。因此,这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模仿语言,运用语言。指导学生从读到背,从读到说。
四、优化“听读训练”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让孩子置身于某个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协调左右脑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都非常有利。
2、互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要听的不仅是教师语言,同时也要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边听边想,有不同意见及时提出,这种方式是对学生听话、思维、说话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猜听结合。在学生听故事前,让孩子读读题目,猜猜可能会写什么;在听故事中,停下来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你猜结果会怎样”等等以此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听后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建立“听读训练”的评价机制
人们把评价称作“指挥棒”,说的是评价的导向功能。确实,如果评价的标准、方法科学合理,将有助于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为规范“听读训练”,提高“听读训练”的有效性,还需建立“听读训练”的评价机制。
1、评价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听的习惯表现,听的方法掌握,听的专心度,听后的反馈表现等种种课堂动态生成,教师应懂得及时性评价,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评价中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听故事的热情,提高听力训练的有效性。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听力习惯,关注学生听的积极性,着重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教师应对学生在听力训练中的表现由衷地评价——“你听得真仔细,连一个小小的‘很’字都不放过。”“你一边听,一边懂得记下关键的、重要的词,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
2、评价的方法。在听力训练课中,教师评价应侧重于对听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则侧重于对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评价教师主要通过笔试来实现,比如:每周一次的听力训练题,每单元一次的测试卷中的听力题,题型一般为听写句子或听故事回答问题。每次检测教师都给出相应的听力测试成绩等第,期末也给出每个学生的听力测试成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以测试为目的,应重视每一次测试后的反馈,让家长和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听的重要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适当增加听读训练的环节,精选听读训练的内容,规范其操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并建立听读训练的机制,就一定能够取得听读教学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