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828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实验教学,实验不仅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有许多实验现象非常明显,而且会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发生强烈的冲突。此时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实验现象及时设疑并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初中生在刚接触物理时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新奇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使其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一、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求异、求趣、求新的心理特点,促使学生把教师已定的教学目的转化为自己具体的学习目标,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例如:在“大气压强”这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玻璃瓶吞鸡蛋”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大气压强知识的兴趣。先将去壳的熟鸡蛋放到瓶口上,让学生观察鸡蛋外壳比瓶口大而掉不下,再把一端浸过酒精棉的铁丝点燃后迅速插入三角形烧瓶中,待燃烧片刻后抽出铁丝再迅速将鸡蛋放到瓶口上,过一会即可看到鸡蛋沿着三角形烧瓶慢慢下滑掉入瓶中。学生感到非常惊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直接兴趣,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清楚是大气压强作用的缘故我再设疑:“请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能不能把鸡蛋从三角形烧瓶中取出来?”我让学生尝试。尝试的失败更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师生相互讨论产生倒置浇热水的实验方案,让学生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在积极的合作下,鸡蛋终于滑出瓶口。这样,学生由对现象和操作的兴趣转化为了对现象产生原因的认知兴趣,即由直接兴趣转化为了间接兴趣。我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使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设计认知冲突实验,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认知冲突是指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存在差别而引起冲突。这种冲突常常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并导致其关心、注意和探索的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物理学中许多概念、规律是有前后联系的,而中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往往停留在表层认识上。如果教师能设法让他们发现原有认识的片面性,或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则会使他们产生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学生身边材料增加学生随堂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认知心理学和创造心理学的理论,无论是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物理问题的实验探究,都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而现阶段物理课堂教学中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数量有限,学生在物理概念、规律等的学习中仅靠教师的演示实验还不足以获得深刻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为物理课堂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的动手欲望,教师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增加学生随堂实验。如:在讲摩擦力时,指导学生用手掌去替代一个接触面进行实验,通过学生本身的触觉体验,有利于突破与摩擦力相关的难点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搓手、擦桌子,体验摩擦力阻碍了物体的运动;再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面放一块橡皮沿一斜面(手掌充当)拖上,这时摩擦力又在“帮助”物体运动,从而感悟出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四、实验引入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蒸发”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采取竞赛的形式,让每位学生在一块玻璃板上用滴管滴一滴水,在不许擦掉水的前提下,看谁的水滴干得快。学生纷纷想办法:有的用口吹,有的用书本煽,有的用火柴加热,有的用尺子将水滴刮开,还有的多种方法并用……在竞赛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自主地思考和动手实验,充分地发挥了创造力。我在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即时表扬和充分肯定之后,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样能让紧张的学习转为愉快的、顺畅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五、把问题转化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教师容易把问题简单化。在教师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很新鲜、很感兴趣。如果我们只是将结论告诉学生,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四节浮力,整节内容并没有涉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关系”的内容,教师即使讲解很透彻,但对于学生来讲,还是不容易理解的。这时,教师不可以一提而过,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深度的关系。实验器材比较简单,可采用分组实验,实验时提醒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无关。让学生描述物体从接触水面开始到碰到杯底的过程中浮力大小的变化。然后,让学生作出F浮与H的关系图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想“液体压强”一节中,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并让学生再次作出物体从接触水面到接近杯底过程中的物体下表面所受液体压强P与H图像,让学生观察两图的异同。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这一知识点,而且在活动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成为新的知识增长点,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总之,教师通过实验,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直接兴趣。但是,对实验的作用和应用绝不能停留在直接兴趣的水平上,否则学生会仅仅满足于看实验现象,看新奇的实验结果,而不会自觉地迁移到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中去。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下面我针对物理教学实际谈一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注意的问题。  一、模拟难做的实验和物理现象  1.夸张的表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宠然大物又说不清道不明,过去教学中只能让学生看看挂图或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与印象;现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世界加以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的理念,力图在“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行为主导者,学生是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互动双方。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  教师使用同一本教材,施教不同班次的学生,教学效果有可能不同;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内容的课程,学生的感受也会不同,这是值得思考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虽然原因较多,但是学生自身的内因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引起母猪发热、厌食和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碍以及仔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