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的父母是怎么爱你们的?
  生:他们每天接送我上学,
  每天做好吃的给我吃。
  生:他们会带我去旅游。
  生:他们会教育我做个好孩子。
  ……
  师:每一位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都不相同。毫无疑问,他们都是爱你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发现了吗?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用了两个引号。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引号呢?
  生:因为那是母亲和父亲说的话。
  师:所以,作者要用两个双引号把它们标注起来。看来,你们预习得还比较充分。好,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如果是我,我会这样读——(示范读课题,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区分开来,读出不一样的语气。)
  (生再读课题)
  师:那么,老师再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会不会读这些词语。
  【评析: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好,从课题切入,一下子抓住了两个关键词,教学导入简单、高效。】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师课件出示)
  第一组:精彩极了、搂住、赞扬、腼腆、得意扬扬、慈祥
  第二组:糟糕透了、失声痛哭、严厉、引入歧途、谨慎
  2.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这两组词语简单地介绍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了“我”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夸奖“精彩极了”,父亲却批评“糟糕透了”。长大以后,“我”明白了,无论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愛的表现。
  师:如果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生:第1~14自然段为一部分,第15~17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
  生: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七八岁时候的事,第二部分主要讲“我”长大以后的事。
  师:第一部分是写事,那第二部分呢?
  生:写得到的启示。
  师:也就是“事情 启示”
  (板书)的写法。其实,这种写法我们在前面的一篇课文里也学过,还记得是哪篇课文吗?是的,就是《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
  师:在这篇课文的最后,作者写下了怎样的感悟?
  (师指名答)
  师:其实,你所说的这些内容归结起来就是最后这两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师:也就是说,“精彩极了”
  代表的是母爱。“糟糕透了”代表的是父爱。
  (师板书:母亲 爱 父亲)
  【评析:通过两组词的认读,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解决了生字词的障碍,又读懂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感受父母的爱,学习文章的表达特点
  1.默读课文,画出句子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作者是怎样写父母的爱的。看课文第1~14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用横线画出描写母亲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生汇报)
  【评析: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画出描写母亲和父亲言行的句子,直指教学的核心。】
  2.感受母爱的部分
  师:找得非常准确。我们先来看写母亲的第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很长,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生:开心。
  生:兴奋。
  生:激动。
  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的。
  师:从母亲发光的眼神中看出她的兴奋和高兴。
  (师板书:神态)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叫、喊。
  师:母亲实在太开心了,以至于大声喊了起来。谁来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巴迪?
  (生大声朗读)
  师:声音是够大了,但是,这里面有两个标点符号,要注意读好。第一个“?”表示疑问,不敢相信。接下来连续用了两个“!”表示惊讶、赞美。
  师:让我们一起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巴迪。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通过母亲的动作也能看出她的兴奋。
  师:原来从母亲的动作也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激动。
  (师板书:动作)
  师:从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兴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神
  态、动作、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所以说,“精彩极了”代表的是母爱。其实,在中外文学史上,也有很多表现母爱的描写。比如——(课件出示)
  这时你先想起的是母亲。你想起小时候生病,母亲的手掌一下下地摩挲着你滚烫的额头的光景,你浑身的不适、一切的病痛似乎都顺着那一下下的摩挲排走了。好像你不管生什么大病,也不曾像现在这样的难熬:因为有母亲在替你扛着病痛;不管你的病后来是怎么好的,你最后记住的不过是日日夜夜守护着你生命的母亲,和母亲那双生着老茧、在你额头上一下一下摩挲的手掌。   ——《这时候你才算长大》
  师:就这样一个摩挲的动作,你的母亲在你生病的时候肯定也曾这样照顾过你。(课件出示)
  每当我哭时,妈妈就安慰我;每当我感到像一只孤弱无助的小鸟时,妈妈就张开她那宽广的臂膀,给我温暖和爱的气息。
  师:你的母亲肯定也曾经这样安慰过你,拥抱过你。(课件出示)
  母亲的情绪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她边哭边说,“没有文化不会有出息。”“不读高中怎样向你故去的父亲交代,万万不能让母亲后悔一世啊!”母亲的话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尖上,那份伤心远远甚于肉体之痛。
  师:你的母亲肯定也曾经这样苦口婆心地教育过你。
  师:千言万语也写不尽母亲的爱,就像这首古诗一样——(课件出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同学们,你的母亲肯定也有一些细节深深地刻进了你的心里。
  师:读着读着,你是不是对巴迪的母亲有了更多的了解?那就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文字吧。(课件出示)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对巴迪母亲后来说的这两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读!
  生:“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你读懂巴迪的母亲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很关心巴迪。
  师:是的,多么慈爱,多么善解人意的母亲啊。
  师:这就是母愛,她们总是能及时发现我们的优点,并且给我们鼓励。读!
  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她们,总是能给我们最温暖的拥抱。读!
  生:“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师:她们,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我们心灵的慰藉。读!
  生:“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这就是母爱,这种爱就隐藏在母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只要用心,你也可以去发现。
  师:比如,当你摔倒的时候,她可能会——
  生:立刻跑过去把我扶起来。
  师:并且关心地说——
  生:孩子,你没事吧?有没有摔到哪里?
  师:当天气变冷了,她会——
  生:叫我多穿一些衣服。
  师:当你一个人独自在外地,她会为你——
  生:她会为我感到担忧,会很想我。
  师:她心里会想——
  生:她心里会想,我的孩子会不会照顾自己。
  师:吃饭的时候,她总是会——
  生:不停地给我夹菜,让我多吃点。
  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有母爱的存在。下次在写关于母爱的作文时,你还会像以前那样没东西可写吗?只要你善于发现,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
  【评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
  反复品读描写母亲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母爱,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如何抓住细节描写母爱,使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朗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言语内容到情感体验,再到言语形式,使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
  3.感受父爱
  师: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动,
  那么,父亲的爱又是怎样的呢?(师指名读)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严厉的、对孩子要求严格的文采。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师:咱们来看看这个“扔”字,换成“放”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扔”字更能体现出父亲的态度——觉得“我”写的诗很糟糕。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父亲的严厉?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后面这个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你能够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生:这世界上糟糕的诗已经够多了。
  师:如果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
  生:不好,因为反问句更能体现父亲的态度很严厉。
  师:这是不是代表父亲不爱我呢?
  生:不是。
  师:我觉得可能是的,要不然,父亲怎么会这样打击“我”呀?母亲就不同了,母亲是那么的慈爱。咱们来比较父亲和母亲说的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和母亲说的话)
  师:跟母亲的慈爱对比,你觉得父亲是不是不爱“我”呢?说说你的看法。
  生:不是,父亲也是爱“我”的,只是父亲对“我”比较严格,他也是为了“我”好。
  师:说得真好!是的,父亲并不是不爱“我”,只是他的爱隐藏在心里,而表现出来的却是严厉。
  师:比如,当你摔倒了,他可能会——
  生:命令我自己起来,而且不准哭。
  师:当你做错了事,他可能会——
  生:教育我,要我以后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师:当你调皮捣蛋的时候,他可能会——
  生:严厉地训斥我。
  师:父亲为什么要这样严厉地对我们?   生:因为他是为我们好,不溺爱我们。
  师:原来,父亲的爱就隐藏在这里啊!所以,到最后,巴迪终于明白了——
  生:“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评析:学习父爱的部分,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父亲对“我”的要求严格;特别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爱与母爱的不同,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父母的爱,使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
  四、读写迁移,学用结合
  师:下面,就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一写你的父親或者母亲给你记忆最深刻的某一个瞬间。注意抓住父亲或者母亲的神态、语言或者动作描写。
  (生练笔,师巡视。)
  (生汇报,师点评。)
  师: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下课!
  【评析:通过读写迁移,引导学生练笔,写下父母爱我的某一个瞬间,使主题进一步深化,又做到了学用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范锦飘老师紧扣文本特点,从课题切入,围绕母爱和父爱的主线进行教学,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领悟表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本课所在单元都是写父母的爱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如何表达父母的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通过父亲和母亲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母的爱的。范老师教学目标的定位非常准确,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年段的目标,也把握住了单元的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的指引,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做到重点突出,简单高效。
  二、读有层次,循循善诱。本节课的教学,范老师非常注意朗读的训练,让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和父亲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词句,反复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有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情境朗读等。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范老师的朗读指导不是机械的、无意义的,而是直指文本表达核心的。范老师通过让学生层层深入地读,做到读有层次、循循善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第一次读,范老师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次读,是提取信息,找出描写父亲和母亲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第三次读,是体验情感,感受父母的爱;第四次读,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课文是如何抓住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父母的爱。
  三、学会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这节课的教学,范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父母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使学生既读懂了父母的爱,又领悟了表达,之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训练,做到了读写迁移。这样凭借教材中的典型语段,教师进行发掘、利用,不但体现了学生突破难点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四、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本课的教学,范老师也是多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去理解和感悟。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母爱的句子时,他让学生回想自己的母亲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事,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学习描写父亲的句子时,也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父爱的含蓄。
  当然,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本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领会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不同方式时,范老师注意通过指导朗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通过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广东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观点碰撞  2019年9月21日,我参加了由21世纪研究院举办的一个主题为“再不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代孩子就完了”的沙龙活动。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主讲嘉宾除了代表体制内教育管理者的我,还有律师、三个孩子的妈妈及一个特色学习社区的17岁学生。  关于教育惩戒,我国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的传统。甲骨文的“教”字就是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孩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的彭爱芬老师是湖北省特级教师,以她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秉承“以研促教,团队提升”的理念,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坚持创新机制、提升需求、课题带动、项目引领的策略,经过近几年对“本真语文”的大胆实践与不懈探索,已经使工作室成为学科研究展示的平台、教师成长进步的阶梯和区域交流辐射的中心。  因工作关系,我与彭老师有过多次深入交流,也参加过她工作室的一些活动,对“
绘本,也叫图画书,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和儿童阅读推广的逐渐深入,不少学校都掀起了“绘本热”。一、二年级是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以绘本为依托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并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表达,可轻松愉悦地完成语言学习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一、仿写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特征,一般存在于各种态度、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习得中
【探究目标】  看懂多幅图,给每幅图写一两句话。  【支架策略】  “整体——局部”看图方法。  【评价要素】  看懂图意、观察仔细、发挥想象、故事完整。  【教学过程】  一、赛前热身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看图讲故事比赛,先跟老师一起来热热身吧。  生:什么叫“热身”?  师:所谓“热身”就是在运动之前先活动活动筋骨,也就是为正式运动所做的准备活动。请大家看图猜成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近日,我观摩了一节四年级语文阅读课《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讲述了“守株待兔”这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授课教师以一般阅读教学固有的模式去组织教学,给人以“守株”之感。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1.剖题。解析“株”字,即“树桩”。解读“守株待兔”的字面意思。  2.检测“乐滋滋”“蹿出来”等字词认读情况。  3.朗读课文并评价。  4.循着“起因—经过—结果”的文脉理解并概括故
我校“绘本读写微课程”是以优秀的图画书为凭借,对低段学生进行阅读、讲述、写作于一体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它是学生对绘本故事阅读的一种理解和回应,更是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创意表达的平台,有效地提高了低段学生阅读、写话的兴趣与能力。本文将以绘本故事《小黑鱼》为例,谈谈如何运用绘本读写微课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核心能力。  绘本创意读写课堂强调从儿童自身的经验和兴趣出发,个性化地拥抱文本,实现有效的听、说、读
一、通读:把握行文格局  师:同学们,拿起课文纸,跟老师一起读课文《天籁》。(出示《天籁》全文)  第5课 天籁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
一、读好课文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讲的  是哪一课吗?我先把人物的名字写出来。(板书:严监生)  (生齐读)  生:严监生。  师:知道这篇课文的名字  了吗?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大家齐读课题。(课件出示)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它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家吴敬梓的作品,所以很多用语与我们现在的用语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结合注释,来把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嘻、龇”等6个生字,会写“淙、龇”等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歌声”里所包含的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歌声”里所包含的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永远的歌声》。通过上节课
鲁迅与他的文章,大多数人多少是会觉得有一丝生分的。这份“生”来自鲁迅的文字,如果单从语言外部形式上浮光掠影,作为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文字文白夹杂,加上本身所带有的绍兴本土地域特点的语言,使得今天课堂上的儿童读起他的文章来,会有些距离与生疏;从内容思想上仔细揣摩,除了少数回忆性的文字,比如关于少年闰土,关于三味书屋、百草园等,绝大部分散文、小说、杂文总是与当时的时局有密切联系,往往都寄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