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Huang(1996)指出,如以“每A都B”为抽象形式代表分配性全称量化的基本性质,那就是一个双变量的搭档关系(数理逻辑称之为函数关系):“每一个x有一个相匹配的y”.“每A都B”显示在汉语中全称量化的两个论元A与B各有一个标志;二元双标还见于“如果A就B”等复句句式.Huang(2021a)将“每A都B”分析为主题-述题句,与复句关系更为密切.本文从二元双标的角度探讨“每A都B”和汉语复句(邢福义,2001)的共性与特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uang(1996)指出,如以“每A都B”为抽象形式代表分配性全称量化的基本性质,那就是一个双变量的搭档关系(数理逻辑称之为函数关系):“每一个x有一个相匹配的y”.“每A都B”显示在汉语中全称量化的两个论元A与B各有一个标志;二元双标还见于“如果A就B”等复句句式.Huang(2021a)将“每A都B”分析为主题-述题句,与复句关系更为密切.本文从二元双标的角度探讨“每A都B”和汉语复句(邢福义,2001)的共性与特性.
其他文献
翻译家杨绛的一生表现出坚韧不拔、不慕荣利、温良宽容、睿智豁达的人格气质.从译者人格的视角观照杨绛的当译之本选择、翻译与创作的互文、对待译事的态度,认为杨绛是一位典型的本色译者,本文以其独具特色的译笔,擦亮了译者本色的名片.
把“金”的政权放到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可以通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史实,去探究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小中国”到“大中国”转变的推动作用.金朝官制改革适应了汉地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国家职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顺应了历史潮流,极大地恢复了生产力.金朝把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把尊孔崇儒作为基本国策,并且有效地把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底端,实现了汉族与女真族之间文化认同.金世宗继续了前代的改革,励精图治,开创了金代治世的局面.学习这块内容,需在关注中国文明纵向发展时序的“经”的同
法律翻译日益成为涉外法律事务不可或缺的一环,关涉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实现,以及裁判结果的执行等诸多问题.多数法域往往自成体系,本身须借以推理与解释等规范工具理解、适用,这对不同法律世界规范的沟通似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不可抗力”与force majeure貌似等值关系的实例考察可以发现,法律术语的翻译往往只注重事实上的对等,未披露甚至偏离了规范上的含义.法律翻译实践中,译者须具备筛选、辨别法律源语规范含义的能力,构建受听众反复检验的法律语场,以实现不同法律世界的通约,推动中国法与外国法的有效互动.
高阶思维在学习科学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指向高阶思维的问题设计,对于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向高阶思维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一般具有价值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征,其问题类型主要有因果解释类、史料论证类、判断评价类、神入理解类等.
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支拓荒队,一点一滴的成就都弥足珍贵.事实上,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取得的成就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西亚和埃及,也就是他们本地区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古代希腊、罗马历史的发展,对古代的印度、甚至我们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滔滔大河.
本研究提出语言服务竞争力概念,构建语言服务竞争力理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显示,语言服务产业环境竞争力、语言服务行业竞争力、语言服务基础设施竞争力、语言服务技术竞争力、语言服务企业竞争力、语言服务人才竞争力6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均达到了信度和效度要求.为了进一步检验和应用该指标体系,本研究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案例,对三个区域的语言服务竞争力进行试评价,以期对指标体系进一步改进,为评价提供依据和方法,对国内语言服务研究和语言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参考和
[1]有些人其实是宿命论者.在他们看来,凡事皆命中注定,不管世人情愿与否,要发生的事都终将发生.他们把人视为一种机械,视为某种超强力量的玩物.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有一门与生命相关的学问?我们在时间的大海上能否掌握航向?是不是注定要随波逐流?答案非常清楚.人之为人,乃自己命运的主宰,如若不然,酿灾铸错皆咎由自取.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或向胜利进军,或朝坟墓行进.德国作家里希特就曾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这是我们与上帝相连的精神力量使然,无论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意愿
党政文献及其英译文中名词化表达丰富多样,作为语法隐喻资源的名词化具有重新识解经验的概念功能,因此翻译过程中名词化的变换与取舍改变了源语语篇的意义建构方式.本文基于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构建名词化翻译转移的基本模式,并探讨其在党政文献翻译中的策略应用,研究发现对翻译教学与实践以及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现代的大学制起源于中世纪欧洲,从11-12世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立校算起,迄今已有近900年历史.中世纪大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既是欧洲经济复苏、城市兴起后,世俗国家和教会对高等教育各类专门人才需求的产物,也是市民阶级力量崛起、世俗文化教育兴旺的表现,从而为随后延续数百年之久的西方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作了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中国翻译》2021年第5期讨论“如何让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时,我们谈到了学界前辈对译者提出的一个要求,即“译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去不远”(梁启超,1984:130).关于这个要求,余光中先生说得更为明确:\"成就一位称职的译者,该有三个条件.首先当然是对于\'施语\'(source language)的体贴入微,还包括了解施语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同样必要的,是对\'受语\'(target language)的运用自如,还得包括各种文体的掌握.这第一个条件近于学者,而第二个条件便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