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但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一直不容乐观,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一句话,高耗低能。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跟上改革的步伐,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那么应如何进行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举
文言文可分为 “文”和“言”;文,是指文言文作为一般文学作品的特点;言,是指语言,专指文言。换言之,文言文教学就是古代的文学、语言的教学。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就需要看教师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矛盾。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经犀利地批评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有言无文。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唯“言”独尊,着眼于高考应试的教师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对“文”则是轻描淡写,轻轻带过。特别是一些教师信奉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情感的感悟,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总是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地串讲,也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文”“言”两者应同等重要,在教学时不能只重一面,而要二者兼顾。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当下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例如教学李密《陈情表》,历来教师都是从“情”的角度来解读,但却忽略了它作为“表”的魅力,即李密是怎么样洞察对方心理,巧言说辩,以达到目的的。因此,教师若能另辟蹊径,从“谈判心理学”角度来引领学生解读作品,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实践证明,当学生因“文”趣而阅读文本时,就会主动破除“言”之障碍,解除“言”碍的过程,“文”“言”相生相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汲取作品文化内涵,使之内化为自己积淀的过程。
二、文言文教学应激发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于漪老师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下功夫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教学中事半功倍的举措。学生热爱语文,教学便成功了一半。”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要借助课内文言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认识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而不是古奥难懂,陈旧无味。经过笔者的研究,下列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引入作家趣事
这有助于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如学习《滕王阁序》时,介绍其写作起因、关于《滕王阁诗》一字千金的故事。再如讲《鸿门宴》,先从刘邦的一些轶事讲起,然后再讲一些项羽征战沙场的故事。把课文中的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印象中树立起来,让学生对人物感兴趣进而渴望知道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具体故事。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技术,使文言文的情境具体化、文言文的意境形象化,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術感染,从而深刻地领会、消化文言文。例如:教《鸿门宴》这一课时,先播放《霸王别姬》的音乐,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来到战火硝烟的古战场,感受当时的悲壮之美,激起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学习《短歌行》时,教师可以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剧情,在直观形象的剧情中,让学生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让学生体味曹操惜才爱才的渴慕之情、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三、文言文教学应注重诵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但是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析轻朗读、重翻译轻感悟的本末倒置现象。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学习文言文,就应该反复诵读。“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明确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意。带着对文意的理解,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和古人对话,在反复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深厚的文学底蕴。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教师首先要范读,范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模仿。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优秀的朗读录音,或课前先指导一名诵读水平高的学生准备诵读。也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一些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文章,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寡人之于国也》、《鸿门宴》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读,如《谏太宗十思疏》。有时亦可采取朗读比赛,既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比赛中检验自己的朗读水平,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笔者在教完《兰亭集序》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得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必须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勇于改革,从而更好地教给学生汲取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的能力,同时也将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深知要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何其之难,也明白“蓦然回首”时也未必能见“伊人”,但是我们仍然愿意“众里寻它千百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举
文言文可分为 “文”和“言”;文,是指文言文作为一般文学作品的特点;言,是指语言,专指文言。换言之,文言文教学就是古代的文学、语言的教学。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就需要看教师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矛盾。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经犀利地批评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有言无文。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唯“言”独尊,着眼于高考应试的教师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对“文”则是轻描淡写,轻轻带过。特别是一些教师信奉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情感的感悟,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总是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地串讲,也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文”“言”两者应同等重要,在教学时不能只重一面,而要二者兼顾。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当下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例如教学李密《陈情表》,历来教师都是从“情”的角度来解读,但却忽略了它作为“表”的魅力,即李密是怎么样洞察对方心理,巧言说辩,以达到目的的。因此,教师若能另辟蹊径,从“谈判心理学”角度来引领学生解读作品,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实践证明,当学生因“文”趣而阅读文本时,就会主动破除“言”之障碍,解除“言”碍的过程,“文”“言”相生相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汲取作品文化内涵,使之内化为自己积淀的过程。
二、文言文教学应激发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于漪老师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下功夫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教学中事半功倍的举措。学生热爱语文,教学便成功了一半。”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要借助课内文言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认识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而不是古奥难懂,陈旧无味。经过笔者的研究,下列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引入作家趣事
这有助于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如学习《滕王阁序》时,介绍其写作起因、关于《滕王阁诗》一字千金的故事。再如讲《鸿门宴》,先从刘邦的一些轶事讲起,然后再讲一些项羽征战沙场的故事。把课文中的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印象中树立起来,让学生对人物感兴趣进而渴望知道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具体故事。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技术,使文言文的情境具体化、文言文的意境形象化,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術感染,从而深刻地领会、消化文言文。例如:教《鸿门宴》这一课时,先播放《霸王别姬》的音乐,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来到战火硝烟的古战场,感受当时的悲壮之美,激起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学习《短歌行》时,教师可以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剧情,在直观形象的剧情中,让学生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让学生体味曹操惜才爱才的渴慕之情、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三、文言文教学应注重诵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但是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析轻朗读、重翻译轻感悟的本末倒置现象。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学习文言文,就应该反复诵读。“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明确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意。带着对文意的理解,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和古人对话,在反复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深厚的文学底蕴。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教师首先要范读,范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模仿。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优秀的朗读录音,或课前先指导一名诵读水平高的学生准备诵读。也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一些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文章,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寡人之于国也》、《鸿门宴》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读,如《谏太宗十思疏》。有时亦可采取朗读比赛,既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比赛中检验自己的朗读水平,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笔者在教完《兰亭集序》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得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必须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勇于改革,从而更好地教给学生汲取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的能力,同时也将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深知要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何其之难,也明白“蓦然回首”时也未必能见“伊人”,但是我们仍然愿意“众里寻它千百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