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风帆船映祠出“大航海时代”的大国兴衰,无畏舰的实力界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霸权,那么,航空母舰自诞生2B起就被看作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强国的标志性装备。目前,世赛上仅有美国、法国、英国和俄罗斯具备设计并制造大中型航母的能力,不过,这一长期由西方主导的“航母俱乐部”即将迎来一位来自东方的新成员。
与中国结缘获得重生
在大连造船厂里,中国海军首艘航母——“瓦良格”号的改造已进入尾声,其涂装换成了中国海军的“标准色”——淡灰蓝色。“瓦良格”号长约302米,宽近70.5米,满载排水量约为6.7万吨,舰载战斗机、反潜直升机和预警直升机的总数量应该不会超过50架。
说起“瓦良格”号,它与中国的结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领导人和海军将领逐渐意识到航母的重要作用。随后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中型航母——“1143.5项目舰”,具体由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负责建造。直到苏联解体,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只完成了首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建造工作,该舰随后归于俄罗斯海军麾下。而二号舰“瓦良格”号只完成了约68%的建造工程,未能安装武器和指挥控制系统,只能算是一艘空壳航母。
但当时俄罗斯海军无力支付续建费用,而乌克兰本国海军又不需要航母,因此“瓦良格”号只能孤独地等在船台,任凭风吹雨打。1999年,乌克兰政府与澳门一家公司达成协议,以2000万美元将其转让。几经波折后,“瓦良格”号最终于2002年抵达陌生的中国港口城市大连,从此,“瓦良格”号获得了新生。
作战能力难敌美欧诸强
近两年,“瓦良格”号就像娱乐圈里的一名新星,一直是西方媒体眼中的“绯闻主角”,从-舰载设备到下水时间,都被“八卦”了众多版本。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瓦良格”号更是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和媒体用来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一项证据。有西方媒体就曾猜测,中国首艘舰母即将投入使用,并强调航母服役将成为“中国军队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转折点”。而我国军事专家指出,即使中国部署“瓦良格”号,也不意味着中国具备了威胁他国的战力,“瓦良格”号仅仅是中国向西方航母强国学习而缴纳的“第一笔学费”。
与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以及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大型平直甲板的设计不同,“瓦良格”号仍保留着采用一定仰角的滑越式甲板。未来还可能装备我国自行研发的舰载教练机和歼-11BH舰载机,以及购自俄罗斯的卡-31预警直升机。装备“瓦朗格”号虽然可大幅度提升海军作战能力,但与欧美海军装备的核动力航母相比,中型常规动力航母仍有不小的差距。
核动力航母可多年不用补充燃料,能长时间在海上作战;而常规动力中型航母需要时常补充油料,续航时间较短。在舰载机出勤频率和舰载机载弹量方面,采用滑越甲板的“瓦良格”号也弱于装备弹射器的欧美大型航母。因此,即使我国海军装备改造一新的“瓦良格”号,也只是解决了中国无航母的问题,短时间内还无法达到“航母强国”的水平,更不会威胁他国。
中国走向“深蓝”需要航母随行
中国发展航母不与别国较劲竞赛,更不是为了威胁谁,而是立足本国的战略需求和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目前,中国海军航空兵已装备有多型国产轰炸机组战斗机,并拥有了自行研发的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机,海上作战范围正逐步扩大。不过,与岸基战机相比,航母的优势更为明显。陆基战斗机、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和攻击范围是固定的;而航母是一个移动平台,攻防面积大得多。此外,中国海军已装备有着“中华神盾”美誉的新式驱逐舰、新式隐形护卫舰和大型登陆舰,如果航母能及时加盟,在舰载机的掩护下,未来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必将大幅提升。
航母由改装起步
军事专家认为,可以预见,航母舰载机飞行员训练、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调试、航母战斗群作战模式构建,都将成为“瓦良格”号改装完成并服役后的主要任务。这必将成为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瓦良格”号的整个改装过程能培训和锻炼一批中国未来国产航空母舰的工程技术人员,也能实现航母特种钢材、超大型军用锅炉、涡轮机、蒸汽机车设备、着陆拦阻装置等航母工程技术的积累。这些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纵观世界海洋强国发展史,美英两国的航母皆由改装起步。1912年底,英国海军部下令将老式“竞技神”号轻巡洋舰改建成一艘专门搭载海军飞机的母舰,飞行甲板建在船头,停机甲板建在船尾。改装完毕的“竞技神”号进行了大量飞行试验,为英国航母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20年,美国海军大型运煤船“朱庇特”号驶入诺福克海军造船厂,进行了为期2年的改装,最终成为美国海军第—艘航空母舰“兰利”号。
因此,中国的航母之路由改装“瓦良格”号起步,并非不可取。通过大规模改装,“瓦良格”号将成为中国海军不断测试舰上装置、电子系统、武器装备和舰载机的大型试验平台。而对于航空母舰这一超大型武器综合体,不断调试和试验尤为重要。比如,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就曾出现过设计与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其航母搭载的预警机在甲板起降时无法顺利转弯,最终“戴高乐”号不得不返厂增加了4米长的飞行甲板。
那么,6万吨左右、采用滑跃式甲板、常规动力的“瓦良格”号,是否会成为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的“目标舰”模型?答案恐怕还要等到“瓦良格”号服役检验后才能最终确定。观察人士认为,在舰载机、航母指挥体系、航母配套战斗群、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海军才刚刚起步。要真正形成航母战斗力,具备近远海综合攻防能力,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中国航母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如果“瓦良格”号服役,它的未来也将面临诸多考验。
阅读延伸:
英勇的救灾神兵——航母
事实上,航母绝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机器。在全球各类灾害中,航空母舰的身影也频繁闪现,其根本原因在于,航母本身具有普通舰队难以比拟的优势。航空母舰的救灾优势,简单说就是功能多、效率高。
首先,航母上拥有种类众多的舰载机,可以发挥综合作用。例如海啸造成的灾区,通常情况下交通设施全毁,几乎成为孤岛,如果没有适合军舰靠岸登陆的条件,就只能指望航母快速接近灾区。而航母上的直升机可快速到达,空投物资。除基础设施全毁,灾区还有另一个大问题,即通讯中断。航母具有强大的通讯能力,且舰载的预警机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承担起紧急通讯的职能。同时航母还可以提供电力,为灾区解决电力难题。
等同于一座“移动的空军基地”的航母,不但自身可以携带大量食品、药品等物资,为灾区需要提供保障。航母上还设有医院,并有足够的避难空间,可以承载足够的救援人员和灾民。在灾区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死伤者众多的特殊情况下,重伤员可以直接到航母上接受紧急医疗救治。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后,美国第一个表示愿意提供救援,除驻日美军原有的航空母舰“乔治·华盛顿”号外,另一艘航母“罗纳德·里根”号也迅速开往日本海域协助救灾。此前,美国多次派航母编队帮助他国应对自然灾害。2010年1月12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地震后的第3天,美军“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就抵达了太子港附近海域,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为救灾直升机服务。更早的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美国紧急调遣正在中国香港休整的“亚伯拉罕·林肯”号核动力航母编队前往印尼亚齐省沿海救灾。载着救援物资的17架美军直升机,“林肯”号航母上直飞印尼灾区,精锐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紧急奔赴斯里兰卡灾区,被隔绝的重灾区得到了食品、药品等紧急物资。
除了抢眼的美军航母,其他国家的航母也在和平时期发挥着人道主义力量。
与中国结缘获得重生
在大连造船厂里,中国海军首艘航母——“瓦良格”号的改造已进入尾声,其涂装换成了中国海军的“标准色”——淡灰蓝色。“瓦良格”号长约302米,宽近70.5米,满载排水量约为6.7万吨,舰载战斗机、反潜直升机和预警直升机的总数量应该不会超过50架。
说起“瓦良格”号,它与中国的结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领导人和海军将领逐渐意识到航母的重要作用。随后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中型航母——“1143.5项目舰”,具体由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负责建造。直到苏联解体,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只完成了首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建造工作,该舰随后归于俄罗斯海军麾下。而二号舰“瓦良格”号只完成了约68%的建造工程,未能安装武器和指挥控制系统,只能算是一艘空壳航母。
但当时俄罗斯海军无力支付续建费用,而乌克兰本国海军又不需要航母,因此“瓦良格”号只能孤独地等在船台,任凭风吹雨打。1999年,乌克兰政府与澳门一家公司达成协议,以2000万美元将其转让。几经波折后,“瓦良格”号最终于2002年抵达陌生的中国港口城市大连,从此,“瓦良格”号获得了新生。
作战能力难敌美欧诸强
近两年,“瓦良格”号就像娱乐圈里的一名新星,一直是西方媒体眼中的“绯闻主角”,从-舰载设备到下水时间,都被“八卦”了众多版本。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瓦良格”号更是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和媒体用来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一项证据。有西方媒体就曾猜测,中国首艘舰母即将投入使用,并强调航母服役将成为“中国军队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转折点”。而我国军事专家指出,即使中国部署“瓦良格”号,也不意味着中国具备了威胁他国的战力,“瓦良格”号仅仅是中国向西方航母强国学习而缴纳的“第一笔学费”。
与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以及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大型平直甲板的设计不同,“瓦良格”号仍保留着采用一定仰角的滑越式甲板。未来还可能装备我国自行研发的舰载教练机和歼-11BH舰载机,以及购自俄罗斯的卡-31预警直升机。装备“瓦朗格”号虽然可大幅度提升海军作战能力,但与欧美海军装备的核动力航母相比,中型常规动力航母仍有不小的差距。
核动力航母可多年不用补充燃料,能长时间在海上作战;而常规动力中型航母需要时常补充油料,续航时间较短。在舰载机出勤频率和舰载机载弹量方面,采用滑越甲板的“瓦良格”号也弱于装备弹射器的欧美大型航母。因此,即使我国海军装备改造一新的“瓦良格”号,也只是解决了中国无航母的问题,短时间内还无法达到“航母强国”的水平,更不会威胁他国。
中国走向“深蓝”需要航母随行
中国发展航母不与别国较劲竞赛,更不是为了威胁谁,而是立足本国的战略需求和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目前,中国海军航空兵已装备有多型国产轰炸机组战斗机,并拥有了自行研发的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机,海上作战范围正逐步扩大。不过,与岸基战机相比,航母的优势更为明显。陆基战斗机、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和攻击范围是固定的;而航母是一个移动平台,攻防面积大得多。此外,中国海军已装备有着“中华神盾”美誉的新式驱逐舰、新式隐形护卫舰和大型登陆舰,如果航母能及时加盟,在舰载机的掩护下,未来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必将大幅提升。
航母由改装起步
军事专家认为,可以预见,航母舰载机飞行员训练、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调试、航母战斗群作战模式构建,都将成为“瓦良格”号改装完成并服役后的主要任务。这必将成为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瓦良格”号的整个改装过程能培训和锻炼一批中国未来国产航空母舰的工程技术人员,也能实现航母特种钢材、超大型军用锅炉、涡轮机、蒸汽机车设备、着陆拦阻装置等航母工程技术的积累。这些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纵观世界海洋强国发展史,美英两国的航母皆由改装起步。1912年底,英国海军部下令将老式“竞技神”号轻巡洋舰改建成一艘专门搭载海军飞机的母舰,飞行甲板建在船头,停机甲板建在船尾。改装完毕的“竞技神”号进行了大量飞行试验,为英国航母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20年,美国海军大型运煤船“朱庇特”号驶入诺福克海军造船厂,进行了为期2年的改装,最终成为美国海军第—艘航空母舰“兰利”号。
因此,中国的航母之路由改装“瓦良格”号起步,并非不可取。通过大规模改装,“瓦良格”号将成为中国海军不断测试舰上装置、电子系统、武器装备和舰载机的大型试验平台。而对于航空母舰这一超大型武器综合体,不断调试和试验尤为重要。比如,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就曾出现过设计与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其航母搭载的预警机在甲板起降时无法顺利转弯,最终“戴高乐”号不得不返厂增加了4米长的飞行甲板。
那么,6万吨左右、采用滑跃式甲板、常规动力的“瓦良格”号,是否会成为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的“目标舰”模型?答案恐怕还要等到“瓦良格”号服役检验后才能最终确定。观察人士认为,在舰载机、航母指挥体系、航母配套战斗群、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海军才刚刚起步。要真正形成航母战斗力,具备近远海综合攻防能力,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中国航母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如果“瓦良格”号服役,它的未来也将面临诸多考验。
阅读延伸:
英勇的救灾神兵——航母
事实上,航母绝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机器。在全球各类灾害中,航空母舰的身影也频繁闪现,其根本原因在于,航母本身具有普通舰队难以比拟的优势。航空母舰的救灾优势,简单说就是功能多、效率高。
首先,航母上拥有种类众多的舰载机,可以发挥综合作用。例如海啸造成的灾区,通常情况下交通设施全毁,几乎成为孤岛,如果没有适合军舰靠岸登陆的条件,就只能指望航母快速接近灾区。而航母上的直升机可快速到达,空投物资。除基础设施全毁,灾区还有另一个大问题,即通讯中断。航母具有强大的通讯能力,且舰载的预警机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承担起紧急通讯的职能。同时航母还可以提供电力,为灾区解决电力难题。
等同于一座“移动的空军基地”的航母,不但自身可以携带大量食品、药品等物资,为灾区需要提供保障。航母上还设有医院,并有足够的避难空间,可以承载足够的救援人员和灾民。在灾区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死伤者众多的特殊情况下,重伤员可以直接到航母上接受紧急医疗救治。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后,美国第一个表示愿意提供救援,除驻日美军原有的航空母舰“乔治·华盛顿”号外,另一艘航母“罗纳德·里根”号也迅速开往日本海域协助救灾。此前,美国多次派航母编队帮助他国应对自然灾害。2010年1月12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地震后的第3天,美军“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就抵达了太子港附近海域,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为救灾直升机服务。更早的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美国紧急调遣正在中国香港休整的“亚伯拉罕·林肯”号核动力航母编队前往印尼亚齐省沿海救灾。载着救援物资的17架美军直升机,“林肯”号航母上直飞印尼灾区,精锐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紧急奔赴斯里兰卡灾区,被隔绝的重灾区得到了食品、药品等紧急物资。
除了抢眼的美军航母,其他国家的航母也在和平时期发挥着人道主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