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内容 途径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美术教育作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并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领先的作用。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2—19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二、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 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構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审美情趣的培养
  国外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的美和丑。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编入这些课题内容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培养和增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为目的哲理教育,有助于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释面对的各种社会现象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而能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以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实际出发 思想转化 开拓创新 哲理教育    当今在校的中学生,他们通过报纸、电视、因特网等各种媒体,获得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上一代同期人。这对其认知、辨解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来说,在开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做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做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可是当前作业本身的“魅力”还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应付地”做作业。随看年级的升高、作业量的加大,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逆反、恐俱心理也不断增多。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把作业的功能偏重于“知识的巩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人们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日益注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由过去的漠视到今天的重视,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大进步。“没有任何一种身体的痛苦能超过心理的极度痛苦。”这是一家心理卫生咨询中心墙上的条幅。现在的医院已由过去仅仅治疗身体疾病,拓展到同时治疗心理疾患;各种心理咨询、心理专科门诊也随之应需而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很多疾病的形成都与心理的不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世纪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一专多能 促进者 引导者 创新教育    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备有一桶水。这是将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与自己应有的知识的一个通俗比喻。那么在一个崭新的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教师又应具有怎样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适应未来高科技时代呢?1989年11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澳大利亚未
摘 要:许多数学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变式教学在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等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变式教学的含义及作用,并介绍了变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变式教学 创新教育 实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狠抓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变式及其教学。下面本人对在变式教学中的几个原则和几种类型课的变式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变式教学的本质
摘 要: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积累素材的能力,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拓宽创新的渠道,鼓励学生学会敢想敢画、大胆探索、不断进取,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观察 积累 兴趣 创新思维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唤有创造个性的人才。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是着眼于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