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意义
1,寓思想教育于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之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音乐教学,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民族的音乐语言,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接触外国的优秀作品,陶冶情操,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活泼乐观的情绪,使身心健康发展。
2,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我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教学中应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教学中小学生自我教育策略
如何实施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笔者以为思想教育应寓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贯穿于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与欣赏以及课外活动之中,借助音乐艺术形象进行小学生所能接受的自我教育。
1,在歌曲的演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旋律优美,演唱形式丰富多样,并且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如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可先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壮观场面,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内容应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展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習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教学《祖国颂》时,可将《我的祖国》《祖国、祖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作品补充进来。教学《金色的秋天》时,围绕主题,选择《好收成》《好日子》等歌曲来表现金秋人们的喜悦心情。教学《亚洲之声》时,可让学生搜集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品并了解其地理、人文等知识,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渗透式教学既可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能让其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其感受、体验、欣赏、评价音乐的能力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聆听及辅助手段来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教育形式。教师应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培养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其感受、体验、欣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
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教师可先简析作品的标题及每段的大致内容,再引导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后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在欣赏过程中学生把音乐、文学、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抒发内心情感。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一首首动人的音乐作品会长时间地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并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欣赏层次不断提高。
4,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途径多种多样。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些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寓自我教育内涵于艺术和实践活动之中,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强化德育熏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受到良好的自我教育。
1,寓思想教育于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之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音乐教学,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民族的音乐语言,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接触外国的优秀作品,陶冶情操,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活泼乐观的情绪,使身心健康发展。
2,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我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教学中应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教学中小学生自我教育策略
如何实施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笔者以为思想教育应寓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贯穿于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与欣赏以及课外活动之中,借助音乐艺术形象进行小学生所能接受的自我教育。
1,在歌曲的演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旋律优美,演唱形式丰富多样,并且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如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可先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壮观场面,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内容应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展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習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教学《祖国颂》时,可将《我的祖国》《祖国、祖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作品补充进来。教学《金色的秋天》时,围绕主题,选择《好收成》《好日子》等歌曲来表现金秋人们的喜悦心情。教学《亚洲之声》时,可让学生搜集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品并了解其地理、人文等知识,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渗透式教学既可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能让其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其感受、体验、欣赏、评价音乐的能力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聆听及辅助手段来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教育形式。教师应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培养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其感受、体验、欣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
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教师可先简析作品的标题及每段的大致内容,再引导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后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在欣赏过程中学生把音乐、文学、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抒发内心情感。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一首首动人的音乐作品会长时间地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并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欣赏层次不断提高。
4,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途径多种多样。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些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寓自我教育内涵于艺术和实践活动之中,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强化德育熏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受到良好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