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主体困境突围的生命之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的复义性在于经验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显现则有理性法则的考虑和情感确认的追溯两个维度。《大风》在一个复合的主体多元化的叙述空间,展开了传统与现代、智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的博弈和调试。李凤群的“坚硬的叙事内核”恰恰是一种缺失的历史经验之下的主体困境以及隐藏的创伤性生命体验,同时发掘出历史书写和新世纪经验耦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大风》 生存之道 主体困境 抒情品格
  “江心洲”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地理命名,它的自我的环闭性地理特征容易造成一个陌生化了的乡土空间的形成,表现在江心洲和外来者的抵牾以及整个江心洲作为“漂浮”状态而呈现出来的扎根不深、人员外流的现象。在李凤群的作品中,江心洲既不像苏童的“香椿树街”充溢着传统和民间的深厚底蕴,又和张炜的芦青河畔洼狸镇、莫言的东北高密乡、李佩甫的平原等区别开;相比于前者,它很难在一个清晰的脉络上勾连起具备较为宏阔的时空谱系的乡土叙述展开场域。江心洲,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失却故土、寻找故土、追悼故土的当代人的精神隐喻。在20世纪的风云变化历程之中,故土作为对象化的叙述资源先后在中国内地乡土小说和台湾的“省籍”乡土叙事中得到不同主题的招魂式讲述,失却故土的隐痛到寻找故土的执念再到追悼故土的惶然,从鲁迅、王鲁彦、沈从文、汪曾祺到台静农、林海音、朱天心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从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一次序列的精神溯源。
  一、“父亲”和归乡:作为隐喻的主体困境
  当代史是一个尚未充分历史化的发展进程,历史经验的叙述或者某种历史品格的再书写,是当代文学追求经典性的有效策略。20世纪30年代的茅盾、巴金,40年代的李人,“红色经典”以及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竞写潮”等,都在追求史诗性的经典品质上展开现代史的恢弘叙事。历史叙事首先需要面对的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时空跨度,仅从叙事背景来看,李凤群的《大风》也同样参与到了大部分的20世纪历史的叙述行列之中来。但是,笔者认为,《大风》的历史品格的书写是一种缺失的或者说不在场的历史经验的叙事,一方面它区别于具有历史在场性的传统史诗性叙事;另一方面,李凤群的叙事方式搭建了一个具有自足性的艺术想象空间。
  “《大风》正是一部试图从历史受创者被严重扭曲的主体精神状态入手,以一种精神症候的表达方式谛视表现中国当代曲折历史的优秀长篇小说。”{1}王春林先生认为,李凤群的写作旨归并不在于历史经验的再度书写,而把写作意旨集中在了时代背景之下的血脉和精神贯通的四代人的生存叙事,在此基础上把敏锐的写作触角指向了家族几代人的精神症候上。确实如此,张长工的“谎言”、张广深的寡言与“一根筋”的蛮干、张文亮的不知所往的寻祖和精神抑郁、张子豪的迷惘以及梅子杰的决绝,都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地反映了四代人身上或多或少所折射出来的“精神症候”。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识别出“精神症候”表达之下人性的深层次内蕴。笔者认为,李凤群对“精神病症”的艺术性想象空间之中,重叙了底层发声的生命意志和主体困境突围的可能性、艰难性,发掘可能被“精神症候”有所遮蔽的主体精神以及创伤性生命体验具有更为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大风》的叙事丰富性与李凤群的作家主体性介入具有某种关联。“父亲”是《大风》中首先面对的叙述对象,对“父亲”的主体指认以及角色转换之后的消解是李凤群尝试阐述的逻辑理路;同时,伴随着精神的漂泊,“归乡”的文学母题也在李凤群的笔下呈现出某种新的特质。
  第一代的张长工处在不断交替的时代变故之中,他携家眷的出走故土是一切不可知的集中点,而他所秉持的生存之道恰恰激发了对这未知的极大控诉。姑且不论及历史创伤性的书写,张长工是一个时代背景之中强大生存欲望的另一种投射。在他的身上,背负的上游的沉疴被其不断地吞咽,他所能寄托的则是血脉的下游延续,于是他寻觅到江心洲、悉心呵护张文亮、护佑梅子杰、寄希望于子孫的丁财两旺。在这个意义上,张长工形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道德“无后为大”“福荫子孙”的当代阐述。张长工一旦步入晚年,他完结了一生的漂泊无定,从此也不再离开江心洲;跟随父亲从逃亡岁月中活下来的张广深也成为祖父辈,他对家族前历史的经验不比张长工清晰和确切,对精神性的内在归宿感有近乎迫切的追求,但是他始终无法从根本上给予后代族谱意义上的家族精神的信念。于是,在一个更为模棱两可的口述史(张长工晚年口齿不再清晰,同时也有真实与虚构话语含混的分裂)之中成长起来的第三代张文亮担负起了寻找故土“颖上村”的使命,当然可以揣测得到,张广深在闯荡多年之中也势必尝试寻觅故土而无果。张文亮的寻根问祖则更像是一次精神溯源,它失却了考证式的寻找根基,除了祖父的含混的口述,没有可供鉴认的追踪材料。因而,张文亮的寻觅故土只能面对更大的空虚和怅惘。而李凤群同时看到历史经验苍白的反面,那就是对当下的绝对的信奉主义,历史的无根可溯必然让张文亮从茫然无措之中逃遁,并把承传于祖父的生存之道奉为圭臬。相对于张广深,从表面上来看,张文亮也许是个更为成功的商人,但是他同时必须要面对较之父亲的时代更为复杂的社会和市场竞争压力。李凤群无法压抑住笔墨对张文亮负重人生的悲剧呈现,他的抑郁可能来自精神的无根性、来自家庭的压力(对张广深的担忧、对孟梅和张子豪母子的责任)、来自早年恋爱的忏悔等,但是更为实质性的是来自于对生存之道的现实创伤。在市场经济和物质主义不断深化的时代里,张文亮在进入这一行业时就注定了要承受社会的阴暗面,而他的喘息即使隐藏得再深,也无法从李凤群敏锐的洞察和感触之中逃过——张子豪的一次跟踪和偷窥,是李凤群极为沉痛和坚硬的运笔。在这里,李凤群揭穿了张文亮的父亲的高大形象,父亲成为了为人使唤的角色,生存之道在此回应了张长工的求生之道。
  在这个意义上,不妨做这般揣度,张文亮似乎就是李凤群想象的同时代(20世纪“70”或“60”一代)的代言人,他所面对的历史苍白感,也是这一代人的精神无归宿的写真,而他们手握的生存哲学还未及穿越阴暗的壁障就已经被现实所抽空。可以说,李凤群在“70后”作家中保持了较高的自省意识和历史反思深度的批判性,并从自我的经验之中开掘出了独特的抒情式表达风格。
其他文献
德国陆军即将启动第二代未来士兵系统组件(1dZV2)的研制和生产工作。目前已收到了来自德国莱茵金属防务电子公司、萨吉姆公司和欧洲EADS公司的竞标方案。据悉,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采用一部分V1系统,V2系统用于提供附加功能,尤其是改进系统指挥控制能力,目的是使IdZ士兵排和连具备“网络化作战能力”。莱茵金属防务电子公司的陆军指挥控制设备战场管理系统,将与北约指挥控制信息交换数据模型(C21EDM)互操
人生艰难,谁不想在宫斗剧里爽一爽呢?  然而,如果真的想用宫斗剧那一套来解读人生,代入职场,指望靠“宫斗”成为赢家,非但赢不了,还会输得很难看。  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奋斗吧。一个不需要“宫斗”的时代  宫斗剧开山之作《金枝欲孽》的结尾,宫中大乱,如妃本有机会趁乱出宫。但她选择了留在宫中。她说:“本宫也想出去看看紫禁城外是什么样,本宫不出去并不是不愿意,只是没这个本事。本宫16岁进宫,这十几年来只学会
摘 要: 香港作家西西1989年因罹患乳腺癌而接受手术,《哀悼乳房》作为她康复后创作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详细回忆并记录了其数年治疗的真实经历。为表达自己当时与愈后对于疾病、女性的深度思考,西西脱离常规,在提取原始物料时进行了一系列自觉的以具体记忆为主的正向型记忆重构,在淡化躯体创伤体验所带来的精神震荡的基础上消解读者的思维定式。作者通过积极想象、广泛联想与跨文体写作等具体行文策略不断更新读者的“
摘要:常书欣是山西人,他的lP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大多在山西城乡,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和其他一些主要人物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本地草根。小说就以他们为主人公,讲述他们在平凡的草根生活中实现人生目标甚至屡破大案要案。这些故事与山西地域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常书欣善于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融入山西城乡的风味饮食、风物特产、风土人情、乡土文化、经济特色等;每个案件都充满层层悬疑,巧设悬疑、以悬念贯穿始终成为常书
摘 要: 在中国艺术传统中,尚古、仿古已司空见惯。但是,如果只把模仿古人作为艺术发展的标准,恐怕其中另有深意。在明代,仿古已蔚然成风,而直到董其昌提出仿古理论,才使得模仿古人的方式变得更为明确,更有条理,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本文尝试从基本的学习层面、文化根源及现实境遇三方面来对董其昌仿古理论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仿古 学习手段 尊师 师法宋元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
摘 要: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一经播出,就受到史学界和媒体的关注。本文认为该剧的成功得益于编剧很好地贯穿了历史剧真实性的内涵, 遂使得该剧成为历史行业剧的典范。  关键词:《大明王朝1566》 历史剧 真实性  《大明王朝1566》十年经典回归,于2017年登陆重庆卫视黄金强档,引来各方热议和观看热潮。《大明王朝》是近些年来中国历史剧创作的高峰,它追求历史正剧的真实,很好地
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中日韩三国愈来愈多的人主动选择“无婚恋”的独居生活方式,而且这类人对“单身贵族”生活方式的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统计显示,中国2018年第一季度的结婚率比5年前骤降30%。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選择单身,你怎么看呢?  @文大玥:想单身就单身,想结婚就结婚,反正到最后都是会后悔的。  @STANTHEMAN:遇到非常契合的人结婚也未尝不可,但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完成结婚的任务而结婚,这样
你可知道,多少個无眠的夜晚,多少双毫无倦意的眼睛,多少人正在在饱受失眠的痛苦。  或悲伤,或哀怨,或凄美,或委婉,每个失眠者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的共同点是:长夜对他们来说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唯有抵抗。“怕走错一步便坠入万丈深渊,每一天都是倒计时般度过”  小影子,23 岁,本科在读生  不知从何时起,数羊已经成了我每晚固定的“运动项目”。  “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晚上十点,
摘 要:“五四”以来,女性解放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引起了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视。人们从不同视角,诠释女性生存的传统与现代之维。这一时期的文学界同样关注女性问题,他们用敏感的思维、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不同女性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筚路蓝缕的心路历程。《伤逝》《莎菲女士的日记》及《青春之歌》等作品,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女性生存空间变化的构思,来阐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记录了女性走出封闭的庭院、
摘 要:《牵风记》是九旬作家徐怀中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女主角汪可逾入伍从军却在十九岁时不幸牺牲的故事。徐怀中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表达其对人性善恶观念的反思、追问以及对人性当中的自然人性与理性人性能否达到统一境界的深度探索。  关键词:徐怀中 人物形象 《牵风记》  《牵风记》是作家徐怀中付出半个世纪的心血著成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