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8-0058-03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自从1999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新一轮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考内容的改革,要求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通过多年的实践,今年提出了一套较完整能力目标,试题的命制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要求为主线,来考查考生综合素质的强弱。
1 基础知识依然是重点考查的内容
试题依然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而展开。试题的编制贴近当前的中学教学改革实际,试题覆盖面广、结构合理。与以往相同,今年的试题的内容十分重视教材内容,不少考点是直接取之于教材。
(1)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试题的题材大多数出自课本的内容或演示实验,但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求通过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第23A、B两题,以教材内关于一些短周期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结构及实验现象等信息提供给考生。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回答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一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分析一些元素性质的实验事实等。
又如:以教材中内容作深度挖掘,以改进实验方法、实验仪器,来设置新试题。第26B题,以乙醇氧化成乙醛的演示实验为题材,对装置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甲、乙两个水浴与使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尾气,同时对设问进行了变换和迁移。要求分析比较两个水浴的不同作用、集气瓶内收集到的气体、通过收集到的液体显酸性,及除去该酸性物质所采用的正确实验方法。
(2)对薄弱知识点的诊断和考查
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不能简单复制,这是上海化学卷的特点。在命题时特别关注往年试题中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的试题,分析以往考生存在的知识和能力上缺陷,抽取其中的思想方法,再次命制新的试题,以期扭转盲目“反复演练”,而重点知识并不落实的倾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第14题强弱电解质的性质、第17题关于物质的稳定性与物质所含能量的关系、第18题关于一些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和特殊性、第27题,为测定混合肥料K2SO4、(NH4)2SO4中钾的含量所选用的正确操作步骤等。
(3)着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
高考属于常模参照考试,命题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为依据;试题的难度设计是为了区分考生之间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差异,所得到的分数代表了考生在整个群体中的位置。由于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试题必须设置部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来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深度。如:第22题,通过计算能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B,然后需要分析当碳没有完全作用时可能出现的情况;第27题(4),回答滤液通过结晶出晶体后,过滤,所得溶液的成分;第28题判断出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可发生碱性水解的物质有几种等。
2 以能力目标为主线来设计试题
今年《考试手册》中提出的化学学科能力测量包括: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度四个..能力目标。其中它们所占的分值分别为:55、16、72、7。
(1) 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该能力意为“利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此能力培养和养成属于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它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其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等。
如:第13题,试题告知NaClO分解后生成NaCl和NaClO3,分析NaClO3发生类似反应的产物。
第12题,用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然后告知实验现象,要求对所给的选项作正确的判断。
第28、29题,通过常用的有机反应框图,来提供信息,只有在全面理解框图的含义,方能正确地完成试题。
(2) 实验能力
高考实验试题虽然具有形式新、反应装置新、设问角度多变、试题立意高、隐蔽性强等特点。但基于中学阶段教学的基础性,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依然是属于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如:第10题,采用喷泉实验的装置,例举了四个化学反应,采用新的角度设问,来判断与实验事实不符合的实验。
第18题,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装置,要求运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来判断两种物质是否能发生反应,然后根据新装置的特点,分析选项中的反应是否能够使用该装置来制得相应的气体。
第15题,根据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的事实,对相关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最后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第27题,将实验与化学基本原理、技能及计算和推理融为一体,来考查相关的实验能力的试题。从对明矾石制取钾氮混合肥和氢氧化铝的生产流程的分析,来考查以上的相关能力。具体内容有溶液的配制、离子的检验、判断沉淀物的成分、滤液Ⅰ的化学成分、测定肥料中钾的含量,要求写出所需的试剂,实验操作的名称,最后再进行数据分析,写出相应的代数式。
(3) 思维能力
a. 初步理解物质微观结构图形、模型,要求对常见原子、分子的空间结构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
如第2、4、7、16题,其中包括对化学专用语言正误的判断、不同晶体类型的化学式的含义、有机化合物的正确命名、相应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所具有的相关化学性质。
b. 对中学化学知识梳理,并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作出初步归纳、类比、推理的能力。
如:第19题,试题提供了空气中少量的NO2能参与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反应过程,要求能根据这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理,对选项中的的化学变化进行初步的归纳、类比,推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第24题(4)将Na2S2O3和Cl2反应后的产物,作为已知条件,要求进行归纳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
c. 剖析实际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第21题,提出了一个等质量铁与盐酸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探究课题,要求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试题提出的猜想作初步论证,对探究课题的结果进行评价。影响反应速度大小的因素可能是反应液的温度或固体颗粒的大小。
d. 对信息检索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今年试题的设问有一个新的尝试,即在某个考点上设置了多个合理的解,以考查学生对信息检索的敏感性及思维的发散性。提供信息的框图中,第23A题中的元素D和第23B题中的元素B,不是单纯指一种元素,而分别可能是碳或硅、氧或氮。回答时考生可根据自己对题干的理解,作出相应的正确回答。
(4) 基本科学素养
a.能运用化学特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也就可以从本质上去学习、理解和解释一些学科的现象。
第16题根据霉酚酸酯(MMF)分子的结构特点,判断该物质的性质。
第29题,试题提供了新的信息,从表面来看,有些反应以往没有接触过,但根据有机反应主要是官能团发生反应的原理,考生可以用已掌握的官能团知识来分析问题,就能顺利地解题。
自从1999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新一轮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考内容的改革,要求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通过多年的实践,今年提出了一套较完整能力目标,试题的命制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要求为主线,来考查考生综合素质的强弱。
1 基础知识依然是重点考查的内容
试题依然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而展开。试题的编制贴近当前的中学教学改革实际,试题覆盖面广、结构合理。与以往相同,今年的试题的内容十分重视教材内容,不少考点是直接取之于教材。
(1)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试题的题材大多数出自课本的内容或演示实验,但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求通过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第23A、B两题,以教材内关于一些短周期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结构及实验现象等信息提供给考生。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回答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一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分析一些元素性质的实验事实等。
又如:以教材中内容作深度挖掘,以改进实验方法、实验仪器,来设置新试题。第26B题,以乙醇氧化成乙醛的演示实验为题材,对装置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甲、乙两个水浴与使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尾气,同时对设问进行了变换和迁移。要求分析比较两个水浴的不同作用、集气瓶内收集到的气体、通过收集到的液体显酸性,及除去该酸性物质所采用的正确实验方法。
(2)对薄弱知识点的诊断和考查
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不能简单复制,这是上海化学卷的特点。在命题时特别关注往年试题中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的试题,分析以往考生存在的知识和能力上缺陷,抽取其中的思想方法,再次命制新的试题,以期扭转盲目“反复演练”,而重点知识并不落实的倾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第14题强弱电解质的性质、第17题关于物质的稳定性与物质所含能量的关系、第18题关于一些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和特殊性、第27题,为测定混合肥料K2SO4、(NH4)2SO4中钾的含量所选用的正确操作步骤等。
(3)着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
高考属于常模参照考试,命题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为依据;试题的难度设计是为了区分考生之间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差异,所得到的分数代表了考生在整个群体中的位置。由于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试题必须设置部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来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深度。如:第22题,通过计算能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B,然后需要分析当碳没有完全作用时可能出现的情况;第27题(4),回答滤液通过结晶出晶体后,过滤,所得溶液的成分;第28题判断出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可发生碱性水解的物质有几种等。
2 以能力目标为主线来设计试题
今年《考试手册》中提出的化学学科能力测量包括: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度四个..能力目标。其中它们所占的分值分别为:55、16、72、7。
(1) 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该能力意为“利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此能力培养和养成属于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它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其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等。
如:第13题,试题告知NaClO分解后生成NaCl和NaClO3,分析NaClO3发生类似反应的产物。
第12题,用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然后告知实验现象,要求对所给的选项作正确的判断。
第28、29题,通过常用的有机反应框图,来提供信息,只有在全面理解框图的含义,方能正确地完成试题。
(2) 实验能力
高考实验试题虽然具有形式新、反应装置新、设问角度多变、试题立意高、隐蔽性强等特点。但基于中学阶段教学的基础性,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依然是属于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如:第10题,采用喷泉实验的装置,例举了四个化学反应,采用新的角度设问,来判断与实验事实不符合的实验。
第18题,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装置,要求运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来判断两种物质是否能发生反应,然后根据新装置的特点,分析选项中的反应是否能够使用该装置来制得相应的气体。
第15题,根据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的事实,对相关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最后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第27题,将实验与化学基本原理、技能及计算和推理融为一体,来考查相关的实验能力的试题。从对明矾石制取钾氮混合肥和氢氧化铝的生产流程的分析,来考查以上的相关能力。具体内容有溶液的配制、离子的检验、判断沉淀物的成分、滤液Ⅰ的化学成分、测定肥料中钾的含量,要求写出所需的试剂,实验操作的名称,最后再进行数据分析,写出相应的代数式。
(3) 思维能力
a. 初步理解物质微观结构图形、模型,要求对常见原子、分子的空间结构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
如第2、4、7、16题,其中包括对化学专用语言正误的判断、不同晶体类型的化学式的含义、有机化合物的正确命名、相应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所具有的相关化学性质。
b. 对中学化学知识梳理,并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作出初步归纳、类比、推理的能力。
如:第19题,试题提供了空气中少量的NO2能参与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反应过程,要求能根据这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理,对选项中的的化学变化进行初步的归纳、类比,推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第24题(4)将Na2S2O3和Cl2反应后的产物,作为已知条件,要求进行归纳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
c. 剖析实际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第21题,提出了一个等质量铁与盐酸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探究课题,要求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试题提出的猜想作初步论证,对探究课题的结果进行评价。影响反应速度大小的因素可能是反应液的温度或固体颗粒的大小。
d. 对信息检索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今年试题的设问有一个新的尝试,即在某个考点上设置了多个合理的解,以考查学生对信息检索的敏感性及思维的发散性。提供信息的框图中,第23A题中的元素D和第23B题中的元素B,不是单纯指一种元素,而分别可能是碳或硅、氧或氮。回答时考生可根据自己对题干的理解,作出相应的正确回答。
(4) 基本科学素养
a.能运用化学特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也就可以从本质上去学习、理解和解释一些学科的现象。
第16题根据霉酚酸酯(MMF)分子的结构特点,判断该物质的性质。
第29题,试题提供了新的信息,从表面来看,有些反应以往没有接触过,但根据有机反应主要是官能团发生反应的原理,考生可以用已掌握的官能团知识来分析问题,就能顺利地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