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践行“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一是要时刻保有清高之心,奠定为人师的根基;二是要时刻保留好学之心,确立为人师的根本;三是要时刻保存平等之心,树立为人师的原则。
关键词:师爱;师德;师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203-02
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十几年里,我迎来一张又一张稚嫩可爱的笑脸,也送走了一双又一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孩子的喜爱与家长的信任让我明白,为人师,爱虽无疆,心需有界。
一、时刻保有清高之心,奠定为人师的根基
百度词典告诉我,“清高”有三个释义:一指纯洁高尚;二指不愿合群,孤芳自赏;三指职位显达高贵。(明)归有光《耐斋记》:“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这本是一个偏褒义的词,现在却渐渐延伸出了更多贬义。我却仍固执地相信教师是需要有一些清高的。不是达官显贵,不必离群索居,只是从肌理从心底透出的那股清俊高雅,清澈高远,清正高洁,清明高尚……以及我们能想到的更多。大师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民间传说“教师是吃良心饭的”。这么多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为人师表,不是一两篇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不是一两个宣讲示例,不是一两遍集中培训,不是一两次教学展示,而是在日复一日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全身心投入,是和一个又一个的各种环境家庭、各样脾性家长交流中的尽心尽力、不卑不亢,是从一次又一次的自省中摸索出的自我职业认同和自身道德底线。教育,是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和接受爱的过程。没有德,何谈爱?这是我作为教师的根基。
二、时刻保留好学之心,确立为人师的根本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如何才是“高”,如何才算“高”,先生并没有设立标杆,但他又用他的行动和言语告诉我们:“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想,先生的“高”,不只是学问的高深、学识的渊博,更是他对教师人生态度的一种殷切期望与谆谆嘱咐。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只有登上了泰山,你才能生出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同样的感慨;只有底蕴够深,积淀够久,你才可以通达地待人处事,才能够宽厚地教书育人。没有学,何谈教?这是我作为教师的根本。
三、时刻保存平等之心,树立为人师的原则
有位家长曾经这样跟我说:“老师,在我家你就是‘神’,无论什么事,只要提到是你说应该这样做,孩子就一定会照做。”当时我刚刚“两年站稳讲台”,对家长的话深以为然,甚至沾沾自喜:看,多有老师的威严!那种扑面而来的成就感,让我无法去深究作为“神”的职责和义务;也无法去体会家长这句话背后有多少辛酸和无奈。就在我踌躇满志地向“三年教有特色”目标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一个孩子因为不满我调解纠纷的过程而朝我大喊:“我讨厌你!”这实在令我措手不及,只能呆立当场——这是我平时最喜欢的孩子啊!从他含着泪光的眼睛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委屈,还有愤怒和怨怼。我无法理解,这是我已经调查清楚并在班级里统一了意见后得出的结论,难道是我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对?还是宣布结果的方式不妥当?或者是这个孩子“恃宠而骄”吃不得批评?又或许,是我根本就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真正那么受孩子们欢迎?——无论哪一个问题,对于当时年轻气盛、自信满满的我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打击,几乎是对我之前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彻底否定。我困惑、彷徨,开始对自己充满疑问。朋友安慰我:“你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你,因为你不是神。”她的话令我更加沮丧,但又立刻如醍醐灌顶:我是家长口中的“神”,为什么不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我?!这两个看似悖离实则统一的概念,我为什么不能在现实中加以实现!从那时起,我不要再做那个家长用来恐吓孩子的“神”,开始让不同的“我”活跃在孩子中间,和他们一起成长。生活中我是母亲,即使是那样的年轻无知,我仍努力和妈妈一样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让孩子们感受到“第二个家”的温暖与亲情。游戏时我是朋友,一起玩一起疯,赢了大声笑,输了也认罚,累到趴在地上还要一起打滚数蚂蚁。活动中我是伙伴,求知的征途上我和他们一起披荆斩棘,知识的海洋中我带领他们大胆畅游。走过十年,我脚踏实地慢慢完成我从教道路上的既定目标,也开始懂得宠辱不惊、上善若水,却还是能为孩子的一句“老师,我好喜欢你!”而开心半天。不是因为我又向“神”更进了一步,而是因为我确实享受这样的信任和依恋。还记得那位朋友曾开导我说:“神,之所以能成为‘神’,是因为他做到了人做不到的事。”感谢我自己能有坚定的信念,能够执拗地前行。那么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我梦寐以求的“统一”,其实并不是要做“神”,而只是要做“懂爱”、“有心”的能“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平等”的老师。没有平等,何谈爱?没有公正,何谈教?这是我作为教师的原则和准则。
最后值得重视的是,时刻保持童真之心,坚守为人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是那样微不足道,孩子们一个主动的吻,家长们一句贴心的话,就可以是我们工作的全部动力;教师的幸福又是这样意味深长,面对教改,面对挑战,坚持不懈,迎难而上,便是我们前进的永恒方向。当我以成人的处事态度来衡量孩子的时候,那些纯洁稚嫩的目光让我有灵感找到属于他们的想法和自尊,有勇气承认属于成人的狭隘和失误;我很高兴,当我被成人的惯性眼光混淆了视听的时候,我能尽力站回孩子的立场来观察,用和他们相同的频率去对话,保护孩子的童心,赢得孩子的信任。我想我是幸运的,和孩子在一起,我拥有了一颗和他们一样的心,童心世界里永远都充满色彩,或许明亮或许灰暗,只要能走进去,老师不再只是老师,孩子也不再只是孩子,是朋友或是知己,是灿烂或是甜蜜,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没有童真,何谈快乐?这就是我作为教师的幸福。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应当充满爱。要播撒爱,首先自己的心中应装满爱。让我们用有界的心灵,去滋养无疆的大爱。做一个有爱的教师,桃李满天下,让爱满天下。
关键词:师爱;师德;师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203-02
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十几年里,我迎来一张又一张稚嫩可爱的笑脸,也送走了一双又一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孩子的喜爱与家长的信任让我明白,为人师,爱虽无疆,心需有界。
一、时刻保有清高之心,奠定为人师的根基
百度词典告诉我,“清高”有三个释义:一指纯洁高尚;二指不愿合群,孤芳自赏;三指职位显达高贵。(明)归有光《耐斋记》:“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这本是一个偏褒义的词,现在却渐渐延伸出了更多贬义。我却仍固执地相信教师是需要有一些清高的。不是达官显贵,不必离群索居,只是从肌理从心底透出的那股清俊高雅,清澈高远,清正高洁,清明高尚……以及我们能想到的更多。大师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民间传说“教师是吃良心饭的”。这么多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为人师表,不是一两篇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不是一两个宣讲示例,不是一两遍集中培训,不是一两次教学展示,而是在日复一日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全身心投入,是和一个又一个的各种环境家庭、各样脾性家长交流中的尽心尽力、不卑不亢,是从一次又一次的自省中摸索出的自我职业认同和自身道德底线。教育,是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和接受爱的过程。没有德,何谈爱?这是我作为教师的根基。
二、时刻保留好学之心,确立为人师的根本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如何才是“高”,如何才算“高”,先生并没有设立标杆,但他又用他的行动和言语告诉我们:“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想,先生的“高”,不只是学问的高深、学识的渊博,更是他对教师人生态度的一种殷切期望与谆谆嘱咐。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只有登上了泰山,你才能生出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同样的感慨;只有底蕴够深,积淀够久,你才可以通达地待人处事,才能够宽厚地教书育人。没有学,何谈教?这是我作为教师的根本。
三、时刻保存平等之心,树立为人师的原则
有位家长曾经这样跟我说:“老师,在我家你就是‘神’,无论什么事,只要提到是你说应该这样做,孩子就一定会照做。”当时我刚刚“两年站稳讲台”,对家长的话深以为然,甚至沾沾自喜:看,多有老师的威严!那种扑面而来的成就感,让我无法去深究作为“神”的职责和义务;也无法去体会家长这句话背后有多少辛酸和无奈。就在我踌躇满志地向“三年教有特色”目标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一个孩子因为不满我调解纠纷的过程而朝我大喊:“我讨厌你!”这实在令我措手不及,只能呆立当场——这是我平时最喜欢的孩子啊!从他含着泪光的眼睛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委屈,还有愤怒和怨怼。我无法理解,这是我已经调查清楚并在班级里统一了意见后得出的结论,难道是我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对?还是宣布结果的方式不妥当?或者是这个孩子“恃宠而骄”吃不得批评?又或许,是我根本就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真正那么受孩子们欢迎?——无论哪一个问题,对于当时年轻气盛、自信满满的我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打击,几乎是对我之前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彻底否定。我困惑、彷徨,开始对自己充满疑问。朋友安慰我:“你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你,因为你不是神。”她的话令我更加沮丧,但又立刻如醍醐灌顶:我是家长口中的“神”,为什么不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我?!这两个看似悖离实则统一的概念,我为什么不能在现实中加以实现!从那时起,我不要再做那个家长用来恐吓孩子的“神”,开始让不同的“我”活跃在孩子中间,和他们一起成长。生活中我是母亲,即使是那样的年轻无知,我仍努力和妈妈一样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让孩子们感受到“第二个家”的温暖与亲情。游戏时我是朋友,一起玩一起疯,赢了大声笑,输了也认罚,累到趴在地上还要一起打滚数蚂蚁。活动中我是伙伴,求知的征途上我和他们一起披荆斩棘,知识的海洋中我带领他们大胆畅游。走过十年,我脚踏实地慢慢完成我从教道路上的既定目标,也开始懂得宠辱不惊、上善若水,却还是能为孩子的一句“老师,我好喜欢你!”而开心半天。不是因为我又向“神”更进了一步,而是因为我确实享受这样的信任和依恋。还记得那位朋友曾开导我说:“神,之所以能成为‘神’,是因为他做到了人做不到的事。”感谢我自己能有坚定的信念,能够执拗地前行。那么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我梦寐以求的“统一”,其实并不是要做“神”,而只是要做“懂爱”、“有心”的能“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平等”的老师。没有平等,何谈爱?没有公正,何谈教?这是我作为教师的原则和准则。
最后值得重视的是,时刻保持童真之心,坚守为人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是那样微不足道,孩子们一个主动的吻,家长们一句贴心的话,就可以是我们工作的全部动力;教师的幸福又是这样意味深长,面对教改,面对挑战,坚持不懈,迎难而上,便是我们前进的永恒方向。当我以成人的处事态度来衡量孩子的时候,那些纯洁稚嫩的目光让我有灵感找到属于他们的想法和自尊,有勇气承认属于成人的狭隘和失误;我很高兴,当我被成人的惯性眼光混淆了视听的时候,我能尽力站回孩子的立场来观察,用和他们相同的频率去对话,保护孩子的童心,赢得孩子的信任。我想我是幸运的,和孩子在一起,我拥有了一颗和他们一样的心,童心世界里永远都充满色彩,或许明亮或许灰暗,只要能走进去,老师不再只是老师,孩子也不再只是孩子,是朋友或是知己,是灿烂或是甜蜜,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没有童真,何谈快乐?这就是我作为教师的幸福。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应当充满爱。要播撒爱,首先自己的心中应装满爱。让我们用有界的心灵,去滋养无疆的大爱。做一个有爱的教师,桃李满天下,让爱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