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铁军精神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坚守个人干净的基本底线,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开展铁军精神红色主题教育能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载体,寻求铁军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之间的制度接口、形式接口、活动接口.探索主题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弘扬铁军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机 构】
: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军精神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坚守个人干净的基本底线,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开展铁军精神红色主题教育能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载体,寻求铁军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之间的制度接口、形式接口、活动接口.探索主题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弘扬铁军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高度关心青年和重视党的青年工作.围绕为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以及怎样培养青年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些立论深远、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的新论断新理念.主要内容包括青年战略观、青年价值观、青年工作观、青年学习观和青年创新观.这些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政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理论品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青年培养和发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支撑.
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通俗文学刊物《小说世界》,在五四新文学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激烈的论争背后是文学变革发展、读者接受需求、文学市场驱动、多元文化共鸣等因素的综合较量,而雅俗文学的博弈在文学语言、文学思想、作者读者群体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共同促进了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从《小说世界》的创办着手,进一步挖掘雅俗文学博弈共生的丰富内涵与多重影响,对研究五四时期众声喧哗的文学生态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网络“缺场”空间在拓展延伸陌生人信任、创造话语狂欢的同时,也使青年徘徊在“信”与“不信”的焦虑中.网络人际、媒介、政府信任的差序格局,使青年呈现出审慎、抱团、对抗的网络表达特征,甚至出现“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不信任该信任的”异化现象.为引导青年重拾信任理性,构建具有普遍信任基础的网络表达行为,提出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塑造良好表达风气,打通两个舆论场域、破除表达对抗与偏见,尊重有序网络参与、构建自治共治格局的网络信任修复策略.
船山基于自身易学体系建构的需要,对于北宋以来的图书易学传统及朱子易学,作出了深入的批判和新的诠释:针对《河图》,船山站在经学的立场,认为《河图》为圣人作《易》画卦的根据,从中引申出“《乾》《坤》并建为宗”的思想;周子《太极图》在孔子之后的易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周子着力阐发的太极大义,其实质也是“《乾》《坤》并建”之思想;而邵子的先天之学,悖离圣人之易,属于“京房、陈抟、日者、黄冠之图说”,必须批判之,方能彰显“文、周、孔子之正训”;朱子提出“《易》本卜筮之书”的观点,有见于王弼至程子尚“学”传统的偏失,
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待“人性”问题,致力于人性中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并将目光着重置于可改造的社会属性部分,认为“人性”不仅可变且亟需改变,只有通过改变才能使得“人性”可见、可欲进而向善.此外,杜威还抓住了人性与教育的内在逻辑,以“经验”为轴心探究人性中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逻辑关系以及教育在人性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呈现,认为人性的可塑性是教育可以开展的基础,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又在于人性的改善,人性的向善归根究底需要教育且依赖教育.
美国法律因判例法传统及联邦与州并行的两套立法及司法系统而极具特点.罗伊诉韦德案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反对与支持意见一直争锋相对,并随着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转变在当前达到顶峰.2019年以来,保守州纷纷出台与该案例相悖的法令,亦不断被各联邦法院封锁或宣告无效.这种州法与联邦最高法院判例间的攻防战,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政治因素在美国法律实施中不容忽视的作用.由选票决定的立法及司法人员,在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然要考虑选民意愿及选情需要,使得法律难以纯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而又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宣告进一步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一句话:“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近代以来的中国能够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摆
丁若镛是韩国实学的集大成者.针对李朝晚期的社会与思想困境,丁若镛试图通过对朱子学的批判,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体系.由丁若镛对《孟子·告子》“仁之胜不仁”章的诠释可以看出,丁若镛把“仁”理解为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向人之爱”,其特色在于拔除了朱子学宇宙论式的论述,将“仁”的概念以及对“仁”的追求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仁学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仁学观.
《朱自清全集》九、十两卷收录的朱自清日记是了解朱自清生平活动及现代文学生态的重要史料.但因字迹错识、误翻等存在大量舛差,给日记使用造成困难,同时也使日记的可信度打了折扣.日记整理、出版至今已逾二十年,虽有前人不断订正,仍错误比比,特作考证,订正其中误识、误翻之错讹及未完全转译之人名、著作名.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时代发展中,接续着对人类命运的观照,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历史进程中衍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应运出场,在历史辩证法的赓续中引领世界历史走向新阶段.以哲学立场的审视促成世界历史主体的转向;首倡人类共同价值拓新世界历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人类共同遵循的自由解放样态.这一方案擘画了人类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图景,内生出建构性的历史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