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im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正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日益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本文主要阐述了数学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目标”中提到“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意味着“小组合作”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作为一线教学实践者,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很多老师(也包括自己)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模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异化的情况。因此,面对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探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对于指导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实现数学课堂“小组合作”。
  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的最大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比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组,各负其责,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实现共赢。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积极地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心态,从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演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劳动。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了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制止进行下一项内容了。
  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通常情况下,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也不懂互相配合,更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意见,讨论后,发表一下意见,小组合作学习就结束了。
  新课程为什么倡导合作学习?有关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除去组织的因素,还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会变成一种形式。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与同仁们一起用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其他文献
本文以26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团状枝解析的方法,研究了主要枝条在树冠内的分布(包括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构建了树冠构筑型模型,及主要枝条基径和枝长的生长特征
摘 要: 要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首先要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老师要改进教学教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技巧性、艺术性,用一颗宽容真诚的心,给学困生自信心、自尊心,使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困生 转化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听不懂而怕学、厌学,久而久之就落下来成为学困生。如果学困生不能与师生产生互动,数学课就谈
<正>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首位疾病之一,2008年全球的癌症患者达到1亿2千万,其中760万人死于癌症。预计到2030年癌症患者的人数会增加到2亿2千多万人,其中1亿3千万会死于癌症
对于高中生来讲,虽然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但要进一步学好立体几何并不容易.因为从平面观念过渡到立体观念,即:平面上的“立体”感,对一般学生来说,困难较多.原因是立体几何比平面几何研究的基本对象多了一个“面”,而这多出的一个“面”,使得在平面几何中点和直线之间的三种位置关系(即点与点、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拓展为立体几何中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六种位置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把空间角看做平面角、不
“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科学的情境设置,可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程度,以及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让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经受锻炼,体验成功,有利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迁移和拓展,从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呈现精彩,趣味飞扬。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