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这一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让学生对学习任务、目标、方法、结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提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课前预习阶段:改进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反思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前,班上学生对老师预习生词的要求敷衍了事,只是把课文后面给出的字词查一查,课文中出现的很多自己不熟悉的字词从不去追究。于是,我把字词的预习作业改成让每人出一张字词检测的小练习给其他同学做,同时我也给出一张字词检测的小练习,并根据学生和我出的题目重合程度以及哪个学生出的题目好这两个标准进行表扬。每节课我都选出一个出题出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全班谈“获表扬感言”,感言的主要内容是反思自己预习成功的地方,给其他同学作示范。自主设计检测练习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被动的预习变成了学生主动查阅字词这一行为,培养了学生反思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课上学习阶段: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反思
教师在课堂中要经常设置问题与情境,让学生反思,获得正确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鲁彦的散文名篇《听潮》时,针对学生平时读书不深入、不求甚解的习惯,我就文章最后一句进行了提问。一开始,因为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答什么的都有。我全部否定了他们的答案,让他们仔细阅读然后回答。几分钟后,部分学生有了准确理解,我再让回答正确的学生告诉大家是怎样得出结论的,然后又叫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反思自己为什么出了错。最后通过讨论,学生达成一致:要想准确理解文章,必须认真阅读和思考。
通过这一个问题的分析反思,学生们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找到了理解文章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认识到了反思带来的好处,并主动把这种反思的习惯带到学习中。
课后复习阶段:分析错题,促进学生认真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质疑的深化和目的,两者相互作用。学生课后作业常有错题,于是,我在学生的课后作业里加入错题分析这一项,即改错时除了改正还要分析错误原因。错题分析的目的是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一次,我设计了一道题,要求学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结果有五位学生把正确的选项选出来了。一个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在反思中这样写道:“平时我们做的题都是选出正确的项,结果我草草一看题目就想当然地做了,结果错了,这种不仔细审题、想当然的习惯很不好,以后我一定要改正,每做一道题都要好好审题。”
改错后需要反思错误原因这一做法,开始时学生们很反感,因为毕竟比直接改正答案要麻烦一些,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好处,减少了做过的题出错的几率。
课余自主学习阶段:广泛阅读,培养反思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阅读的量很少,更谈不上阅读之后的反思。在语文课上,我借各种机会推荐好文章,下课鼓励学生去学校图书馆借书阅读,课余还把自己家里的书带到学校和学生分享,教室里的三角柜上也堆满了我带来的各种书籍杂志。我还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并挑出一些写得好的读给大家听,促进他们养成读书反思的习惯。慢慢地,学生的读书反思越写越好,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课外阅读反思,促进了学生课内学习的提升,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有可供反思的地方,学生通过不断地反思,尝到了反思的甜头,反思使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增长了,反思也使他们的心灵迅速得到成长,从而习惯了反思并且乐此不疲。
□ 编辑 吴君
课前预习阶段:改进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反思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前,班上学生对老师预习生词的要求敷衍了事,只是把课文后面给出的字词查一查,课文中出现的很多自己不熟悉的字词从不去追究。于是,我把字词的预习作业改成让每人出一张字词检测的小练习给其他同学做,同时我也给出一张字词检测的小练习,并根据学生和我出的题目重合程度以及哪个学生出的题目好这两个标准进行表扬。每节课我都选出一个出题出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全班谈“获表扬感言”,感言的主要内容是反思自己预习成功的地方,给其他同学作示范。自主设计检测练习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被动的预习变成了学生主动查阅字词这一行为,培养了学生反思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课上学习阶段: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反思
教师在课堂中要经常设置问题与情境,让学生反思,获得正确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鲁彦的散文名篇《听潮》时,针对学生平时读书不深入、不求甚解的习惯,我就文章最后一句进行了提问。一开始,因为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答什么的都有。我全部否定了他们的答案,让他们仔细阅读然后回答。几分钟后,部分学生有了准确理解,我再让回答正确的学生告诉大家是怎样得出结论的,然后又叫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反思自己为什么出了错。最后通过讨论,学生达成一致:要想准确理解文章,必须认真阅读和思考。
通过这一个问题的分析反思,学生们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找到了理解文章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认识到了反思带来的好处,并主动把这种反思的习惯带到学习中。
课后复习阶段:分析错题,促进学生认真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质疑的深化和目的,两者相互作用。学生课后作业常有错题,于是,我在学生的课后作业里加入错题分析这一项,即改错时除了改正还要分析错误原因。错题分析的目的是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一次,我设计了一道题,要求学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结果有五位学生把正确的选项选出来了。一个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在反思中这样写道:“平时我们做的题都是选出正确的项,结果我草草一看题目就想当然地做了,结果错了,这种不仔细审题、想当然的习惯很不好,以后我一定要改正,每做一道题都要好好审题。”
改错后需要反思错误原因这一做法,开始时学生们很反感,因为毕竟比直接改正答案要麻烦一些,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好处,减少了做过的题出错的几率。
课余自主学习阶段:广泛阅读,培养反思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阅读的量很少,更谈不上阅读之后的反思。在语文课上,我借各种机会推荐好文章,下课鼓励学生去学校图书馆借书阅读,课余还把自己家里的书带到学校和学生分享,教室里的三角柜上也堆满了我带来的各种书籍杂志。我还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并挑出一些写得好的读给大家听,促进他们养成读书反思的习惯。慢慢地,学生的读书反思越写越好,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课外阅读反思,促进了学生课内学习的提升,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有可供反思的地方,学生通过不断地反思,尝到了反思的甜头,反思使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增长了,反思也使他们的心灵迅速得到成长,从而习惯了反思并且乐此不疲。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