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游戏活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设计一些和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游戏,进而起到解决心理问题的作用。生活适应类游戏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自我意识类游戏能让他们懂得认识自我,学习益智类游戏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人际交往类游戏能让他们懂得相互尊重,情绪调适类游戏能促使他们懂得体谅他人,这些丰富多样的游戏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关键词] 游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
  游戏是小学心理活动课的重要的活动形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结合小学课堂的活动时间、场地等方面的要求,设计优质的游戏,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敞开心扉、加深体验、获得感悟,进而解决心理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抓住他们的内心变化和情感体验,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趣味游戏,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生活适应类,建立规则意识
  生活适应指的是当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人的观念、行为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小学生的社会接触面不广,在初入学校的时候,常常缺乏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显得我行我素,这样很难适应紧张忙碌的学校生活。为了促使他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生活适应类的游戏,让他们提升规则意识,拥有健康的心态。
  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在上课铃响后还在打闹,在课后也没有利用好时间积极做作业。针对此问题,教师设定了“时间到了”这个游戏,学生分成“探宝者”和“守卫”两个角色,在规定时间内,“探宝者”可以取走宝藏,而“守卫”则不能动,时间一到,如果“探宝者”还没离开规定的区域,就会被“守卫”抓住,没收“宝物”,并化身为“守卫”,抓捕其他“探宝者”。在游戏过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思考通过此游戏获得怎样的感悟,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则,如商店、医院等都是如此,如果超过了时间再去,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我们在学习时也要遵守规定,上课铃响了之后就要坐好。”由此学生提升了时间意识,强化了规则观念。
  在设计生活适应类游戏时,教师要构筑情境体验式的活动模式,让学生快速进入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并重点展现各种相关的规则,让他们加深印象。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通过游戏明确规则,并在特定情境中加以体验,并和同伴进行感悟分享。
  二、自我意识类,学会悦纳自己
  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等方面的认识。小学生常常缺乏自我意识,不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不懂得如何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所以教师要设计自我意识类游戏,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增加自信心。
  在“不一样的我”主题游戏活动中,教师引导所有学生“对号入座”,看看描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形象。教师依次报出“长头发、大眼睛”等生理特点,又报出了“我会做饭”“我喜欢和小动物一起玩”等行为,最后报出“我做事情很有耐心”“我在失败之后从不埋怨队友”等心理因素,让学生对照自己进行思考,促使他们发现自己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没有一个人的身心特点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也有细微的差别。此后教师引导他们展开互动交流,说说自己眼中的“我”和同学、老师、家长眼中的“我”有什么不同之处,尝试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如有学生很快发现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安静的孩子,但是同伴却认为自己很调皮,在找到问题后,他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哪一个才是更好的“我”,要如何改变自我。
  教师要促使学生先明确游戏规则是什么,然后在游戏的引导下全面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最后再展开思考,探究如何能将在游戏中获得的收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悦纳自己,促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学习益智类,培养探究习惯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因为经验而使得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习益智类游戏,让学生在行为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思考怎样才是良好的探究习惯,并积极践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游戏的促进下,学生认识到仔细观察、积极发问、自觉预习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持久坚持才能让自己得到更大的进步。
  在“你做我学”的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一一分开站立,给第一名学生展示词条,该学生要运用动作描述该词条的内容,传递给第二名学生,此后学生要一一进行模仿,传递给最后一个学生,由最后一个学生猜测该词条的内容是什么。在游戏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要更好地完成此游戏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总结认为首先需要积极观察他人的动作,把握住每一个细节,并有条不紊地展开模仿;其次学生还认为第一名同学在设计动作时要掌握策略,如可以先比画一下这是几个字的词语,或设定一些套路性的动作。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的方法能否运用到学习中。学生认识到:“在学习的时候要积极阅读课本,并进行模仿,如展开仿写等活动。”“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总结出合理的步骤,如在预习中解决阅读障碍,理解生字生词等。”
  学生在学习模仿点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经验,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进行反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游戏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尝试总结出各种能促进学习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人际交往类,懂得相互尊重
  人际交往是人和人相互交流、沟通、理解的过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设计一些人际交往类的游戏,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和他人相处,从而学会耐心倾听、真诚赞美他人,学会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在“盲人过河”这个游戏中,教师在活动区域设置了一些路障,学生两两一组,一名学生蒙上眼睛,在另一名学生的语言指引下穿过路障,找到“宝物”,再安全返回,最后看哪一组的学生用时最短,用时最短的就是胜利者。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要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其次还要思考当他人犯错时,自己该如何做,是否应该责备对方。如有一组学生在第一次活动的时候,由于“指路者”发生了失误,导致“夺宝人”将“宝物”送进了对方的箩筐,他们没有相互指责,都是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最后决定更好地配合,夺取下一场的胜利。在此后的比赛中,他们配合默契,一举夺得了胜利。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思考如何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对同伴赋予更大的信任,进而提升活动效率。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他们的生活情境设计活动场景,这样学生更有代入感,也能更好地思考在生活中要如何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生活中遇到现实问题时,学生也会联想到游戏的过程,并思考是否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情绪调适类,尝试体谅他人
  小学生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出现悲伤、失望、愤怒等不良情绪,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绪调适类游戏,让他们尝试观察在出现不良情绪时他人的反应是什么,然后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安抚对方,促使同伴情绪更为积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学会了解他们,也逐步懂得体谅他人。
  教师设计了“情绪脸谱”的游戏,先设定好各种不同情绪对应的解决方案,如出现悲伤的情绪,则给对方送上小手帕;出现失望的情绪,则赠送一朵小红花等。此后学生两两一组,一组尝试调节脸上的表情,试着展现出不同的情绪,而对方则要相应地选择小道具,看看选择是否正确。在游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说说不同的情绪对应的微表情是怎样的,学生发现悲伤会出现眼眶微红的情况,失望则嘴角、眼角会向下等。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何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并思考当发现他人的心情不好时,自己应该怎么做。学生认识到:“在他人情绪不好的时候,难免会说一些伤人的话,我们要试着体谅对方,并适当给他们一些安慰,当对方情绪稳定下来后,我们依然是好朋友。”
  学生通过观察他人外在表现的方式,了解他人的情绪,并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游戏更好地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调节情绪,逐渐懂得如何保持快乐的心理情感。
  教师要基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内容开发各种心理游戏,组织相关的游戏活动。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心理素质。教师要不断丰富心理游戏的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并让他们感觉活泼生动,促使其乐于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吴际,罗伟.有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解读象征性游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8).
  [2]黄斯瑜.游戏教学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2).
  (责任编辑:吕研)
其他文献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其中,学科思想是学科专家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性质提出的对学
[摘 要] 近些年来,有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对地理知识内容的灌输,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人地协调观”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的理念被提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起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主题探究、对比学习、自绘地图、分析矛盾、参与实践等五种教学策略,展开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可以对学生地理价值观念的养成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摘 要] 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利用绘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点,拓展绘本资源,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在读绘本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学会排解负面情绪,在表演互动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在创作绘本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这样就能巧妙地利用绘本资源,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 绘本资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绘本最早
[摘 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尝试基于“E ”模式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促使他们积极沟通交流,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心理微课,引导其自主搜索相关资源,搭建平台联动社会、家庭资源,这些方法都基于互联网展开,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 “E ”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线索,更多地体现出整合与实践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课文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打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
[摘 要] 当前中小学的廉洁教育存在廉洁教育方法单一、廉洁教育工作边缘化、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中小学廉洁教育要结合中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特点,丰富廉洁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注重廉洁教育生活化。采取的策略是要利用传统廉洁文化涵养廉洁意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   [关键词] 中小学;廉洁教育;有效性  中小学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重视对学生廉洁意识的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课程目标.教师要研究新教材,体悟新教材编写的意图,同时又要超越新教材,拓展学习资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促
本期话题: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摘 要] 在新教材中,自主阅读课是阅读课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纽带。然而,目前的自学课程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为了有效实施自主阅读,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自读课的基本特征、重要作用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 语文自读课;核心素养 
[摘 要] 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教师要把握好各种课堂生成资源,积极引导他们思考,提升其思维能力。教师要结合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挖掘生成资源,促使学生得到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生成课堂;思维品质  课堂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促
[摘 要] 当下,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和外界条件的制约,一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心理困惑,致使专业化成长缓慢前行。本文分析了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理困惑,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心理困惑  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工作充满激情与活力,但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技能有待完善、教学模式尚未成熟、教学机智还需锻炼……让青年教师不可避免出现心理负担;一些学校由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