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不必要的提问多,作用不大的板书多,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对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读说训练呢?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工夫
将一节课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学生是否读得准确,给容易读错的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工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声音洪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因此,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所收获。儿童的模仿力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中,我注意把感情、语气、音调的高低以及语速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时,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教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教师的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教学《三只白鹤》时,我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能找到鱼呢?(第三只)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却找不到?”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分别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能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也找不到)4.第三只白鹤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白鹤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后作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起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如教学《小猫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生齐答:不能)2.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才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责编陈剑平)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对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读说训练呢?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工夫
将一节课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学生是否读得准确,给容易读错的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工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声音洪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因此,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所收获。儿童的模仿力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中,我注意把感情、语气、音调的高低以及语速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时,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教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教师的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教学《三只白鹤》时,我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能找到鱼呢?(第三只)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却找不到?”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分别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能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也找不到)4.第三只白鹤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白鹤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后作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起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如教学《小猫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生齐答:不能)2.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才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