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坛巨匠,其作品影响了整整几代人。针对鲁迅作品的教学研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深入研读鲁迅作品的同时,探究在课堂中讲授鲁迅作品的方法,让鲁迅作品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让鲁迅精神在学生心灵中生长起来。
  【关键词】鲁迅作品 教学效果 解读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5-02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巨匠,不论其做人或作文都是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借鉴的。他用一生的文学、文化实践与实绩,彰显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争取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的历史方向,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具有永久魅力与价值的精神遗产。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之后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然而,这些如此激励人心的文章,对很多学生来说却成了一种负担,教师竭尽所能分析文章内容,教学效果却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深刻地进行反思,吸取教训,改变鲁迅作品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
  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
  1.大部分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非常认可
  大多数同学认可语文课本中对鲁迅的评价和对其作品的分析,赞同阅读鲁迅作品在当代仍是有重要意义的。可见鲁迅的影响力已渗透中学生思维之中,大家对“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名句也都耳熟能详,几乎所有同学对鲁迅作品都在课本内外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
  2.部分学生反对将鲁迅形象神化
  很多学生对鲁迅的印象是:深刻、清醒、冷峻、是非分明、固执、孤独,认为鲁迅是“一个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战士”,一部分认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一部分认为 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可见大家对鲁迅普遍有着较高的评价。但同时,同学们也普遍反对因此就将鲁迅神化为一个完美的人物。鲁迅被摆上神坛,反而使我们更难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
  3.对鲁迅的认知比较狭窄
  对于多数同学,课本是他们了解鲁迅的主要渠道,很少一部分同学通过鲁迅的传记读物来了解鲁迅。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更多的渠道加强对鲁迅的了解,主要包括阅读鲁迅的传记及作品,阅读鲁迅与朋友的书信,阅读同时代人对鲁迅的回忆和评价等等。
  因此,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中学生喜不喜欢阅读鲁迅作品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观念问题和对待学生个体阅读的心态问题,以及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优化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措施
  1.端正教学目标
  反思以往的鲁迅作品教学,失去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目标过高,脱离了学生的接受力。因此,重建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应该从教学目标开始。鲁迅作品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与作者进行对话与交流,拉近鲁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及时向学生传达写作背景
  鲁迅作品的主题比较深刻而丰富,要透过文本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中心思想。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达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3.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
  老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提高鲁迅作品课的教学水平,从根本上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教师的学识、观点、语言是吸引学生的强大动力。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一个人,能不能与鲁迅相遇,与个人的生命选择有关。如果你感到苦闷,你往往会与鲁迅相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年轻一代会热爱鲁迅的,愿鲁迅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走近当代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顾明远主编.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钱理群.鲁迅九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曾小明(1977-),男,甘肃陇南人,现就职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职务为高中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本文将根据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的现况、意义、内容、策略和具体教学实例,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究 审美情趣 北师大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
【摘要】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课的开头新颖活泼,对学生有吸引力,具体生动,对学生有感染力,精练深刻,对学生有启示性。良好的开头,可以激起学生的质疑,启迪学生的思维或能引导学生温故求新,前后知识相接,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一个教师如果能运用最佳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则为上好新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3-02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就是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