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知识更新的加快、职业变动及人才流动的日趋频繁,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难以控制和忍受的麻烦: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失业等等。这对人们的心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高压力、高节奏、高风险的未来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成为适应社会需要及成功的先决条件;相反,心理不健全的人不堪来自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压,就会通过各种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轻者忧郁、压抑,重者狂躁不安,甚至铤而走险。大多学校的凶杀、自杀案件皆由小事引起,除因学生的品质问题因素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亦暴露无遗。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那么当代的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
二、健康心理的表现
(一)学生认知功能应正常。学生应具有正确感知事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正确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记忆力。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不论哪种能力的提高,其关键在于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否则能力的提高只是空中楼阁,毫无实际意义。因此学生也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学生意志品质要健全,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挫折面前不气馁,能正确对待困难,并有较强的忍耐力。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古人云:“志也,气之帅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学习和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基础。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讲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几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凡事贵在持之以恒。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品质,那么他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不会泄气,即使在毕业之后,无论他处在什么地方,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也只有具备了这样品质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获胜。
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应有正确的态度。英国作家萨克雷在《名利场》中这样写道:“生活好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一名优秀的学生应永远微笑着面对人生。正如普希金所说的那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哭泣,相信吧,美好的一天一定在等着你。”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就宛如大海里的朵朵浪花,只有以正常的心态看待它,才会培养起坚强的意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三)情绪反应适度,具有正常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在关感、道德感方面具有深刻性。要成材必须先成人,优秀的学生应该把道德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力争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品行端正才能情绪反应正常,而爱和同情心是品行端正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
爱心无价!只有有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只有有爱,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有爱,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谛;只有有爱,才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天底下最辽阔的是天空和大海,比天空和大海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一个满怀爱心的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寂寞的。
同情心也是品行端正的重要表现。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在冷漠地对待他人的同时,也常会被社会所孤立。只有具备同情心,才能使社会涌起爱的浪潮;只有具备同情心,才能使社会具备平等意识。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具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从点滴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特别对身边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更应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帮助他们共同成长。
(四)善于与人相处。学生应能正确评价自己,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品质进行全面评价,分清主次,待人接物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正确处理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团结意识以及处理矛盾的能力。
三、培养健康心理的策略
首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可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其次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第四,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除此以外,还要教育学生逐步接受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及《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掌握一些有益的学习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改革中的教育和发展中的社会。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乐观向上地对待生活,才能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才能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才能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衷心希望每个学生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实现中华之腾飞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知识更新的加快、职业变动及人才流动的日趋频繁,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难以控制和忍受的麻烦: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失业等等。这对人们的心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高压力、高节奏、高风险的未来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成为适应社会需要及成功的先决条件;相反,心理不健全的人不堪来自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压,就会通过各种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轻者忧郁、压抑,重者狂躁不安,甚至铤而走险。大多学校的凶杀、自杀案件皆由小事引起,除因学生的品质问题因素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亦暴露无遗。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那么当代的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
二、健康心理的表现
(一)学生认知功能应正常。学生应具有正确感知事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正确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记忆力。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不论哪种能力的提高,其关键在于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否则能力的提高只是空中楼阁,毫无实际意义。因此学生也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学生意志品质要健全,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挫折面前不气馁,能正确对待困难,并有较强的忍耐力。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古人云:“志也,气之帅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学习和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基础。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讲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几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凡事贵在持之以恒。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品质,那么他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不会泄气,即使在毕业之后,无论他处在什么地方,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也只有具备了这样品质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获胜。
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应有正确的态度。英国作家萨克雷在《名利场》中这样写道:“生活好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一名优秀的学生应永远微笑着面对人生。正如普希金所说的那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哭泣,相信吧,美好的一天一定在等着你。”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就宛如大海里的朵朵浪花,只有以正常的心态看待它,才会培养起坚强的意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三)情绪反应适度,具有正常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在关感、道德感方面具有深刻性。要成材必须先成人,优秀的学生应该把道德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力争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品行端正才能情绪反应正常,而爱和同情心是品行端正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
爱心无价!只有有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只有有爱,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有爱,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谛;只有有爱,才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天底下最辽阔的是天空和大海,比天空和大海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一个满怀爱心的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寂寞的。
同情心也是品行端正的重要表现。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在冷漠地对待他人的同时,也常会被社会所孤立。只有具备同情心,才能使社会涌起爱的浪潮;只有具备同情心,才能使社会具备平等意识。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具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从点滴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特别对身边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更应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帮助他们共同成长。
(四)善于与人相处。学生应能正确评价自己,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品质进行全面评价,分清主次,待人接物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正确处理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团结意识以及处理矛盾的能力。
三、培养健康心理的策略
首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可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其次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第四,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除此以外,还要教育学生逐步接受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及《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掌握一些有益的学习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改革中的教育和发展中的社会。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乐观向上地对待生活,才能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才能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才能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衷心希望每个学生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实现中华之腾飞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